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眼科学杂志》 > 2005年第4期
编号:10704997
翼状胬肉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眼科学杂志》 2005年第4期
1病因,2发病机制,3结语,【参考文献】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有多种不同的解释,目前尚无一种公认经典的理论。为了能对该疾病研究情况有一较全面的了解,指导临床实践,为今后研究翼状胬肉的预防和治疗奠定基础。笔者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该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方面的较新文献,对该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综述如下。

     1 病因

    经观察发现该病在赤道及阳光辐射强的地区发病率较高[1],目前的研究证明紫外线是最重要的致病因素[1~4]。

    1.1 紫外线 紫外线(UV)是一种波长100~400nm的电磁波,主要来源于日光照射。根据眼组织对不同电波的吸收特性所产生的生物效应不同,UV分为A、B、C3种:其中紫外线B(UV-B)波长280~320nm。大部分UV-C在通过大气层时即被吸收,地球表面的紫外线中UV-A 占 97%,UV-B 占3%,因而UV-A及UV-B成为人眼组织重要损伤因素。Cameron发现翼状胬肉发病率最高的地区是在30~35纬度,这些地区的紫外线辐射波长为290~320nm,与UV-B波长接近。对澳大利亚土著居民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5,6]显示:UV-B照射发生有极显著的相关性,若紫外线照射与翼状胬肉强度增加1%,则胬肉发病率相应增加2.5%~14%。在翼状胬肉高发人群中如电焊工人、冲浪运动员、海员、渔民等,均系有较多的日光照射(紫外线B)辐射所致[7]。在爱斯基摩人中(北纬65度)也有高发病率(8.6%),推测可能系积雪反射的紫外线所致[8]。由上可见紫外线B是翼状胬肉致病的重要原因。

    1.2 其他 翼状胬肉的病因也有学者认为与身体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营养缺乏、泪液分泌不足、过敏反应及解剖因素等,还有与环境因素的刺激有关,如眼部长期受到风沙、烟尘、热、花粉等过度刺激,长期接触生产性毒物[9]如氟、二氧化硫、砷、粉尘等,以上都被认为与翼状胬肉形成有重要关系。但也有职业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表明,翼状胬肉的发病与接触粉尘无关,紫外线是主要病因[10]。另据临床观察以花粉为主要致病原因的过敏性结膜炎,但并未见在该病的基础上翼状胬肉有较高的发病率,所以花粉并不是翼状胬肉的病因。上述种种病因有的可以破坏泪膜的稳定性,如风沙、烟尘、热、粉尘、花粉、泪液分泌不足等,有的可以影响机体的状态,如遗传因素、营养缺乏、过敏反应及解剖因素等,均使机体对紫外线敏感性提高,增强紫外线的生物学效应,导致机体发病。

    2 发病机制

    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目前已经提出了多种学说:如免疫学说、成纤维细胞转化和结膜移行学说、角膜缘干细胞功能障碍学说、角膜缘干细胞移行学说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26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