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100md.com
医学捌号楼
非典流行,使得人们骤然之间对医学特别关心起来。但是同时,我也在网上看到各种各样的奇谈怪论。作为一个医生,虽然不是主业传染病或者病毒研究的,但看了没些人言论后不觉如刺在喉,非得一吐为快。
中式炒勺网友在网上爆炒自己的灵丹妙药,我也就不多废笔墨了。但是由此引发的问题却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痛思而不得其解。这个问题就是:中医中药究竟走向何处。
说实话,我对中医中药知之不多。只是大学里的一们选修课。但是还很清楚的记得那个红光满面的教授在实习示范时看了我的苔相,说我“阴虚火旺”。后来在针灸科的时候,还在膝盖下足三里扎了一针,照术语说是“扎个足三里,吃个老母鸡”。作为一个西医医学生,对中医的实践可能也就这么多了。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对中医的思考。但是很痛苦,思考的结果是我认为按照目前的发展模式,中医根本不可能获得发展。
中医理论的基础是《黄帝内经》,阴阳五行等等。这些相信大家都没有异议。大多数反对中医的人都认为因为这个理论本质上是唯心的,所以是反科学的,进而推导出中医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对此,我并不是百分之百的赞同。万物存在总是有道理的,中医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但是,如何解释中医理论呢?我觉得最好的理解,就是不把它当成真正的理论,他只是一个口诀,一个分类表。一个用于帮助记忆的工具。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老祖宗的医学行为:他们在实验的很多种草药以后,发现了某种植物对某一个症状可以起到缓解作用,但是后来的实践或者发现这种植物还对其他一些症状也有效,或者另外一种植物也对前一种症状有效。几千年的实践一定会发现很多种这样的联系。但是如何把这么多临床实践完好的保留下来,于是先人们就想到了这样一个办法,利用中国古代思想中早已存在的阴阳理论加以一一对应。我相信这种不自觉的分类整理肯定在历史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从此以后,病有寒热,药有辛温。但是,这里的寒热幸温实际上并不是客观存在,只是一个抽象的符号。是为了方便记忆而特地加的标记。这个标记可能反映了一部分的客观现实,但它本身肯定不是真实存在的。就好像我们用那个正六角形代表苯环一样,它可能反应苯环的一部分特性,但决不能说苯环就是那个圈。
说了一圈,可能大家还没有明白我想说社么。说白了,就是一句话:中医没有理论,只有实践以及对实践的记载和分类。诸位如果对我的话此不同意见的话,我们可以讨论一下究竟什么才是理论。我认为理论不等同于简单的分类和记录。理论必须能够解释内在的规律,并且理论必须具有可证明性,可重复性。这一点,所谓的中医理论是做不到的。我认为我们永远不可能证明现实世界中存在中医所说的“阴,阳”,尽管我们有白天黑夜,有男人女人有正极负极的区别。
那么,中医就一无是处了吗?非也。简单的分类的记录,也是一个宝贵的医学财富。因为它是对事实上成功或者失败的临床活动的记录,因此还是有丰富的信息可以利用,可以借鉴。这也是今天中医还能够存在的根本。今天的中医医师还是能够依靠先人的分类系统进行学习,同时利用这个系统可以对自己的行医经历进行系统的总结,但是这种总结很可惜只是经验的而不是科学的。但是这种学习方式有一个先天的不足,那就是医学生很难进行系统性的学习,没有标准化重复性差。我可以断言同一个病人,给100个中医分别会诊的话可能会有99种中药组方;但是如果是西医能够认识的疾病,100个西医的治疗方案不会超过10个。而对于某一种疾病,如果治疗方案,治疗药物越多,就说明这个疾病越没有被人们真正了解。不信,看看白喉,脊髓灰质炎,一针疫苗就解决全部问题。
西方现在医学的发展,大概也只有两三百年的历史。在这之前,我相信并不比中医好多少,临床经验并不比中医多多少。但是很可惜,中医的宝贵经验没有被我们很好的利用的开发,形成系统新的科学的理论,所以我们落后了。而现在,事实上西医和中医已经完全不在一个起跑线上,中医只能沦为西医治疗手段的一种补充。这是一个很残酷的现实。
从研究手段来说,治疗方法上来说。中西医存在非常大的差别。西医比较侧重分析实证,中医比较侧重于综合平衡。如此造成的行为差异,是西人很喜欢将事物细化,这样有两个后果一是分工细化,每个人的研究范围非常狭窄,但为了宏观的把握又必须进行联合协作。而中人的典新特点就是一人多才,什么都会做。即便在国内的西医系统里,这种思想还是根深蒂固。外国人人少,做临床研究时常常是很多小医院大家定好试验方案,严格执行。如此下来,常常在很多的时间里就可以获得观察效果。但是,这种方法在国内很少真正施行,即便是在一个科室,各医生的思想还常常不能统一。国内西医的现状尚是如此,遑论中医。情况只会更糟糕。因为不管咋样,国内西医的发展还有一个参考,做得好不好还可以与国外做个比较。但是,中医和谁去比呢?能什么标准恁?从这一点上,中医根本就不可能有方向感。
问题还是回到我们究竟应该咋样发展我们的中医中药。我觉得这个结果可能会是很痛苦的。--全盘西医化。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继承的遗产事实上只是几千年的病例记录和临床治疗记录,并不是理论。这些记录所能够起到的作用,只是作为科学研究的第一手或者第二手资料。我们已经失去了和西医竞争的机会。其实道理很简单的,我们的物理科老师只会教授牛顿第一定律,但学生们看来是永远失去了在物理课上听《天工开物》的机会了。那只能在历史科上作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段精彩故事了。
以上事对我很肤浅认识的一个简单表述,但是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写出来和大家做一个讨论。中医如何发展,并不是我所决定而是有诸位中医中药专家和临床医生最终决定他的命运。但我认为无论如何,我们应该对于同一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的评价有一个共同的标准。比如说非典的预防吧,我觉得如果要每一个中药处方是有效果的,你就必须给我一个实实在在的根据,比如在同样的隔壁留观人群中,随即的分成2组,这2组的年龄,性别,身体基本情况应该没有显著的差别,然后一组使用安慰机,一组使用预防中药,然后观察这两组的最终发病率。这样得出的结果才是让人信服的。像那位中式炒勺网友在网上嚷嚷发明了多么有效的新药,能够治疗非典。。。打死我也不相信。
来源:强国论坛 更新日期:2003年6月2日
中式炒勺网友在网上爆炒自己的灵丹妙药,我也就不多废笔墨了。但是由此引发的问题却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痛思而不得其解。这个问题就是:中医中药究竟走向何处。
说实话,我对中医中药知之不多。只是大学里的一们选修课。但是还很清楚的记得那个红光满面的教授在实习示范时看了我的苔相,说我“阴虚火旺”。后来在针灸科的时候,还在膝盖下足三里扎了一针,照术语说是“扎个足三里,吃个老母鸡”。作为一个西医医学生,对中医的实践可能也就这么多了。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对中医的思考。但是很痛苦,思考的结果是我认为按照目前的发展模式,中医根本不可能获得发展。
中医理论的基础是《黄帝内经》,阴阳五行等等。这些相信大家都没有异议。大多数反对中医的人都认为因为这个理论本质上是唯心的,所以是反科学的,进而推导出中医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对此,我并不是百分之百的赞同。万物存在总是有道理的,中医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但是,如何解释中医理论呢?我觉得最好的理解,就是不把它当成真正的理论,他只是一个口诀,一个分类表。一个用于帮助记忆的工具。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老祖宗的医学行为:他们在实验的很多种草药以后,发现了某种植物对某一个症状可以起到缓解作用,但是后来的实践或者发现这种植物还对其他一些症状也有效,或者另外一种植物也对前一种症状有效。几千年的实践一定会发现很多种这样的联系。但是如何把这么多临床实践完好的保留下来,于是先人们就想到了这样一个办法,利用中国古代思想中早已存在的阴阳理论加以一一对应。我相信这种不自觉的分类整理肯定在历史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从此以后,病有寒热,药有辛温。但是,这里的寒热幸温实际上并不是客观存在,只是一个抽象的符号。是为了方便记忆而特地加的标记。这个标记可能反映了一部分的客观现实,但它本身肯定不是真实存在的。就好像我们用那个正六角形代表苯环一样,它可能反应苯环的一部分特性,但决不能说苯环就是那个圈。
说了一圈,可能大家还没有明白我想说社么。说白了,就是一句话:中医没有理论,只有实践以及对实践的记载和分类。诸位如果对我的话此不同意见的话,我们可以讨论一下究竟什么才是理论。我认为理论不等同于简单的分类和记录。理论必须能够解释内在的规律,并且理论必须具有可证明性,可重复性。这一点,所谓的中医理论是做不到的。我认为我们永远不可能证明现实世界中存在中医所说的“阴,阳”,尽管我们有白天黑夜,有男人女人有正极负极的区别。
那么,中医就一无是处了吗?非也。简单的分类的记录,也是一个宝贵的医学财富。因为它是对事实上成功或者失败的临床活动的记录,因此还是有丰富的信息可以利用,可以借鉴。这也是今天中医还能够存在的根本。今天的中医医师还是能够依靠先人的分类系统进行学习,同时利用这个系统可以对自己的行医经历进行系统的总结,但是这种总结很可惜只是经验的而不是科学的。但是这种学习方式有一个先天的不足,那就是医学生很难进行系统性的学习,没有标准化重复性差。我可以断言同一个病人,给100个中医分别会诊的话可能会有99种中药组方;但是如果是西医能够认识的疾病,100个西医的治疗方案不会超过10个。而对于某一种疾病,如果治疗方案,治疗药物越多,就说明这个疾病越没有被人们真正了解。不信,看看白喉,脊髓灰质炎,一针疫苗就解决全部问题。
西方现在医学的发展,大概也只有两三百年的历史。在这之前,我相信并不比中医好多少,临床经验并不比中医多多少。但是很可惜,中医的宝贵经验没有被我们很好的利用的开发,形成系统新的科学的理论,所以我们落后了。而现在,事实上西医和中医已经完全不在一个起跑线上,中医只能沦为西医治疗手段的一种补充。这是一个很残酷的现实。
从研究手段来说,治疗方法上来说。中西医存在非常大的差别。西医比较侧重分析实证,中医比较侧重于综合平衡。如此造成的行为差异,是西人很喜欢将事物细化,这样有两个后果一是分工细化,每个人的研究范围非常狭窄,但为了宏观的把握又必须进行联合协作。而中人的典新特点就是一人多才,什么都会做。即便在国内的西医系统里,这种思想还是根深蒂固。外国人人少,做临床研究时常常是很多小医院大家定好试验方案,严格执行。如此下来,常常在很多的时间里就可以获得观察效果。但是,这种方法在国内很少真正施行,即便是在一个科室,各医生的思想还常常不能统一。国内西医的现状尚是如此,遑论中医。情况只会更糟糕。因为不管咋样,国内西医的发展还有一个参考,做得好不好还可以与国外做个比较。但是,中医和谁去比呢?能什么标准恁?从这一点上,中医根本就不可能有方向感。
问题还是回到我们究竟应该咋样发展我们的中医中药。我觉得这个结果可能会是很痛苦的。--全盘西医化。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继承的遗产事实上只是几千年的病例记录和临床治疗记录,并不是理论。这些记录所能够起到的作用,只是作为科学研究的第一手或者第二手资料。我们已经失去了和西医竞争的机会。其实道理很简单的,我们的物理科老师只会教授牛顿第一定律,但学生们看来是永远失去了在物理课上听《天工开物》的机会了。那只能在历史科上作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段精彩故事了。
以上事对我很肤浅认识的一个简单表述,但是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写出来和大家做一个讨论。中医如何发展,并不是我所决定而是有诸位中医中药专家和临床医生最终决定他的命运。但我认为无论如何,我们应该对于同一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的评价有一个共同的标准。比如说非典的预防吧,我觉得如果要每一个中药处方是有效果的,你就必须给我一个实实在在的根据,比如在同样的隔壁留观人群中,随即的分成2组,这2组的年龄,性别,身体基本情况应该没有显著的差别,然后一组使用安慰机,一组使用预防中药,然后观察这两组的最终发病率。这样得出的结果才是让人信服的。像那位中式炒勺网友在网上嚷嚷发明了多么有效的新药,能够治疗非典。。。打死我也不相信。
来源:强国论坛 更新日期:2003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