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抵抗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抵抗,冠心病,1阿司匹林发展史,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与分类,3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时机与发生率,4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机制,5阿司匹林抵抗的对策,参考文献
【摘要】 阿司匹林用于临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上世纪70年代发现其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之后,阿司匹林已经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药物,而被广泛应用。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并不能获得均一的抗血小板效果,未能达到预防和治疗作用,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现从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分类、发生机制以及对策等方面作一综述。【关键词】 阿司匹林 抵抗 冠心病
阿司匹林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方面,已经作为常规药物广泛应用。然而并非所有的患者均能获得一致的抗血小板聚集效益。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并不能获得均一的抗血小板效果,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临床观察中仍有部分患者对阿司匹林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存在抵抗现象(Aspirin resistance,AR),使得已用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仍会发生心血管血栓事件 [1] 。近二、三十年来,国外有学者采用“阿司匹林抵抗”来描述服用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后仍出现血栓性或栓塞性事件这一现象(又名阿司匹林无反应或阿司匹林耐受)。AR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危险高于阿司匹林敏感者。近年来阿司匹林抵抗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早期发现阿司匹林抵抗,使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个体化,必将是今后发展的方向。以下从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分类、发生机制以及对策等方面作一综述。
1 阿司匹林发展史
阿司匹林用于临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1897年问世时,最初主要用于镇痛、解热和消炎。近些年,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发现其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之后,人们对阿司匹林的血小板功能抑制机制及其临床应用展开了广泛研究。其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十分重要,开始作为抗血小板药物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及某些选择性患者的一级预防。
1994年抗血小板试验联合报告(Antiplatelet Trialists,Collaboration)第一、二、三报告 [2,3]的结论认为阿司匹林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可以降低25%心脑血管病事件如死亡、心肌梗死、卒中;降低48%的血管搭桥及动脉栓塞事件;减少肺栓塞事件67%,减少深静脉血栓事件67%。临床试验证明,阿司匹林是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预防心血管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阿司匹林是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一级预防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对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血管事件的二级预防也有效。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有许多试验和临床研究都发现了,服用阿司匹林过程中总有一些血小板聚集能力不被抑制或仅被轻度抑制。 [4~8] 2002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52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