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中年保健 > 中老年健康
编号:10767899
“心梗”后防心衰的新观点
http://www.100md.com 2005年8月22日 《家庭医生报》 2005年第34期(总第1019期 2005.08.22)
     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是由于冠状动脉的闭塞,导致局部心肌血氧中断的结果。为此,急性期减小梗塞面积、合理治疗并发症、减轻心脏负荷、维护心脏功能对患者的存活和预后均是十分重要的治疗措施。然而即便如此,尚有部分病人的远期并发症仍会发生,大致表现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猝死,以及反复发作心绞痛或再次梗塞。

    目前对铸成心肌梗塞后的心脏出现一系列不良改变及其预后已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初步探明在心肌梗塞发生后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增高以及心脏组织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强有密切关系。研究表明,血浆肾素和醛固酮水平与心脏左心室的功能有关。心力衰竭患者血浆醛固酮水平高者生存率明显降低。所以,专家们提出,被既往惯用的钙拮抗剂,如硝苯吡啶等,在心肌梗塞发生后是不适合采用的,因为它可能加剧左心室扩大和“心室重构”,而降低心肌梗塞患者的存活率。

    目前多数人主张,对于梗塞后患者(非急性期)择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洛汀新、蒙诺等)治疗是有益的,因为它能降低高血压、减少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减少醛固酮的生成,从而避免或减轻梗塞节段被拉长的后果,也由此减少了心脏梗塞膨展现象的发生,保持了心脏功能。总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心肌梗塞后期使用,目前被认为是防止心力衰竭的重要措施之一。, 百拇医药(余光明 北大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