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泄泻
http://www.100md.com
《中医内科教材第七版》
定义,释义,泄,泻,鹜溏,飧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下利,泄泻,分类,胃泄,脾泄,肾泄,大肠泄,溏泄,鹜泄,滑泄,暑泄,食泄,酒泄,疫泄,气泄等,历史沿革,风,寒,热,湿,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
定义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证的病证。
释义
泄——泄漏之意,大便溏薄,时作时止,病势较缓
泻——倾泻之意,大便直下,如水倾注,清稀如水而势急
但临床上所见泄泻,往往时急时缓,难于截然分开,故合而论之。
《内经》有“鹜溏”、“飧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等。汉唐方书多包括在“下利”之内,唐宋以后才统称“泄泻”。
分类
1.以发病脏腑分类和命名者——胃泄、脾泄、肾泄、大肠泄
2.以泄泻的症状分类和定名——飧泄(泻下完谷不化)、溏泄(溏垢污浊)、鹜泄(澄澈清冷)、濡泄(泻下水多者)、滑泄(久泻不禁者)
3.以发病的病因分类和定名者——暑泄、食泄、酒泄、疫泄、气泄等
历史沿革
1.《内经》认为其病因有外感与风、寒、湿、热之不同,并夏季多发。其发病与饮食失调、气候失宜有密切关系。病位在大、小肠
因于风——“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素问·生气通天论》)“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素问·阴阳应
象大论》)
因于寒——“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素问·举痛论》)
因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因于湿——“湿盛成濡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金贵要略·呕吐下利病脉证治》中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泄泻有实热与虚寒两大类,并提出了有效的方剂:寒利——葛根汤;热利——葛根芩连汤;实滞——大承气汤;虚利——四逆汤。
3.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认为不仅外邪可导致泄泻,情志失调也可导致泄泻:“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致溏泄。”
4.张景岳《景岳全书·泄泻》对病因病机、病位、治法有更加明确的论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泄泻之因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2320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