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动物类 > 蕲蛇
编号:10697546
蕲蛇
http://www.100md.com 2005年8月11日 中医药数据博物馆
 五步蛇/白花蛇/褰鼻蛇,蕲州白花蛇/花蛇/Agkistrodon/Agkistrodon acutus (Güenther)/
蕲蛇

    药材描述

    拼音: QI SHE

    拉丁: Agkistrodon

    别名: 白花蛇、褰鼻蛇,蕲州白花蛇、花蛇

    药用部位: 除内脏的全体

    产地: 湖北、江西、浙江

    采收: 夏、秋二季捕捉。

    加工: 除去内脏洗净,用竹片撑开腹部,盘成圆形用文火烘干或晒干。

    地道沿革: 蕲蛇最早见于《雷公炮炙论》称白花蛇。《开宝本草》云:“生南地及蜀郡诸山中。”《本草图经》云:“今黔中及蕲州、邓州皆有之。”《本草纲目》云:“花蛇,湖、蜀皆有,今惟以蕲蛇擅名。然蕲地亦不多得,市肆所货,官司所取者,皆自江南兴国州诸山中来。”又曰:“其蛇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纹,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以上特征描述,均与现今药用蕲蛇特征一致。现主要产浙江及广东、广西等省。
, 百拇医药
    栽培要点: 怕风、怕光、喜栖阴湿环境。活动少,行动慢,阴雨天较为活跃,晴天或白天较少活动。喜食动物。以蛙、蟾蜍、晰蜴、鼠类为食。

    药性: 温

    药味: 甘、咸

    归经: 归肝经

    功能: 祛风,通络,止痉。

    主治: 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

    毒性: 有毒

    用法用量: 研末吞服,一次1~1.5g,一日2~3次。3~9g。

    药材性状: 本品卷呈圆盘状,盘径17~34cm,体长可达2m。头在中间稍向上,呈三角形而扁平,吻端向上,习称“翘鼻头”。上腭有管状毒牙,中空尖锐。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V”形斑纹17~25个,其“V”形的两上端在背中线上相接,习称“方胜纹”,有的左右不相接,呈交错排列。腹部撑开或不撑开,灰白色,鳞片·较大,有黑色类圆形的斑点,习称“连珠斑”;腹内壁黄白色,脊椎骨的棘突较高,呈刀片状上突,前后椎体下突基本同形,多为弯刀状,向后倾斜,尖端明显超过椎体后隆面。尾部骤细,末端有三角形深灰色的角质鳞片1枚。气腥,味微咸。
, 百拇医药
    药材来源

    植物名: 五步蛇

    拉丁: Agkistrodon acutus (Güenther)

    科名: 蝰科

    属名: 蝮属

    形态描述: 全长54~180厘米。头大、扁平,呈三角形,如梨铲状。尾端侧扁、尖锐。吻鳞和鼻间鳞向上突出;吻鳞之长为宽的2倍。前额鳞大,略呈五角形,额鳞较小;颅顶鳞比眼上鳞大。鼻孔大,开口于2鼻鳞之间。后鼻鳞向内凹入呈弧形。眼前鳞2片,眼后鳞1~2片,眼下鳞1片。前颞鳞2片,后颞鳞4~5片。上唇鳞7片,其中第3、4片最大;下唇鳞9~11片,前3片与前额鳞相接。体鳞有显著起棱,成23~21~17行。腹鳞157~171片,肛鳞单一,尾下鳞40~60对,其前端的1~10片常不成对。体背面灰褐色,两侧有“∧”形大斑纹24个,斑纹暗褐色,边缘浓褐色,其顶点常在背中线上相接,将背面隔成斜方块形。头顶暗黑色,头侧灰黄色,上唇下缘有灰褐色不规则小斑点。吻端尤多。眼前鳞至口角,有一大形黑褐色斑。腹面黄白色,两侧有直径约2鳞左右的黑色圆斑。

    生态环境: 栖于山地森林中,常盘居落叶下或岩洞内,行动缓慢。多以鸟类及小型哺乳动物为食。唾腺中具有强烈的出血性及溶血性毒。分布浙江、福建、台湾、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等地。

    药材饮片

    暂无描述,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