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遗症中医研究进展
1病因病机证治研究,2中医诊法应用研究,3临床治疗研究,4实验研究,参考文献
中风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疾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著称,中风经过治疗神志清醒后往往遗留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歪斜、肢体疼痛麻木肿胀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现代医学殊乏良策,而祖国医学则充分发挥其辨证施治,治病求本的优势,多角度、多方法、多层次对中风后遗症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及探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就近年来国内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1 病因病机证治研究
对中风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看法不一。唐宋以前侧重外风立论,胡建鹏 [1] 总结《内经》相关中风病病因有外感风邪,情志失宜,嗜食肥甘,烦劳过度,内伤积损,病机主要为内虚邪中,并提出“导引按”之法,可谓中风病按摩导引康复疗法之萌芽,为中风病半身不遂治疗开辟了新途径。金元以后诸家创立“内风”之说,河间主火,东坦主虚,丹溪主痰,并在刘河间“将息失宜,水不制火”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有风病者非风也,皆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的“痰热生风”的病机理论。清代王清任对中风论述精详,认为气虚血瘀为主要病机,以益气活血立论,创制经典名方补阳还五汤,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文献报道甚多,有效率达85%~100%。近代医家有从热毒论者,赵海滨 [2] 认为内生热毒是中风发生的症结所在,并概括其临床演变分期及致病特点,临证施治以清热解毒为要。有从肾论治者,潘相安 [3] 认为中风不论虚实,究其发病机因,都是肾衰精竭所致,治疗上着重从肾入手,按虚实不同分别论治,张河 [4] 认识到中风后遗症患者常有烦躁不安,焦虑等情志改变,以定惊安神法辨治每获良效。田兰英 [5] 较为全面地概括了中风的病因及风、火、痰、瘀、虚、气六种病理基础,临床分为气虚血瘀,风痰阻络,肝阳上亢,肾虚精亏之不同,中风后遗症期虽证候多端,然其病机之根本在于本虚标实,重在本虚,在本为心脾肝肾不足,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浊壅盛,瘀血内阻,临证须首辨其病机属性,有的放矢,方能彰显殊功。
2 中医诊法应用研究
李桂菊 [6] 、原金隆 [7] 详细阐述了中风病舌象变化特点,并综合分析了种种变化的辨证导向,从而分辨病邪性质,区别病位深浅,推断病情进退,判断正气盛衰,指导治疗用药。周慎 [8] 总结了751例中风后遗症,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采用Spearman(斯皮尔曼相关)分析,对中医证候与中风主症的相关性进行了全面分析,从而为中风后遗症的辨证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指导治疗康复均大有裨益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50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