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 2005年第6期
编号:10709161
雌激素对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5年第6期
1增加局部脑血流量(CBF),减轻缺血性脑损伤,2抗动脉粥样硬化,3抑制β-淀粉样变性,4抗氧化作用,5下调N-甲基天冬氨酸(NMDA)受体的表达,阻断钙离子通道,6调节一氧化氮(NO)的生成,7调节细胞因子(cytokines,CKs)的生物活性,【参考文献】
     由于老龄化人口的增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急剧增高。因其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已成为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一些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均提示雌激素的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联系。据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绝经前女性较同年龄男性的脑缺血病发生率低 [1] ,而绝经后女性的脑缺血病发生率明显增高 [2] 。此外,临床上使用雌激素的替代疗法可明显缓解绝经期症状,降低脑缺血性疾病的发作。现将雌激素对脑缺血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机制综述如下。

    

    1 增加局部脑血流量(CBF),减轻缺血性脑损伤


    早期对冠心病的研究发现,雌激素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一方面,雌激素能促使内皮细胞释放内皮细胞衍生舒张因子,使平滑肌舒张;另一方面,它通过抑制内皮细胞释放内皮素而抑制血管收缩。此外,雌激素能作用于平滑肌细胞,阻断细胞膜电压依赖性钙通道的开放,导致细胞内Ca 2+ 内流减少,从而抑制平滑肌收缩功能,增加CBF [3] 。Alkeyed等 [4] 利用大鼠的可逆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MCAO)观察到,在缺血情况下,正常雌性大鼠的脑血流量较雄性及切除卵巢后的雌性大鼠的脑血流量高,提示雌激素有增加缺血区脑血流量的作用。Bermanm等[5] 对服用雌激素的年轻女性进行观察,结果发现雌激素能改善其顶叶和颞叶等相关认知功能脑区的血流量,Slopien R等 [6] 也发现雌激素能增加局部脑血流量。McCullough等 [7] 使用大剂量外源性雌激素治疗局部脑缺血大鼠,能改善其缺血区的脑血流。但Wang等 [8]经动物实验发现,缺血动物模型用外源性雌激素治疗不能明显增加缺血区的灌流量,故认为雌激素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其它非容量依赖性作用相关。上述研究表明,目前对雌激素是否能增加缺血区的灌流量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尚存争议,更确切的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

    

    2 抗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AS)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其确切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近来较一致的认为:血脂增高和紊乱是大多数AS发生的前提和基础,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AS发生的始发事件,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AS的发生发展。其中主要因素包括: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血小板和血液凝固状态异常,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浸润,氧自由基(OFR)损伤,病毒及细菌感染,细胞凋亡,炎症和免疫反应,钙离子内流,基因异常等。雌激素能通过多个环节发挥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1)直接对血管作用:保护血管内皮的结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45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