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质疑中医 > 正文
编号:10711286
http://www.100md.com 医学捌号楼
     传统医学现代化——以实证为基础,以科学为依归

    刘嘉逸 1981

    前言

    传统医学现代化遭遇的困境

    我们没有西方蕴育现代医学的经验:

    保守势力的对抗:

    观念与作法

    ─传统医学现代化的心理基础及应走的方向

    医学只有一个:

    不是「复兴中华文化」:

    以科学为根本:

    研究与教育:

    更多的关怀,更多的参与:

    近代中国现代化是个痛苦的历程,叶启政先生称其为「难产的」。为什麽会难产﹖中国

    现代化遭遇了那些问题﹖这是我们讨论「传统医学现代化」这个题目之前应先了解的。

    一、现代化不是「西化」,但我们必须承认,现代化的主要经验内涵实则为「西化」,很多现代化模式我们借重西方社会的经验成果。问题是,当我们本身未曾有过那些经验,现

    代化就成为一种硬生生的规范了。传统社会唐突地接受这种「规范」,自然产生某些不适,这些不适可能大至造成冲突,使我们在「适应」的过程,须付出不小的代价。最好的例子就

    是「民主政治」,中山先生革命六、七十年後,中国才在台湾一地发展成较像样的民主,而

    这也是我们自己经过一段不算短、不算平稳的经验後才建议完成的。

    二、第二个问题是来自传统社会的反对力量。「传统主义」属之,传统主义可以梁漱溟

    为代表,他认为「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根本是走的两条不能相交的路,一切欧化、俄化的努

    力,徒然为中国带来纷扰、混乱,终必失败。中国民族要自救,必须先有民族精神的自觉,走它原来自己的路。」(韦政通,巨变与传统,中国论坛5卷12期)

    传统主义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是一种抗拒的力量,但我个人觉得,它扮演「缓和」的角

    色或许比「阻碍」的角色来得大些。即,使当时中国社会在一片「全盘西化」的呼声中,还

    保存一份自省。

    较严重的另一种情形:中华文化经五千年的历炼,很多学术制度都已发展得极为庞大而

    完备。若碰到西方传入同性质、内容却不尽相同(甚至有抵触)的学术或制度时,很容易便

    产生对抗作用,这种对抗源於本土文化「不相容性」的过分伸张,通常是外来文化强大压力

    下引起的反动。可以「国画」为例,中国绘画历代长进,唯所谓「西画」传入後,西方绘画

    丰盛的色彩及表现方式,使得传统中国水墨画前遗陷入困境:任何改革,都有「西化」的「

    嫌疑」,想现代化,却怕失去个性。於是,虽然民初以来,多少艺术家致力於国画现代化的

    工作,奈何在西洋绘画传入的冲激中兴起的保守势力,仍使中国水墨画至今停留在师古法、摹古画、绘古人的时代。很多有「国」或「中」字头的学术都有这种倾向,主要是既然「中

    」,就要有别於「西」,於是不敢加入任何新的文化活力,只得永远停滞了。这是中国现代

    化过程特有的悲剧。

    它不同於「传统主义」。而是非理性的,「义和团保土反洋」式的保守主义。其中包含

    了民族意识,还包含了某种文化自保意识。

    〔注一〕「中国传统绘画出路」是很大的题目,当然不是两三句话交待得过去的。这里只是

    举例。

    〔注二〕中国现代化问题依上法「分类」,是笔者为了下文谈传统医学时说明方便,事实上

    ,各个层面 (政治、经济、文化....) 的现代化,或多少都有初期不适及传统反抗两个

    问题。且这两个问题是一体两面的。

    中国医学可说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最失败的一部分,失败得很惨,而且造成了很多纷扰。

    本文第一部分,笔者将探讨中国传统医学现代化所遭遇的困境。第二部份,则提出几个

    观念上的问题,并谈谈传统医学现代化应走的方向。

    壹、传统医学现代化遭遇的困境

    一、我们没有西方蕴育现代医学的经验:

    我们东方人根本就不曾有过一个自然科学的文化背景。

    ─ 胡适 (「人与医学」中译本序,商务,民国25年)

    中国传统社会存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在科举制度下,四书五经,诗词歌

    赋成了知识的唯一标准。「科学在传统文化中,一直是被排斥的末技。」

    ─ 蔡仁坚 (中国文化新见证─科学史)

    陈胜崑在中国传统医学史序中沈痛地指出:「近百年来中国的种种苦难大多源自科学落

    後,科学落後的原因在於中国传统社会并没有提供发展现代科学的土壤。」中国曾出现不少

    的科学家,不幸,这些科学家都成了「孤立的天才....慧星式的。」

    冷酷的社会环境使这些优秀的科学思想无法蔚为风气,而中国也就从未发展一门有系统

    的科学。

    殷海光在「中国现代化的问题」一文中更深入地谈道:「科学的第一设准为『是什麽就

    说什麽』。....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不仅不在此,而且常常为了道德与感情或利害

    关系,牺牲了『是什麽就说什麽』的原则。....所以,科学在中国虽然曾经一度开过花

    ,可是由於在文化价值里生不了根,所以终於萎谢。』(中国现代化的历程,时报出版公司

    ,六十九年)

    传统医学在这种客观情势下,自然无法突破,理论文停留在玄学、哲学的阶段,临床上

    停留在经验医学阶段。

    西方医学在十六世纪前,其实也差不多,他们也是经验医学,也受神学影响,也有玄学

    哲学理论,若以同时期学比,西方甚至还落在中国之後(十六世纪中国医学之本草学、阴阳

    五行理论....等都已臻成熟)。

    但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相继兴起,社会形态的改变,科学的进步,使得西方医学一日千

    里。

    文艺复兴(14~17世纪)至今约四百年,虽然才四百年,四百年远矣,少了这四百年的

    科学经验,使得中国传统医学在衔接现代医学时产生极的矛盾。正如传斯年先生所说:「中

    医是否预备全部接受近代解剖学、生理学、微菌学﹖若然,中医之为中医还有几何﹖若不预

    备全部接受,而只在那里剽窃几个名词,这些系统科学中的名词如何在国医系统中与其他名

    词与『哲理』合作﹖」(再论所谓国医,独立评论115期,民国23年)。

    二、保守势力的对抗:

    中国一开始现代化,传统与外来就立刻对立。

    ─叶启政 (知识份子与中国的现代化中国论坛5卷4期)

    西洋医学在明朝已由传教士传入中国,开始时多为文艺复兴前的思想,以後新医学逐渐

    传入,但仍限於传教士之临床执业。而传教士们又未能建立医校,推广医学,使得西洋医学

    无法大量引进。王吉民,伍连德着英文中国医学史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天津

    ,1932) 中就认为传教士们没有把握机会,建立医院及医校,培养中国新一代的医学人才,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P.595)

    所以中西医学的冲突,一直到清末才明显起来。当时一些了解西方科学或受过现代教育

    的人对传统医学提出严厉的批判,但仍止於文字论战。民国肇建,政府对中国医学持有新的

    评价,采行了一连串的「医政改革」政策,终於将此问题提到现实层面。

    现在,我们来回顾民国初年政府的医疗政策:

    民国三年教育总长汪大奕拒绝「北京(中医)医学会」立案。

    民国十一年政府公布「管理医师暂行规则」及「管理医士暂行规则」。新医(西医)为

    医师,医学院毕业即取得医师证书;旧医(中医)为医士,须经地方警察考试及格,取得医

    士证书才能开业。

    民国十二年,公布「取缔中医办法」,限定医士资格。

    民国十四年,教育部复令中医不准组织公会。

    民国十七年北伐完成,十一月颁布「卫生组织法」,设立卫生部,中央卫生委员会及中

    央卫生试验所。

    民国十八年一月公布「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政府通令全国,将中医

    院改为医士、中医学校改称传习所,并禁止中医学校招生。

    至此,我们可发现政府对医疗卫生现代的决心与魄力。政府是不是要将中国传统医学赶

    尽杀绝﹖我想不是的,因为从余严、傅斯年等强烈反对中医的政治学术界人士的文章中可看

    出,他们并不反对研究中医药,只是他们认为应由懂得现代科学的人来作这件事。所以我认

    为政府这些政策的主要意义在「旧(中)医不懂现代医学,不应进行医疗工作。」最终目的

    则是「以新医取代旧医。」

    但是这些政策却失败了。

    为什麽失败,第一个原因:当时新医教育配合不上政策,民国二十年时全国公私立大学

    或独立医学院、医专尚不及三十所(三十八年已增至四十四所,但仍不够),有限的新医学

    校培养出来的医师根本无法满足地广人众的中国社会需求。

    第二个原因:中国传统医学照顾中国人民健康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民间对其信赖程度不

    只是单纯的「医疗」而已,它已和民众密切结合,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骤然要中

    国人民放弃「中医」,改信「西医」(注意我用「信」这个字),是很难办到的。

    一般讨论中西医问题的先生学者较少注意到这个问题。目前台湾人民教育普及,「西医

    」人数众多(虽然乡村及偏远地区仍不足),却还有极大数目的民众宁愿找中医看病,可想

    见此问题不是那麽简单。

    而对中医学本身而言,它发展得如此严密而完备,有自己一套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

    学、治疗学,....,要其和另一种原理完全不同的医学融合,是何等困难的事。

    於是和前述「国画」问题一样,「传统」和「现代」就对立起来了。

    更现实的一件事:政府的政策危及众多中医的生存。为了自身的前途,他们纷纷起而向

    政府或民意代表提出陈述,请愿。如民国三年「北京医学会」申请立案失败後组成的「中医

    学救亡请愿团」,虽然当时的请愿受到国际性的批驳,但类似的运动一直持续不断。

    这种运动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终於民国二十年,政府将「医师暂行条例」修改成「西医

    条例」,二十五年,公布「中医条例」,中医由「医士」升为「医师」,民国三十二年,国

    民参政会通过参政员孔庚等提出中西医待遇平等的议案,同年立法院接纳中医界请愿,将「

    西医」与「中医条例」合并修改为「医师法」。(以上有关卫生行政的资料得自李焕荣教授

    「六十年来我国医药卫生史」民国62年,收於医林小草书中;吴基福先生「我国医疗政策的

    演变与努力方向」台湾医界18卷1期,64年,二文及陈胜崑医师「近代医学在中国」一书,当

    代医学丛书,67年)

    从此,我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永远分了家。

    贰、观念与作法

    ─传统医学现代化的心理基础及应走的方向

    一、医学只有一个:

    医学原为一体,不应分作中西。

    ─李焕燊 (对中医建校之管见,民国45年答教育部)

    医学为科学,科学是唯一的,我们没有说「美国数学」、「英国数学」;也没说「日

    本物理」、「中国物理」;为何独独出现「西医学」、「中医学」这种怪异的分别呢﹖

    吴基福先生曾说「世界每一个民族都有其原始医学,如今都全盘朝着现代的医学而发展

    ,毫无可争议之处,唯独我国将原始医定名为「国医」,现代医学定名为「西医」。(透视

    台湾医界大杂院,文星杂志61期,51年)

    「西医」、「中医」两个错误的名词,也许早在现代医学传入时就发生了。这是中国人

    民为将之与五千年来健康依托的传统学区别时,必然会使用的名词。

    民国以後,有智之士多主张以「新医」、「旧医」的说法来代替「西医」、「中医」。

    这不只是名词的问题,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观念:医学不分中西,只分新旧。中西医的说

    法,应只适於「地域」的分别,譬如现代医学传入中国,在中国发展起来,它就应称为「中

    国的现代医学」,而不是中国的中国「西医」。 在台湾发展起来,它就应称为「台湾的现代

    医学」,而不是湾的「西医」。

    因为医学是科学,不只是科学,还是关系人命的科学。

    常听到「中西医一元化」的口号,这句话话了,也错了。对的是:「中」、「西」医绝

    对应一元化;错的是:医学本不分中西,何来二元说﹖今天,我们所谓「中医」其实只是尚

    未现代化的旧医,现代化後自然现代医学合而为一了。

    所以「中西医一元化」这句话的本质其实是「传统医学现代化」。而传统医学现代化则

    应建立在「科学化,实证化」的信念上。

    二、不是「复兴中华文化」:

    中医有哲学空想及尚古的倾向。

    ─杜聪明 (对中医药科化之管见,57年)

    大多数传统的文化元素,都是有时空性的,既不能「长生不老」,也不会置诸天下而皆准。

    前一个时代的很多传统,会为後一时代的新事物所取代,形成新的传统。

    ─杨国枢 (现代化与民族主义,69年)

    尚古,是中国传统医学停滞不前的主因之一,我们看看目前医学教科书,那本不是三五

    年就改版一次,而我们的中医书籍则通通是「一版到底」,即使稍有增补,内容亦大致和数

    百、数千年前一样,少有改进。

    尚古,使得中医对古书、古法深信不疑,「过份尊重传统,拒绝新学说及新发明,於是

    传统医学遂无再进步之机会与余地。」(陈胜崑,清代解剖学家─王清任,中国传统医学史

    25章)

    这是中国医学界的「传统缺陷」,而很不幸,社会上有一股不小的力量,却还以「保存

    中国固有文化」作为维护中医的名目。

    吴基福先生曾说:「光复以来,中国文化复兴运动兴起,中国医学在医疗上渐受淘汰的

    厄运,但是在政治上却得其优势,获得巩固的社会地位。....有很多尚古主义者利用中

    国文化的大帽子....作为夸张自己的工具,以中国文化的名义来抵制中医学的进步。」

    (中西医学的本质,大学杂志75期,63年)

    医学不同於伦理道德。孔孟思想,四书五经可通行於千年万世,医学这个东西却是非进

    步不可的。

    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很优秀的一部分,但是要振兴中国传统医学绝对不能以「复兴中

    华文化」的精神为之,而是要以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来处理,研究传统医学,使其现代化。

    这是研究传统医学正确之道,也是所有中国传统医学的关心者、爱护者,支持者都应深

    切体认的。

    三、以科学为根本:

    今日欲宏扬我国医学,非藉西洋科学方法努力以赴不为功。

    ─李焕燊 (发扬我国医药之道,47年,收於医药论丛一书中)

    就历史进化而言,人类知识的进展通常经过三个阶段:(1)神话时期,(2)玄学或哲学时

    期,(3)科学时期。(就思想层次而言,科学无法解决的,进入哲学,哲学无法解决的,进入

    神学,两者不相同。又此处所指的哲学是狭义哲学,广义的哲学包含科学)。

    如前述,中国传统医学在学理上停留在玄学哲学时期,在临床上停留在经验医学时期。

    因此,现代化就是要使其从玄学时期进入科学时期,以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来「唤起经

    验世界的长梦。」(李约瑟,中国之科学与文明第二册)

    李焕燊教授认为中国传统医学最大的缺点为:(中国医药之前途,47年)

    (一)不明身体构成之实况。

    (二)欠缺微生学术之真知。

    (三)不谋科学技术之利用。

    (四)不求研究心得之交流。

    中国医药现代化,第一步骤就是要抛弃以往错误的学理。如解剖学的错误:以为人有三

    百六十五骨节,以为肝在左脾在右,....;如生理学的错误:认为心除主血脉外,还主

    神明,为一切精神意识;思想活动的发源地,认为肾为脏精之处,....。(我在最近出

    版的一份有关中医学的期刊上还看到有人以「中国医学的生理基础」等文章,大谈上述妙论

    ,头脑主思想,是小学毕业生都懂的道理,昏昧至此,令人气短!)

    这些旧说误谬,我认为应完全以现代基础医学取代之,没有任何考虑的余地。

    另外如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等玄学理论,也应淘汰。(阴阳五行问题将在专栏中以「论

    坛」的型式作一总论讨。)

    或许有人会问:如此,面对进步而完备的现代医学,传统医学还有什麽价值呢﹖我们不

    要忘了中国传统医学除了玄学理论,错误学理外的重要部份─经验医学。中医医籍中如张仲

    景的「伤寒论」就是一部不用玄学理论的临床诊断学,而「我们祖先千百年的治疗经验,他

    们对药效长久的体认,更是现代科学的宝贵指南针。」(蔡仁坚,中国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

    ─李时珍,65年)

    中药(本草,方剂,及其他)是传统医学中深具潜力的一环,西方很多现代药品源自草

    药(如Digitalis, tubocurarin....),中药有如此长久的经验历史,必有更多可取之处。

    民国12年,北平协合医学院东克恢博士研究麻黄素(Ephedrine,麻黄为中国草药,用於

    发汗定喘,陈氏证明麻黄提炼之生物硷麻黄素与Epinephrine有同样药效,但更持久,且可口

    服。)即为中国草药贡献医学的最着名例子。

    针灸近年来倍受瞩目,它的许多临床治疗效果已经证实,且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国内

    荣总、三总均有针灸科,针灸已纳入现代医学系统中了。

    除此之外,可能还有更多极有价值而尚待发掘的宝藏。不过不论研究针灸也好,研究中

    药也好,研究其他也好,都应由受过现代(医、药、化...)教育的人,以科学知识为根

    本,用科学方法进行之。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站在现代医学的立场来整理我们的传统医学。否则「土法炼钢」,炼了千百年,土法还是土法,铁却永远成不了钢。

    四、研究与教育:

    把国医馆当作纯粹研究机构,不要教育人家子弟。...延揽有科学学问,科学素养和科学手腕

    的人材来作指导工作。

    ─余严 (对国医馆的我见,社会医报130期,民国20年)

    就学术观点言:中医学校之设立,似应以学术研究为目的,而不宜以职业训练为中心。

    ─李焕燊 (对中医建校之管见,民国45年)

    对研究中医药之具体建议,可见於民国20年中华民国医药学会「上胡展堂先生论国医馆

    书草稿」一文:「宜蒐集古来医籍所记载之候,核以今世科学所研究之报告,以明其症结之

    所在,而定其疾病之名义,则药效所至,始可得而言矣!....取国产药物,考其产地,图其形态,别其类属,定其名称,更应以化学药物之技术,析其成份,生理药理之方法,试

    其功能,以明其效而定其用,则国产药物,始可施於合理之医疗矣!....。」(中华医

    学杂志,17卷2期)

    目前国内唯一独立的传统医学研究机构是民国四十六年成立的「国立中国医药研究所」。

    二十年来,中国医药研究所在李、刘两位所长及其成员的努力经营下,已略具规模人。

    但,很多客观条件限制了她的发展,编制、经费都离理想很远。个人觉得,政府既然设立此

    机构,就应好好建设之。

    今後要作的是,扩大编制,充实设备,吸收各科基础科学,临床医学专家,在政府全力

    支持下,作大规模研究(如中药临床、中药药理、针灸临床、针灸生理....等)使其成

    为真正的中国传统医学研究中心。

    关於传统医学教育的问题,目前国内正式「中医」教育单位仅中国医药学院设有「中医

    系」及「中国医学」、「中国药学」二研究所。(中医系亦修「西医」课,毕业後可考中医

    师及西医师)。

    中文前已论及,「中医」「西医」并立,是我国医疗体系特有的矛盾。基於此,传统医

    学教育就应是「学术教育」而不是培养「中医师」的「职业教育」,即传统医学教育应属於

    医学教育制度的一部分。但目前我国法律既承认中医师合法地位,所以「加以培养,亦属事

    理之宜。」(李焕燊教授语)。但以下要谈的传统医学教育仍承续本文观点,而不是讨论如何

    培养「中医」。

    我国两位医学教育家对传统医学教育的意见很值得我们参考:李焕燊教授认为:「必须

    完成新医之学程,方能与中国医学相衔接。若以中国医学迳接基础医学,必致扞格难通。」

    (中国医学教育之管见,医药论丛,54年)

    杜聪明教授认为:「今後中国之医药教育及研究,须要以读过系统现代医学的人来研究研究

    为理想。」(11届地方医学会演讲,53年)「中医药之教育应该在postgraduate cause之课

    程来教育及研究。」(对中医药科学化之管见,57年)

    将传统医学教育放在现代医学教之後,笔者认为有下列优点:

    (1)不懂现代医学而迳学传统医学,必陷於其错误的学理及玄奥的理论中,走回「复古」

    的老路。学过现代医学可以更客观的眼光来回顾传统医学。

    (2)学习传统医学,绝不是照单全收,它有对的,也有错的;有好的,也有坏的,而对传

    统医学的批判与反省,必须以现代医学知识为基础。

    (3)受过现代医学教育的人有足够的科学知识及实验能力,发现题材,并作更高深的研究。

    最理想的方法,是由医学院设立传统医学研究所,招收完成新医训练之人才(医、牙、药或 生命科学 相关科系毕业生),研习传统医学,并进行研究工作。

    衡量国家处境,科学研究工作似以集中人力、物力为佳。因此,笔者有一建议,即比照

    中央研究院生化研究所及台大生化研究所并设之先例,由国立中国医药研究所和国立院校究

    所合作,共同负责传统医学的教育及研究工作,当然此构想须以中国医药研究所已扩大至足

    够担当此种任为前题。(而并设两所,就是扩大及充实的方法之一。)

    即使不谈研究生教育,中国医药研究所和医学院校或教学医院进行研究合作,建立中国

    医药研究网,也是很值得尝试的一条路。

    五、更多的关怀,更多的参与:

    传统医学现代化的过程是坎坷的。但是,仍有一群人为此默默地努力着,专栏中,我们

    尝试为大家介绍不同的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所作的努力。这里里有医学教育家,医学史

    学者,基础医学学者,临床医师,....。他们为传统医学现代化的工作贡献了不小的力

    量。

    然而,相对於祖先留下来的庞大资产,这些力量就微乎其微了。

    去冬,一个阴寒萧瑟的夜里,我拜访了陈胜崑医师,陈氏为台湾年轻一辈研究中国科技

    史的学者之一,专研医学史。他认为「医学史可以解决中西医学的严重分裂。」(详见中国

    传统医学史序)

    陈医师谈到了民国初年很多医师(西医)热心於传统医学史的整理工作,中华医学会中

    还有一个「中华医史学会」分会,(26年成立於上海),而目前台湾却没有受过现代医学教

    育的医师愿意从事医学史的工作。「只有我一个人唱独脚戏,力量太小了。」他感慨地说。

    他的感触,是所有从事传统医学研究的人的代表。(如从李焕燊教授,星兆铎主任的访

    问中,可知他们都曾独立奋斗,都曾遭到阻挠和反对。)

    他们须要的是,更多的关怀,更多的参与。

    传统医学「要以读过系统现代医学的人来研究较理想。」希望我们这一代接受「新医」

    教育的年轻人,在读洋文书之余,在郊游、舞会、打电动玩具之余,能拨些时间,花些精神

    ,尽点心力在传统医学上。更希望,日後有更多的人,投身於致力传统医学现代化的行列中。

    刘嘉逸 1981 原载阳明校刊「神农坡」第四期 原文为该期传统医学现代化专辑之序文 「自由青年」69卷 4期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