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临床 > 中医内科教材第七版 > 第三章 脾胃系病证
编号:10710373
第四节 噎膈
http://www.100md.com 《中医内科教材第七版》
定义,释义,噎,膈,关系,历史沿革,1.关于病名:,2.关于病因病机:,3.关于治疗,范围,病因病机,一、病因,1.饮食不节,2.七情内伤,3.久病年老,二、病机,1.基本病机,2.病位,脾,肝,肾,3.病
     定义

    是指吞咽食物梗噎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病证。

    释义

    ——噎塞,指食物下咽时噎塞不顺

    ——为格拒,指食物不能下咽到胃,食入即吐

    关系——噎可单独出现,也可以是膈的前驱症状——噎为膈之始,膈乃噎之渐

    膈证皆有噎证这一阶段,但非所有的噎证皆发展为膈证

    历史沿革

    1.关于病名:

    首见于《内经》,称“隔”(古隔同膈)。隋唐医家多将噎膈病分而论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分为五噎:气噎、忧噎、食噎、劳噎、思噎与五膈:忧、恚、气、寒、热膈。至宋代严用和在《济生方》中首先提出噎膈病名,后世医家沿用至今。

    2.关于病因病机:

    《素问·阴阳别论》:“三阳结,谓之膈”《素问·通评虚实论》:“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指出了发病脏腑与大肠、小肠、膀胱有关,精神因素对本病的影响较大。

    宋严用和的《济生方》指出饮食、酒色、年龄均与本病有关:“倘或寒温失宜,食饮乖度,七情伤感,气神俱忧……结于胸膈则成膈,气流于咽嗌,则成五噎。”

    元·朱丹溪《脉因证治·噎膈》指出:“血液俱耗,胃脘亦槁”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噎膈》:认为噎有气滞者,有血瘀者,有火炎者,有痰凝者,有食积者,虽有五种,总归七情之变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指出噎膈的病机为“脘管窄隘”。

    3.关于治疗

    脉因证治提出“润养津血,降火散血”的治疗大法。

    张景岳《景岳全书·噎膈》注重从脾肾治疗:“凡治噎膈大法,当以脾肾为主。……治脾者,宜以温养,治肾者宜从滋润,舍此二法,他无捷径也。”

    《证治汇补·噎膈》提出“化痰行瘀”法

    《杂病源流犀烛·噎膈反胃关格源流》:“治法始终养血润燥为主,而辛香燥热之品,概勿轻下。”

    范围

    食道恶性病变——食道癌、贲门癌、胃底癌

    食道良性病变——贲门痉挛、食道贲门失弛缓症、食道炎、食道狭窄、食管憩室、食管裂孔疝

    食管周围器官病变——纵隔肿瘤、主动脉瘤、心脏增大等压迫食管

    其它——胃神经官能症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饮食不节

    嗜酒无度,过食肥甘辛香燥热之品→胃肠积热,津液耗伤,痰热内结→阻塞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477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