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临床 > 中医内科教材第七版 > 第六章 气血津液病证
编号:10710394
第一节 郁证
http://www.100md.com 《中医内科教材第七版》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内经》无郁证病名,但有关于五气之郁的沦述。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 “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并还有较多关于情志致郁的论述。如《素问·举痛论》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灵枢·本神》说:“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灵枢·本病论》说:“人忧愁思虑即伤心”,“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记载了属于郁证的脏躁及梅核气两种病证,并观察到这两种病证多发于女性,所提出的治疗方药沿用至今。《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结气候》说:“结气病者,忧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气留而不行,故结于内。”指出忧思会导致气机郁结。金元时代,开始比较明确地把郁证作为一个独立的病证加以沦述。如元代《丹溪心法·六郁》已将郁证列为一个专篇,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相应的治疗方剂。明代《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这一病证名称。自明代之后,已逐渐把情志之郁作为郁证的主要内容。如《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说: “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景岳全书·郁证》将情志之郁称为因郁而病,着重论述了怒郁,思郁,忧郁三种郁证的证冶。小临证指南医案·郁》所载的病例,均属情志之郁,治则涉及疏肝理气,苦辛通降、平肝熄风,清心泻火,健脾和胃,活血通络,化痰涤饮,益气养阴等法,用药清新灵活,颇多启发,并且充分注意到精神治疗对郁证具有重要的意义,认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王清任对郁证中血行郁滞的病机作了必要的强调,对于活血化瘀法在治疗郁证中的应用做出了贡献。

    综上可知,郁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郁,包括外邪、情志等因素所致的郁在内。狭义的郁,即单指情志不舒为病因的郁。明代以后的医籍中记载的郁证,多单指情志之郁而言。

    根据郁证的临床表现及其以情志内伤为致病原因的特点,主要见于西医学的神经衰弱、癔症及焦虑症等。另外,也见于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当这些疾病出现郁证的临床

    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郁证的病因总属情志所伤,发病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涉及心、脾。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凋是郁证的主要病机。

    一、病因

    1.情志失调

    七情过极,刺激过于持久,超过机体的凋节能力,导致情志失调,尤以悲忧恼怒最易致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587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