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后神经元程序性死亡与迟发性神经元坏死及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1程序性细胞死亡,2缺血神经元的细胞凋亡,3缺血神经元发生PCD的可能机制,4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5其他基因的表达,6展望
近年来研究发现神经元程序性死亡(PCD)是脑缺血损伤过程中神经元死亡的一种形式,特别是在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ND)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脑缺血后神经元程序性死亡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发生的过程及可能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1 程序性细胞死亡
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细胞接受某种信号后或受到某种因素刺激后的一种主动的、以细胞DNA早期降解为特征的自杀过程,于1951年在研究动物发育时被发现。它与1972年kerr等提出的细胞凋亡(apoptosis)并不是一个概念,细胞凋亡是指有特征性形态行为及生化表现的一种细胞死亡方式,包括细胞皱缩、染色质浓集、核酸内切酶活化等特点。严格地说,PCD是功能性概念,而凋亡为形态学概念;PCD说明基因调控细胞死亡过程,而凋亡则是对多种途径引起的一系列特征性生化变化的概括。但研究发现,主动性细胞死亡同时符合PCD和细胞凋亡的定义,因此常将二者视为同一概念[1]。
1.1 细胞凋亡的基本特征 细胞凋亡或PCD与坏死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一个主动的死亡过程,伴随基因转录和蛋白质合成。特殊性的变化是DNA的寡核小体间裂解,在凝胶电泳时呈现特征的“DNA梯”。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点是:(1)在大多数情况下影响的是分散的个体细胞。(2)凋亡的细胞表面皱缩,失去细胞间连接,体积缩小;细胞膜起胞或芽变,胞质浓缩;染色质收缩,浓集于核膜附近,形成新月样结构。(3)在凋亡发生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核膜保持完整,细胞器不受影响。(4)凋亡一旦开始便迅速进展,细胞裂解成小碎片,由膜结构包裹内含碎裂的染色质、完好的细胞器,此为凋亡小体。凋亡小体很快被巨噬细胞或组织细胞所吞噬,并被进一步降解、利用。(5)整个过程不伴炎性反应,不伴细胞内容物的释放,溶酶体似乎不参与凋亡过程[2]。目前大多数学者都结合以下3个条件做出凋亡的判断:(1)具备凋亡的形态学特点;(2)3′—OH末端标记法阳性;(3)电泳时呈现“DNA梯"样模式。细胞坏死是在理化或生物等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的病理细胞死亡,显示被动杀死的特点,常是组织中成群细胞同步发生的。其形态学特征是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溶酶体破坏,细胞膜破裂和细胞质外溢。其DNA是被溶酶体中的DNA酶随机切割,所以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上表现为弥散拖尾的方式。而且,坏死的细胞成分在邻近组织中可引起炎症反应。虽然凋亡与坏死是两种不同的细胞死亡方式,但有时两者却存在着诱导剂量的相关性[3]。说明两者有一定程序的统一性。
1.2 PCD与迟发性神经元坏死的关系 神经系统的细胞死亡可通过多种机制发生并已被描述为凋亡或坏死两种不同方式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665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