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动物类 > 干蟾
编号:10697873
干蟾
http://www.100md.com 2005年8月11日 中医药数据博物馆
 中华大蟾蜍/黑眶蟾蜍/蟾/癞蛤蟆/癞虾蟆/癞巴子/Bufo Siccus/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干蟾
蟾蜍

    药材描述

    拼音: GAN CHAN

    拉丁: Bufo Siccus

    别名: 蟾、癞蛤蟆、癞虾蟆、癞巴子

    药用部位: 全体

    产地: 分布于全国各地

    采收: 夏、秋捕捉。

    加工: 捕得后,先采去蟾酥,然后将蟾蜍杀死,直接晒干;或杀死后除去内脏将体腔撑开晒干。

    药性: 凉

    药味: 辛

    归经: 归心、肝、脾、肺经

    功能: 破症结,行水湿,化毒,杀虫,定痛。

    主治: 用于疔疮、发背、阴疽瘰疬,恶疮、臌胀,水肿,小儿疳积,慢性气管炎。

    毒性: 毒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敷或调涂。内服:煎汤,1只;或入丸、散,1~3g。

    禁忌: 表热、虚脱的人及孕妇忌服。

    药材性状: 全体拘挛抽皱,纵面有棱角,四足伸缩不一。表面灰绿色或绿棕色。除去内脏者腹腔内面为灰黄色,可见到骨骼及皮膜。气微腥,味辛。

    药材来源

    植物名: 中华大蟾蜍

    拉丁: 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

    科名: 蟾蜍科

    属名: 蟾蜍属

    形态描述: 体粗壮,长约10厘米以上,雄者较小。全体皮肤极粗糙,除头顶较平滑外,其余部分,均满布大小不同的圆形瘰疣。头宽大,口阔,吻端圆,吻棱显著。口内无锄骨齿,上下颌亦无齿。近吻端有小形鼻孔1对。眼大而凸出,后方有圆形的鼓膜。头顶部两侧各有大而长的耳后腺。躯体短而宽。在生殖季节,雄性背面多为黑绿色,体侧有浅色的斑纹;雌性背面色较浅,瘰疣乳黄色,有时自眼后沿体侧有斜行的黑色纵斑;腹面不光滑,乳黄色,有棕色或黑色的细花斑。前肢长而粗壮,指趾略扁,指侧微有缘膜而无蹼;指长顺序为3、1、4、2;指关节下瘤多成对,掌突2,外侧者大。后肢粗壮而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趾侧有缘膜,蹼尚发达,内跖突形长而大,外跖突小而圆。雄性前肢内侧3指有黑婚垫,无声囊。

    生态环境: 穴居在泥土中,或栖于石下及草间;冬季多在水底泥中。白昼潜伏,晚上或雨天外出活动。以捕获蜗牛、蛞蝓、蚂蚁、甲虫与蛾类等动物为食。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植物名: 黑眶蟾蜍

    拉丁: 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科名: 蟾蜍科

    属名: 蟾蜍属

    形态描述: 体长约7~10厘米。背部有黄棕色而略具棕红色的斑纹,腹面色浅,在胸腹部具有不规则而较显著的灰色斑纹。雄性第1、2指基部内侧有黑色婚垫。

    生态环境: 分布浙江、江西、贵州、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地。

    药材饮片

    饮片名: 干蟾

    炮制方法: 去净杂质及灰屑、头爪。

    饮片性状: 为不规则块状或片状。表面灰绿色或绿棕色,内面灰黄色,可见到骨骼及皮膜。气微腥,味辛。

    炮制作用: 使药物洁净,便于调剂和制剂。,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动物类 > 蟾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