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中医内科
编号:10739954
中医辩证论治病毒性出血热
http://www.100md.com 2005年8月5日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疫疠之气所致,属“暑温”或“伏暑”,也有人将其归入“冬温时疫”的范围。由于本病具有发热及典型的皮肤斑疹等体征,故又称为“疫斑”、“疫疹”。 病原体: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疫疠之气所致,属温病(含温疫)范畴。主要病理机制是热毒之邪侵袭肺卫之后,迅速传气入营而导致气营两燔,可发斑疹,甚者吐衄、二便出血。当热邪内闭或邪伤气阴,阳气衰竭,均可发为厥逆。由于邪热内盛,津液消灼,肾阴亏耗,肾水枯竭,可致少尿。此时变证丛生;可因热伤营血,邪陷厥阴;心肝受病而见神昏、痉厥、抽搐等症。当邪热渐退,但正气未复,肾气不固,水不蓄藏,津少上承,故见烦渴多尿。

    临床表现:

    大部分患者有典型的临床过程,潜伏期8-39天,一般为两周。

    发热期:起病急骤,畏寒、高热。热型以弛张型为主,少数呈现稽留型或不规则型。有突出的“三痛症”,即头痛、眼眶痛、腰及全身痛。还可见“三红征”,即面、颈及结膜水肿、充血、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软腭及腋下可见散在针尖大小出血点,有时呈现索状或抓痕样。肋脊角有叩痛。本期一般持续5-6天。

    低血压期:多于病程的第4-6天出现,亦可出现于发热期,重者血压骤降,甚至不能测出。休克时(晚期患者除外)皮肤一般潮红、温暖、汗多、口渴、呕吐加重、尿量减少。还可出现烦躁不安、谵语、摸空等。重者有狂躁、精神错乱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5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