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学
材料的制作方法
艾灸疗法的主要材料为艾绒,艾绒是由艾叶加工而成。选用野生向阳处5月份长成的艾叶,风干后在室内放置1年后使用,此称为陈年熟艾。
取陈年熟艾去掉杂质粗梗,碾轧碎后过筛,去掉尖屑,取白纤丝再行碾轧成绒。也可取当年新艾叶充分晒干后,多碾轧几次,至其揉烂如棉即成艾绒。
1.艾炷的制作
将适量艾绒置于平底磁盘内,用食、中、拇指捏成圆柱状即为艾炷。艾绒捏压越实越好,根据需要,艾炷可制成拇指大、蚕豆大、麦粒大3种,称为大、中、小艾炷。图146。
2. 艾卷的制作
将适量艾绒用双手捏压成长条状,软硬要适度,以利炭燃为宜,然后将其置于宽约5.5厘米、长约25厘米的桑皮纸或纯棉纸上,再搓卷成圆柱形,最后用面浆糊将纸边粘合,两端纸头压实,即制成长约20厘米,直径约1.5厘米的艾卷。图147。
, 百拇医药
3.间隔物的制作
在间隔灸时,需要选用不同的间隔物,如鲜姜片、蒜片、蒜泥、药瓶等。在施灸前均应事先备齐。鲜姜、蒜洗净后切成约2-3毫米厚的薄片,并在姜片、蒜片中间用毫针或细针刺成筛孔状,以利灸治时导热通气。蒜泥、葱泥、蚯蚓泥等均应将其洗净后捣烂成泥。药瓶则应选出相应药物捣碎碾轧成粉末后,用黄酒、姜汁或蜂蜜等调和后塑成薄饼状,也需在中间刺出筛孔后应用。
施灸方法
1、直接灸 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 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痴脱落后而留下瘢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病。
, 百拇医药
(2)无瘢痕灸 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位再灸,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此法。
2.间接灸 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
(1)隔姜灸 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图148。
(2)隔蒜灸 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 http://www.100md.com
(3)隔盐灸 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图149。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4)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3.艾卷灸
(1)艾条灸 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也有每条艾绒中渗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各等分的细末6克,则成为药条。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
(2)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图150。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 http://www.100md.com
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图151。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4.温针灸
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图152)。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取出针。
5. 温灸器灸
是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 百拇医药
灸量与灸效的关系
实验证明,灸量与灸效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例如据一组879例次的实验统计,用底面积6mm2、高8mm2的艾柱灸,平均19.6壮出现循经感传,随着壮数的增加,感传逐渐由线状加宽呈带状,速度也逐渐加快。不同灸量对"阳虚"动物脱氧核糖核酸合成率也有不同影响,艾灸命门三壮组与羟基脲组相比,差别不显著,但五壮组与羟基脲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这说明虽然艾灸命门可以纠正"阳虚"动物的虚损症状,但从脱氧核糖核酸合成率的水平来看,采用五壮要比三壮为好。
然而,灸量与灸的关系,并非都是灸量越大疗效越好。例如,艾灸至阴穴纠正胎位不正的效果,一般都以第1、2次艾灸较明显,第3次以后效果则较差。因此,临证时必须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灸量。
灸法临床应用的研究
内科病证
, http://www.100md.com
有研究者报道灸治双侧内关穴,配以膻中、心俞,对62例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ST-T及q-TC、HR指标进行了灸治前后疗效对比观察,收到较为明显疗效。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施以灸法,经过3个月后,患者血压下降,并相对保持稳定,全血比粘度、纤维蛋白元均有明显下降。保持了血凝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平衡,对于预防中风的发生收到了较好效果。
有报道采用艾卷悬灸法对中风偏瘫患者的百会、天窗穴施灸,并以脑阻抗血流图和血压为客观指标,观察灸治前后的变化。经灸后脑血流图流入时间缩短,波幅升高,重搏波明显,说明脑血流量较灸前增加,同时伴有高血压的患者,其收缩压降低明显。
有报道以雀啄法灸治患者百会穴,观察血压变化。经灸后,收缩压平均下降2.25 kPa,舒张压平均下降1.34 kPa。此外,采用艾灸足三里穴治疗三期高血压病合并脑血栓形成恢复期病人,发现艾灸能降低血液凝聚作用,有预防脑血栓形成再次发生的可能。
, http://www.100md.com 有报道用麦粒灸与隔附子饼灸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24例,经灸治3个月后,转氨酶下降明显,血清白蛋白升高也明显。从免疫学方面的有关指标观察,亦证实艾灸可有效地调整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促进病情改善。
有报道采用化脓灸治疗支气管哮喘487例,总有效率为74.3%,通过对血清总IgE含量变化和外周嗜碱粒细胞计数的比较,作者认为化脓灸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双向调整作用。同时,认为化脓灸疗法对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优于非化脓灸的方法。有报道经对8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铺灸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观察,结果表明,经铺灸治疗后,多数患者血红蛋白升高,血沉下降,类风湿因子转阴,淋巴细胞转化率和E-玫瑰花结形成率提高,补体C3提高及免疫球蛋白含量等项变化,说明铺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采用隔药饼灸治疗42例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近期治愈率达85.17%。通过对细胞免疫功能及甲皱微循环有关指标的测定和比较,作者认为隔药饼灸,可显著提高E-RFC数值,并接近正常人,确能改善微循环,有利于止血和促进炎症的吸收。对于灸法抗休克作用,有报道用艾条灸关元穴,治疗30例休克,有效率为73%,经灸后患者收缩压、脉压明显提高,舒张压也有所增加,指尖温度上升,肛-指温度下降,外周毛细血管灌注有所改善。
, http://www.100md.com
外科、皮肤科病证
有报道,对病程在4~8年,皮损面积在2×4cm2~8×16cm2不等的120例神经性皮炎患者,采用小艾炷灸治方法,痊愈率达98%。有人以隔药饼及丁桂散间接灸为主,治疗21例硬皮病患者,有效为12例。经甲皱微循环检查,发现其中36.8%管襻顶有瘀血,治疗后减少至21.78%,其中毛细血管襻极度驰张者,治疗后基本消失。21例患者治疗前低于正常值的淋巴细胞转化率,治疗后亦有明显提高。
有报道采用艾灸治疗带状疱疹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对43例患者先以艾条施以局部回旋灸,至皮损部位充血发红,待疼痛瘙痒感消失后,再在相应穴位上施非化脓灸。其结果可以改善局部营养,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作用,加速病理及代谢产物的吸收和排泄。同时也起到很好镇痛效果。此外,以灯火灸治疗瘰疬、湿疹、肉瘤等均收到较好效果。艾灸对毛囊炎、痈疽、疔疮、白癜风、头癣、体癣、冻疮、褥疮、外阴白斑、斑秃、疣等均有较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 百拇医药
妇科病证
艾灸矫正胎位的报道颇多,这种传统疗法业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有人报道,灸至阴穴,对妊娠期29~40周的各类胎位异常孕妇施灸,在2069例中有1869例的异常胎位得到纠正,占总治疗例数的90.3%。并在41例实验观察中,推论艾灸至阴穴可通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强子宫活动,同时胎儿活动也增强,这些动力学因素,均有助于胎位自动转正。
妇科疾病中如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痛经、更干期综合征及乳痈、乳癖等采用灸法治疗很多,且疗效可靠。
预防保健
保健灸在防病健身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有报道对61例55岁至78岁健康老人进行为其3个月的保健灸(即取足三里隔姜灸,每日1次,每次7壮),观察结果显示血浆TC、TG均明显降低,表明保健灸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意义;对IgG IgA IgM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均有降低,对3H-TdR-LT的显著升高,也提示保健灸对老年人的免疫功能有一定调节作用。
, http://www.100md.com
这些变化对于老年人因免疫功能减退所引起的感染,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可能都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有报道运用灸大椎、风门、肺俞穴预防感冒,收到满意的效果;也提示说明,运用灸法,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体质可以未病先防。
禁忌证以及注意事项
禁忌证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皮肤痈疽疗疖并有发热者,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
2.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3.颜面部、颈部及大血管走行的体表区域、粘膜附近,均不得施灸。
注意事项
, http://www.100md.com
1.施灸前要与患者讲清灸治的方法及疗程,尤其是瘢痕灸,一定要取得患者的同意与合作。瘢痕灸后,局部要保持清洁,必要时要贴敷料,每天换药1次,直至结痂为止。在施灸前,要将所选穴位用温水或酒精棉球擦洗干净,灸后注意保持局部皮肤适当温度,防止受凉,影响疗效。
2.除瘢痕灸外,在灸治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艾火灼伤皮肤。尤其幼儿患者。如有起泡时,可用酒精消毒后,用毫针将水泡挑破,再涂上龙胆紫即可。
3、偶有灸后身体不适者,如身热感、头昏、烦躁等,可令患者适当活动身体,饮少量温开水,或针刺合谷、后溪等穴位,可使症状迅速缓解。
4.施灸时注意安全使用火种,防止烧坏衣服、被褥等物。, http://www.100md.com
艾灸疗法的主要材料为艾绒,艾绒是由艾叶加工而成。选用野生向阳处5月份长成的艾叶,风干后在室内放置1年后使用,此称为陈年熟艾。
取陈年熟艾去掉杂质粗梗,碾轧碎后过筛,去掉尖屑,取白纤丝再行碾轧成绒。也可取当年新艾叶充分晒干后,多碾轧几次,至其揉烂如棉即成艾绒。
1.艾炷的制作
将适量艾绒置于平底磁盘内,用食、中、拇指捏成圆柱状即为艾炷。艾绒捏压越实越好,根据需要,艾炷可制成拇指大、蚕豆大、麦粒大3种,称为大、中、小艾炷。图146。
2. 艾卷的制作
将适量艾绒用双手捏压成长条状,软硬要适度,以利炭燃为宜,然后将其置于宽约5.5厘米、长约25厘米的桑皮纸或纯棉纸上,再搓卷成圆柱形,最后用面浆糊将纸边粘合,两端纸头压实,即制成长约20厘米,直径约1.5厘米的艾卷。图147。
, 百拇医药
3.间隔物的制作
在间隔灸时,需要选用不同的间隔物,如鲜姜片、蒜片、蒜泥、药瓶等。在施灸前均应事先备齐。鲜姜、蒜洗净后切成约2-3毫米厚的薄片,并在姜片、蒜片中间用毫针或细针刺成筛孔状,以利灸治时导热通气。蒜泥、葱泥、蚯蚓泥等均应将其洗净后捣烂成泥。药瓶则应选出相应药物捣碎碾轧成粉末后,用黄酒、姜汁或蜂蜜等调和后塑成薄饼状,也需在中间刺出筛孔后应用。
施灸方法
1、直接灸 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 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痴脱落后而留下瘢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病。
, 百拇医药
(2)无瘢痕灸 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位再灸,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此法。
2.间接灸 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
(1)隔姜灸 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图148。
(2)隔蒜灸 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 http://www.100md.com
(3)隔盐灸 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图149。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4)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3.艾卷灸
(1)艾条灸 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也有每条艾绒中渗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各等分的细末6克,则成为药条。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
(2)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图150。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 http://www.100md.com
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图151。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4.温针灸
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图152)。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取出针。
5. 温灸器灸
是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 百拇医药
灸量与灸效的关系
实验证明,灸量与灸效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例如据一组879例次的实验统计,用底面积6mm2、高8mm2的艾柱灸,平均19.6壮出现循经感传,随着壮数的增加,感传逐渐由线状加宽呈带状,速度也逐渐加快。不同灸量对"阳虚"动物脱氧核糖核酸合成率也有不同影响,艾灸命门三壮组与羟基脲组相比,差别不显著,但五壮组与羟基脲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这说明虽然艾灸命门可以纠正"阳虚"动物的虚损症状,但从脱氧核糖核酸合成率的水平来看,采用五壮要比三壮为好。
然而,灸量与灸的关系,并非都是灸量越大疗效越好。例如,艾灸至阴穴纠正胎位不正的效果,一般都以第1、2次艾灸较明显,第3次以后效果则较差。因此,临证时必须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灸量。
灸法临床应用的研究
内科病证
, http://www.100md.com
有研究者报道灸治双侧内关穴,配以膻中、心俞,对62例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ST-T及q-TC、HR指标进行了灸治前后疗效对比观察,收到较为明显疗效。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施以灸法,经过3个月后,患者血压下降,并相对保持稳定,全血比粘度、纤维蛋白元均有明显下降。保持了血凝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平衡,对于预防中风的发生收到了较好效果。
有报道采用艾卷悬灸法对中风偏瘫患者的百会、天窗穴施灸,并以脑阻抗血流图和血压为客观指标,观察灸治前后的变化。经灸后脑血流图流入时间缩短,波幅升高,重搏波明显,说明脑血流量较灸前增加,同时伴有高血压的患者,其收缩压降低明显。
有报道以雀啄法灸治患者百会穴,观察血压变化。经灸后,收缩压平均下降2.25 kPa,舒张压平均下降1.34 kPa。此外,采用艾灸足三里穴治疗三期高血压病合并脑血栓形成恢复期病人,发现艾灸能降低血液凝聚作用,有预防脑血栓形成再次发生的可能。
, http://www.100md.com 有报道用麦粒灸与隔附子饼灸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24例,经灸治3个月后,转氨酶下降明显,血清白蛋白升高也明显。从免疫学方面的有关指标观察,亦证实艾灸可有效地调整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促进病情改善。
有报道采用化脓灸治疗支气管哮喘487例,总有效率为74.3%,通过对血清总IgE含量变化和外周嗜碱粒细胞计数的比较,作者认为化脓灸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双向调整作用。同时,认为化脓灸疗法对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优于非化脓灸的方法。有报道经对8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铺灸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观察,结果表明,经铺灸治疗后,多数患者血红蛋白升高,血沉下降,类风湿因子转阴,淋巴细胞转化率和E-玫瑰花结形成率提高,补体C3提高及免疫球蛋白含量等项变化,说明铺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采用隔药饼灸治疗42例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近期治愈率达85.17%。通过对细胞免疫功能及甲皱微循环有关指标的测定和比较,作者认为隔药饼灸,可显著提高E-RFC数值,并接近正常人,确能改善微循环,有利于止血和促进炎症的吸收。对于灸法抗休克作用,有报道用艾条灸关元穴,治疗30例休克,有效率为73%,经灸后患者收缩压、脉压明显提高,舒张压也有所增加,指尖温度上升,肛-指温度下降,外周毛细血管灌注有所改善。
, http://www.100md.com
外科、皮肤科病证
有报道,对病程在4~8年,皮损面积在2×4cm2~8×16cm2不等的120例神经性皮炎患者,采用小艾炷灸治方法,痊愈率达98%。有人以隔药饼及丁桂散间接灸为主,治疗21例硬皮病患者,有效为12例。经甲皱微循环检查,发现其中36.8%管襻顶有瘀血,治疗后减少至21.78%,其中毛细血管襻极度驰张者,治疗后基本消失。21例患者治疗前低于正常值的淋巴细胞转化率,治疗后亦有明显提高。
有报道采用艾灸治疗带状疱疹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对43例患者先以艾条施以局部回旋灸,至皮损部位充血发红,待疼痛瘙痒感消失后,再在相应穴位上施非化脓灸。其结果可以改善局部营养,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作用,加速病理及代谢产物的吸收和排泄。同时也起到很好镇痛效果。此外,以灯火灸治疗瘰疬、湿疹、肉瘤等均收到较好效果。艾灸对毛囊炎、痈疽、疔疮、白癜风、头癣、体癣、冻疮、褥疮、外阴白斑、斑秃、疣等均有较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 百拇医药
妇科病证
艾灸矫正胎位的报道颇多,这种传统疗法业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有人报道,灸至阴穴,对妊娠期29~40周的各类胎位异常孕妇施灸,在2069例中有1869例的异常胎位得到纠正,占总治疗例数的90.3%。并在41例实验观察中,推论艾灸至阴穴可通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强子宫活动,同时胎儿活动也增强,这些动力学因素,均有助于胎位自动转正。
妇科疾病中如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痛经、更干期综合征及乳痈、乳癖等采用灸法治疗很多,且疗效可靠。
预防保健
保健灸在防病健身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有报道对61例55岁至78岁健康老人进行为其3个月的保健灸(即取足三里隔姜灸,每日1次,每次7壮),观察结果显示血浆TC、TG均明显降低,表明保健灸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意义;对IgG IgA IgM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均有降低,对3H-TdR-LT的显著升高,也提示保健灸对老年人的免疫功能有一定调节作用。
, http://www.100md.com
这些变化对于老年人因免疫功能减退所引起的感染,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可能都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有报道运用灸大椎、风门、肺俞穴预防感冒,收到满意的效果;也提示说明,运用灸法,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体质可以未病先防。
禁忌证以及注意事项
禁忌证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皮肤痈疽疗疖并有发热者,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
2.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3.颜面部、颈部及大血管走行的体表区域、粘膜附近,均不得施灸。
注意事项
, http://www.100md.com
1.施灸前要与患者讲清灸治的方法及疗程,尤其是瘢痕灸,一定要取得患者的同意与合作。瘢痕灸后,局部要保持清洁,必要时要贴敷料,每天换药1次,直至结痂为止。在施灸前,要将所选穴位用温水或酒精棉球擦洗干净,灸后注意保持局部皮肤适当温度,防止受凉,影响疗效。
2.除瘢痕灸外,在灸治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艾火灼伤皮肤。尤其幼儿患者。如有起泡时,可用酒精消毒后,用毫针将水泡挑破,再涂上龙胆紫即可。
3、偶有灸后身体不适者,如身热感、头昏、烦躁等,可令患者适当活动身体,饮少量温开水,或针刺合谷、后溪等穴位,可使症状迅速缓解。
4.施灸时注意安全使用火种,防止烧坏衣服、被褥等物。,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