艾、艾绒及艾炷艾条
艾的作用
艾为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自然生长于山野之中,我国各地均有生长,古时以蕲州产者为佳,特称蕲艾。艾在春天抽茎生长,茎直立,高60~120cm,具有白色细软毛,上部有分枝。茎中部的叶呈卵状三角形或椭圆形,有柄,羽状分裂,裂片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边缘具有不规则的锯齿,表面深绿色,有腺点和极细的白色软毛,背面布有灰白色绒毛;顶端叶全绿,椭圆形、披针形或绒形。头状花序,无梗,有苞片,略有白色细软丝状毛,7~10月开花。瘦果呈椭圆形,艾叶有芳香型气味。
在农历的4~5月间,当叶盛花未开时采收。采收时将艾叶摘下或连枝割下,晒干或阴干后备用。艾叶中纤维质较多,水分较少,同时还有许多可燃的有机物,故艾叶是理想的灸疗原料。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纲目》载:"艾叶能灸百病",用艾叶做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多方面的作用。(见图 ) 现代研究:蕲(祈)艾含挥发油约0.002%,主要成分为苦艾醇、苦艾酮。此外尚含胆素钾盐以及维生素甲、乙、丙、丁等。苦艾醇、苦艾酮有兴奋中枢作用。苦艾中含有钾类、柔酸,氯化钾等,故有解热、止血、镇痛的作用。
, 百拇医药
2 艾绒的制备
采集肥厚新鲜的艾叶,放置日光下曝晒干燥,然后放在石臼中,用木杵捣碎,筛去杂梗和泥砂,再晒再捣再筛,如此反复多次,就成为淡黄色洁净细软的艾绒。艾绒按加工(捣筛)程度不同,分粗细几种等级,临床根据病情的需要而选用。一般若作直接灸,可用细艾绒;若作间接灸,可采用粗艾绒。
3 艾炷和艾条
①艾炷:以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为艾炷。每燃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 制作方法 制作艾炷的方法,一般用手捻。取纯净陈久的艾绒置于平板上,用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把艾绒捏成上尖下平的圆锥形小体,不但放置方便平稳,而且燃烧时火力由弱到强,患者易于耐受。手工制作艾炷要求搓捻紧实,耐燃而不易爆。此外,有条件的可用艾炷器制作。艾炷器中铸中锥形空洞,洞下留一小孔,将艾绒放入艾炷器的空洞中,另用金属制成下端适于压入洞孔的圆棒,直插孔内紧压,即成为圆锥形小体,倒出即成艾炷。用艾炷器制作的艾炷,艾绒紧密,大小一致,更便于应用。根据临床的需要,艾炷的大小常分为三种规格,小炷如麦粒大,可直接放于穴位上燃烧(直接灸);中炷如半截枣核大;大炷如半截橄榄大,常用于间接灸(隔物灸)一般临床常用中型艾炷,炷高1cm,炷底直径约0.8cm,炷重约0.1g,可燃烧3~5min。
, 百拇医药
② 艾条:指用艾绒卷成的圆柱形长条。根据内含药物之有无,又分为纯艾条(清艾灸)和药艾条两种。一般长20cm,直径1.2cm。因其使用简便,不起泡,不发疮,无痛苦,患者还可以自灸,故临床应用更为广泛。
纯艾条:取制好的陈久艾绒24g,平铺在8寸(26cm)长、8寸(26cm)宽,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0.35寸(1.5cm)的圆柱形,越紧越好,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
药艾条:主要包括普通药艾条,太乙针,雷火针三种。 普通药艾条 取肉桂、干姜、木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苍术、没药、乳香、川椒各等份,研成细末。将药末混入艾绒中,每支艾条加药末6g。制法同纯艾条。
太乙针 其药物配方历代各家记载各异。近代处方为:人参250g,参三七250g,山羊血62.5g,千年健500g,钻地风500g,肉桂500g,川椒500g,乳香500g,没药500g,穿山甲(土炮)250g,小茴香500g,蕲艾2000g,甘草1000g,防风2000g,麝香少许,共研为末.取纸(纸宽41cm,长40cm),内置药末约25g左右,卷紧成爆竹状,越紧越好,外用桑皮纸厚糊6~7层,阴干待用。
雷火针 用艾绒94g,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g,研为细末,过筛后,加入麝香少许。取棉皮纸二方,一方平置桌上,一方双折重复于上。铺洁净艾绒于其上,拿木尺等轻轻叩打使均匀成一平方形,然后将药料匀辅于艾绒上,卷成爆竹状,外涂鸡蛋清,以桑皮纸厚糊6~7层,阴干勿令泄气待用。(注:比艾条要粗大的多), http://www.100md.com
艾为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自然生长于山野之中,我国各地均有生长,古时以蕲州产者为佳,特称蕲艾。艾在春天抽茎生长,茎直立,高60~120cm,具有白色细软毛,上部有分枝。茎中部的叶呈卵状三角形或椭圆形,有柄,羽状分裂,裂片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边缘具有不规则的锯齿,表面深绿色,有腺点和极细的白色软毛,背面布有灰白色绒毛;顶端叶全绿,椭圆形、披针形或绒形。头状花序,无梗,有苞片,略有白色细软丝状毛,7~10月开花。瘦果呈椭圆形,艾叶有芳香型气味。
在农历的4~5月间,当叶盛花未开时采收。采收时将艾叶摘下或连枝割下,晒干或阴干后备用。艾叶中纤维质较多,水分较少,同时还有许多可燃的有机物,故艾叶是理想的灸疗原料。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纲目》载:"艾叶能灸百病",用艾叶做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多方面的作用。(见图 ) 现代研究:蕲(祈)艾含挥发油约0.002%,主要成分为苦艾醇、苦艾酮。此外尚含胆素钾盐以及维生素甲、乙、丙、丁等。苦艾醇、苦艾酮有兴奋中枢作用。苦艾中含有钾类、柔酸,氯化钾等,故有解热、止血、镇痛的作用。
, 百拇医药
2 艾绒的制备
采集肥厚新鲜的艾叶,放置日光下曝晒干燥,然后放在石臼中,用木杵捣碎,筛去杂梗和泥砂,再晒再捣再筛,如此反复多次,就成为淡黄色洁净细软的艾绒。艾绒按加工(捣筛)程度不同,分粗细几种等级,临床根据病情的需要而选用。一般若作直接灸,可用细艾绒;若作间接灸,可采用粗艾绒。
3 艾炷和艾条
①艾炷:以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为艾炷。每燃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 制作方法 制作艾炷的方法,一般用手捻。取纯净陈久的艾绒置于平板上,用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把艾绒捏成上尖下平的圆锥形小体,不但放置方便平稳,而且燃烧时火力由弱到强,患者易于耐受。手工制作艾炷要求搓捻紧实,耐燃而不易爆。此外,有条件的可用艾炷器制作。艾炷器中铸中锥形空洞,洞下留一小孔,将艾绒放入艾炷器的空洞中,另用金属制成下端适于压入洞孔的圆棒,直插孔内紧压,即成为圆锥形小体,倒出即成艾炷。用艾炷器制作的艾炷,艾绒紧密,大小一致,更便于应用。根据临床的需要,艾炷的大小常分为三种规格,小炷如麦粒大,可直接放于穴位上燃烧(直接灸);中炷如半截枣核大;大炷如半截橄榄大,常用于间接灸(隔物灸)一般临床常用中型艾炷,炷高1cm,炷底直径约0.8cm,炷重约0.1g,可燃烧3~5min。
, 百拇医药
② 艾条:指用艾绒卷成的圆柱形长条。根据内含药物之有无,又分为纯艾条(清艾灸)和药艾条两种。一般长20cm,直径1.2cm。因其使用简便,不起泡,不发疮,无痛苦,患者还可以自灸,故临床应用更为广泛。
纯艾条:取制好的陈久艾绒24g,平铺在8寸(26cm)长、8寸(26cm)宽,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0.35寸(1.5cm)的圆柱形,越紧越好,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
药艾条:主要包括普通药艾条,太乙针,雷火针三种。 普通药艾条 取肉桂、干姜、木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苍术、没药、乳香、川椒各等份,研成细末。将药末混入艾绒中,每支艾条加药末6g。制法同纯艾条。
太乙针 其药物配方历代各家记载各异。近代处方为:人参250g,参三七250g,山羊血62.5g,千年健500g,钻地风500g,肉桂500g,川椒500g,乳香500g,没药500g,穿山甲(土炮)250g,小茴香500g,蕲艾2000g,甘草1000g,防风2000g,麝香少许,共研为末.取纸(纸宽41cm,长40cm),内置药末约25g左右,卷紧成爆竹状,越紧越好,外用桑皮纸厚糊6~7层,阴干待用。
雷火针 用艾绒94g,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g,研为细末,过筛后,加入麝香少许。取棉皮纸二方,一方平置桌上,一方双折重复于上。铺洁净艾绒于其上,拿木尺等轻轻叩打使均匀成一平方形,然后将药料匀辅于艾绒上,卷成爆竹状,外涂鸡蛋清,以桑皮纸厚糊6~7层,阴干勿令泄气待用。(注:比艾条要粗大的多),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