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眼中的医改:在良心与金钱间徘徊
一石激起千层浪。最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的研究报告《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公开发表,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
医务工作者无疑是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最有切身体会的群体之一。记者带着相关问题,采访了惠州市医疗卫生系统的几位一线工作人员。
现状可总结为“7个不满意”
背景: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各成员国的“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的评估排序中,中国列188位,在191个成员国中倒数第4。
2003年,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约有48.9%的居民有病不就医,29.6%应住院而不住院。
惠州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外科学博士、主任医师盛海云:
, 百拇医药 我们医疗卫生体制的现状,可以总结为“7个不满意”,即政府不满意,医院、医生不满意,病人不满意,城里人不满意,乡下人不满意,有钱人不满意,穷人也不满意。大家都不满意,能说是成功的吗?
报告发表后,有些人在争论这样的问题,医改是成功?基本成功?基本不成功?还是失败了?不成功是不是等于失败?不要玩文字游戏了。报告的话说得比较客气,“改革总体不成功”。在我看来,早就该承认失败了。
某从业12年的副主任医师:
卫生部官员,应该到下面来看看,实际掌握一些东西。你就换件衣服,装成病人来看看,不要前呼后拥,不要光在会议室听领导讲医院的效益又有了提高。
医院数量够不够?有些相当困难的医院,政府应该怎样帮助它们引进设备、人才,提高水平?如何减轻病人负担?治疗费用太贵的,能不能给点补贴?
, 百拇医药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王国栋:
关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曾经提出的“广覆盖,低消耗”目标,实际上是不是达到了?事实证明,经过10年改革,医疗保障的覆盖面没有明显提高,负担却急剧增加了。
改革,不能把好的东西也丢掉
背景:2003年12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扎扎实实地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社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卫生部门要切实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新路子。”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城乡人口比例大约为36%和64%,而城乡公共卫生资源占有的比例大约为60%和40%。
盛海云:
, http://www.100md.com
我们国家医疗卫生体制走过的道路是曲折的。解放后,我们系统地改造了“旧社会”那一套,医疗卫生工作成为一条“战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条“战线”在农村、城镇都有了一定的规模。
比如说,赤脚医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这些人虽然医疗技术有限,条件简陋,但他们所从事的,最起码是一种医疗工作,总好过农村里的巫婆神汉。
时代在变,好的东西为什么不能保留下来呢?现在,所谓的高水平医生下基层,仅仅是“走穴”挣钱,过来做个手术,当天就返回了。从政策上来说,允许医生“走穴”,并不是为了传布医疗技术,纯粹出于“医生穷,让他出去多挣点儿钱”的考虑。
某从业12年的副主任医师:
对改革,我体会到的重大变化包括,设备更新加快,竞争机制的建立,新手术、新业务的开展、新疗法的使用,还有医生业务学习、继续教育的加强。
, 百拇医药
过去城市里大部分人都有公费医疗,现在情况不同了,费用太高了,治疗一个感冒,得要三四百元;做一个中等偏下难度的胆囊炎手术,费用也得5000元到1万元。能不能通过改革,把医疗费用降下来?或者最起码与病人收入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
政府给医院拨的经费早已经微不足道。据说,一两年前,医院得到的财政拨款仅够发放全院职工一个多月的工资。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全靠自己挣钱。从哪里挣钱呢?病人就成了医院挣钱的“客户”。
王国栋:
政府把医疗卫生工作当成“包袱”甩掉,让医院自己挣钱,于是不少医院就使出浑身解数吸引病人“淘金”。农村地区就医非常困难,不少卫生院连基本设施都没有;综合医院本来应该多看一些疑难危重病,实际上,我们大量承担的是普通疾病的治疗;城市社区医疗,很多由私人承包,并非政府投入,也搞所谓“企业化管理”。
这样一来,不少人病一场,就什么都没有了。记得上世纪90年代末期,惠东一个白血病女孩,父母为了给她治病,把家里的楼都卖了,还借了不少债,后来人死了,家里一贫如洗。
, 百拇医药
经过10年改革,医疗保障的覆盖面没有明显提高,负担却急剧增加了。从药品、检查的费用来看,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新药、好药,新设备、新技术,显然要比旧的贵;另一部分是人为造成的,比如没有必要的检查,换个名字就卖高价的药。
医生,在良心与金钱之间备受折磨
背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每一位医学院的学生,都曾举起右手,诵读过这一段“医学生誓言”。
“推向市场”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使医生面对病人行医时都得作一番良心与金钱的选择。不少备受煎熬的良心,在疲惫之中选择了世俗和市侩。
盛海云:
这么多年的观察,觉得改革的目标是不明确的。总的目标很好听,是“人人享有医疗保健”,但阶段性的目标呢?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措施呢?没有。剩下的只有摸石头过河,搞所谓“推向市场”,基层医院无所适从,整天考虑的无非就是经济效益。
, http://www.100md.com
为了效益,出现高额检查、昂贵药品,出现了药品提成,出现了红包。最终由老百姓来为这一切埋单。甚至有人提出,“有多少钱,看多少病”。
医生这职业,本来是很受人尊重的。现在,“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生已经不再受尊重,群众把医生称为“白眼狼”,再也不是“白衣天使”了。
改革失败的症结在于,逼着医院像企业单位一样创效益,而医院天生就是公益单位,与追求利润的企业有本质的不同。我曾看过乡村诊所的照片,仪器锈迹斑斑,房子也用几条木板钉在一起。我也曾看过一些镇卫生院,六七个工作人员,只有一个有行医资格。这种状况,政府没有责任?甚至有些镇把卫生院都卖掉了。医院是给人民群众提供医疗服务的,如果国家都不愿意承担,而把医院“推向市场”,让老板们去干,这不是缘木求鱼吗?
某从业12年的副主任医师:
有时候我们劝病人及时交费,病人反问道:“没有钱就不救人了?你们的道德就这么差?”我几乎无言以对。
, http://www.100md.com
现在病人与医生的经济收入有直接的联系。每看一个病人,每开出一张处方,医生都会考虑病人处方跟自己收入之间的关系,这就造成:对病人的同情,要以自己收入下降为代价。
钱,同样毒化了病人的心灵。每个医院里病人的欠费都很严重。有些病人,从其衣着举止来看,并不像是很贫困,照样欠费。
至于红包,风险总是有一点的:万一手术出现意外,又收了病人的红包,有时候就不好办了。不过,也有主动退回红包的,认为保持自己品行高洁更重要。红包主要来自病人的心理,其实很少有医生会因为没有收到红包而故意报复病人,但不排除极少数道德败坏的医生。
医院应该恢复事业单位的运作模式,但也应该与过去有所区别。如果让医生像公务员那样拿固定工资,这样也不好,毕竟,医疗是一项需要专业技术的工作,而不同人之间的水平确实有差距,病人应该有选择的权利,医生的水平也应该在收入上有所体现。(王小飞), http://www.100md.com
医务工作者无疑是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最有切身体会的群体之一。记者带着相关问题,采访了惠州市医疗卫生系统的几位一线工作人员。
现状可总结为“7个不满意”
背景: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各成员国的“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的评估排序中,中国列188位,在191个成员国中倒数第4。
2003年,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约有48.9%的居民有病不就医,29.6%应住院而不住院。
惠州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外科学博士、主任医师盛海云:
, 百拇医药 我们医疗卫生体制的现状,可以总结为“7个不满意”,即政府不满意,医院、医生不满意,病人不满意,城里人不满意,乡下人不满意,有钱人不满意,穷人也不满意。大家都不满意,能说是成功的吗?
报告发表后,有些人在争论这样的问题,医改是成功?基本成功?基本不成功?还是失败了?不成功是不是等于失败?不要玩文字游戏了。报告的话说得比较客气,“改革总体不成功”。在我看来,早就该承认失败了。
某从业12年的副主任医师:
卫生部官员,应该到下面来看看,实际掌握一些东西。你就换件衣服,装成病人来看看,不要前呼后拥,不要光在会议室听领导讲医院的效益又有了提高。
医院数量够不够?有些相当困难的医院,政府应该怎样帮助它们引进设备、人才,提高水平?如何减轻病人负担?治疗费用太贵的,能不能给点补贴?
, 百拇医药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王国栋:
关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曾经提出的“广覆盖,低消耗”目标,实际上是不是达到了?事实证明,经过10年改革,医疗保障的覆盖面没有明显提高,负担却急剧增加了。
改革,不能把好的东西也丢掉
背景:2003年12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扎扎实实地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社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卫生部门要切实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新路子。”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城乡人口比例大约为36%和64%,而城乡公共卫生资源占有的比例大约为60%和40%。
盛海云:
, http://www.100md.com
我们国家医疗卫生体制走过的道路是曲折的。解放后,我们系统地改造了“旧社会”那一套,医疗卫生工作成为一条“战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条“战线”在农村、城镇都有了一定的规模。
比如说,赤脚医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这些人虽然医疗技术有限,条件简陋,但他们所从事的,最起码是一种医疗工作,总好过农村里的巫婆神汉。
时代在变,好的东西为什么不能保留下来呢?现在,所谓的高水平医生下基层,仅仅是“走穴”挣钱,过来做个手术,当天就返回了。从政策上来说,允许医生“走穴”,并不是为了传布医疗技术,纯粹出于“医生穷,让他出去多挣点儿钱”的考虑。
某从业12年的副主任医师:
对改革,我体会到的重大变化包括,设备更新加快,竞争机制的建立,新手术、新业务的开展、新疗法的使用,还有医生业务学习、继续教育的加强。
, 百拇医药
过去城市里大部分人都有公费医疗,现在情况不同了,费用太高了,治疗一个感冒,得要三四百元;做一个中等偏下难度的胆囊炎手术,费用也得5000元到1万元。能不能通过改革,把医疗费用降下来?或者最起码与病人收入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
政府给医院拨的经费早已经微不足道。据说,一两年前,医院得到的财政拨款仅够发放全院职工一个多月的工资。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全靠自己挣钱。从哪里挣钱呢?病人就成了医院挣钱的“客户”。
王国栋:
政府把医疗卫生工作当成“包袱”甩掉,让医院自己挣钱,于是不少医院就使出浑身解数吸引病人“淘金”。农村地区就医非常困难,不少卫生院连基本设施都没有;综合医院本来应该多看一些疑难危重病,实际上,我们大量承担的是普通疾病的治疗;城市社区医疗,很多由私人承包,并非政府投入,也搞所谓“企业化管理”。
这样一来,不少人病一场,就什么都没有了。记得上世纪90年代末期,惠东一个白血病女孩,父母为了给她治病,把家里的楼都卖了,还借了不少债,后来人死了,家里一贫如洗。
, 百拇医药
经过10年改革,医疗保障的覆盖面没有明显提高,负担却急剧增加了。从药品、检查的费用来看,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新药、好药,新设备、新技术,显然要比旧的贵;另一部分是人为造成的,比如没有必要的检查,换个名字就卖高价的药。
医生,在良心与金钱之间备受折磨
背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每一位医学院的学生,都曾举起右手,诵读过这一段“医学生誓言”。
“推向市场”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使医生面对病人行医时都得作一番良心与金钱的选择。不少备受煎熬的良心,在疲惫之中选择了世俗和市侩。
盛海云:
这么多年的观察,觉得改革的目标是不明确的。总的目标很好听,是“人人享有医疗保健”,但阶段性的目标呢?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措施呢?没有。剩下的只有摸石头过河,搞所谓“推向市场”,基层医院无所适从,整天考虑的无非就是经济效益。
, http://www.100md.com
为了效益,出现高额检查、昂贵药品,出现了药品提成,出现了红包。最终由老百姓来为这一切埋单。甚至有人提出,“有多少钱,看多少病”。
医生这职业,本来是很受人尊重的。现在,“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生已经不再受尊重,群众把医生称为“白眼狼”,再也不是“白衣天使”了。
改革失败的症结在于,逼着医院像企业单位一样创效益,而医院天生就是公益单位,与追求利润的企业有本质的不同。我曾看过乡村诊所的照片,仪器锈迹斑斑,房子也用几条木板钉在一起。我也曾看过一些镇卫生院,六七个工作人员,只有一个有行医资格。这种状况,政府没有责任?甚至有些镇把卫生院都卖掉了。医院是给人民群众提供医疗服务的,如果国家都不愿意承担,而把医院“推向市场”,让老板们去干,这不是缘木求鱼吗?
某从业12年的副主任医师:
有时候我们劝病人及时交费,病人反问道:“没有钱就不救人了?你们的道德就这么差?”我几乎无言以对。
, http://www.100md.com
现在病人与医生的经济收入有直接的联系。每看一个病人,每开出一张处方,医生都会考虑病人处方跟自己收入之间的关系,这就造成:对病人的同情,要以自己收入下降为代价。
钱,同样毒化了病人的心灵。每个医院里病人的欠费都很严重。有些病人,从其衣着举止来看,并不像是很贫困,照样欠费。
至于红包,风险总是有一点的:万一手术出现意外,又收了病人的红包,有时候就不好办了。不过,也有主动退回红包的,认为保持自己品行高洁更重要。红包主要来自病人的心理,其实很少有医生会因为没有收到红包而故意报复病人,但不排除极少数道德败坏的医生。
医院应该恢复事业单位的运作模式,但也应该与过去有所区别。如果让医生像公务员那样拿固定工资,这样也不好,毕竟,医疗是一项需要专业技术的工作,而不同人之间的水平确实有差距,病人应该有选择的权利,医生的水平也应该在收入上有所体现。(王小飞),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