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 骏
听说是中医药的话题,工作繁忙的87岁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北京林业大学陈俊愉教授爽快地表示接受采访。于是在陈老幽雅古朴的书房,记者有幸见到了这位历尽沧桑依然激情不减的老人。
陈老是园林学家、花卉专家、国际园艺学会梅品种国际登录权威、中国花卉协会梅花蜡梅分会会长。早就耳闻陈老出奇地爱梅,采访也就由此开始。
“花卉代表着文化,代表人格和国格”,陈老一直提倡梅花、桂花这些传统名花要走向世界,连同我国的诗词绘画一起到国外宣传展览。“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菊花、牡丹、芍药、山茶花这些名贵的花都是从中国传向全世界的,但这些传统名花我们自己却不重视。现在市面上蝴蝶兰、一品红等洋花充斥,这是很扭曲的现象”,陈老声音很沉痛。研究梅花六十多年,虽然和日本樱花相比,梅花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较低,但陈老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1998年为梅花申请到了我国惟一的国际花卉品种登录权威,使“梅”的名字被国际认可。
研究领域是花卉园艺,为什么会对中医药的话题感兴趣呢?陈老说,中医中药和花卉园艺关系非常密切,比如芍药、牡丹、桔梗、连翘等很多花既可以观赏,又可以药用。观赏园艺是一种既古老又年轻、有时容易被人误解、有时又红得发紫的不定型的学科,一般不被人了解。1966年,观赏花卉扣着“封资修”的帽子首当其冲,受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摧残,名贵的花卉被砸碎,选育的优良抗寒品种被点火烧毁。文革结束后,陈老就常去北京西北旺的药用植物园里寻找花卉,一点一滴地重新做起。
三年前的一场重病,使陈老对中医药的疗效有了切身体会。“你看我现在身体蛮好,走路不用拐棍”,说着陈老轻快地起身在房间里示范性地走了一圈,“但三年前我只能坐轮椅。西医诊断是脊椎多处增生、狭窄,影响了腿的功能。怎么办呢?这就要靠你们中医药了”,陈老开心地哈哈大笑。西医手术的建议陈老没有采纳,而是坚持服用北京名医关幼波之子关继波的汤药,结合一些中成药、物理疗法、适当的锻炼等,现在终于基本治愈。
“中药的疗效真是太好啦,但是大夫讲的其中的道理我也不听懂”。陈老认为中医药理论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阐明科学性方面存在不足。他说,西医是科学的、唯物的,却不能从整体考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副作用还很大;中医则是辩证的、整体的、综合的,但是它不容易讲清楚,药物的有效成分不能标准化,另外煎煮起来很麻烦,这些都影响了中医药向全世界的推广。
陈老讲,中西医的差别,也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别。比如打仗,外国人多是硬碰硬,以武力取胜;而中国人则有自己的方法,古代七擒孟获,攻心为上,现在的六国会议,都证明了东方的哲学也许更为高明。西医大夫如果没有CT、核磁共振等设备检测指标,也许就难以开出处方,因为他们过多地依靠检验数字,而中医缺少的又恰恰是数字。
“虽然我不懂中医,但是我认识到,必须发动中国的大批西医来学习中医”。陈老以关继波大夫为例,关继波先后读了三个专业,建筑、西医、中医,最后融会贯通,医术高超。陈老说,学习西医需要较强的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所以中医学习西医可能困难大些,因为中医完全是另外一套理论。陈老说瞧不起中医也许是西医大夫的通病,但如果西医认真学习中医的话,往往更容易出成果。
作为花卉育种的专家,陈老建议中药材要品种驯化,变野生为家生。比如甘草,只用野生甘草,会破坏生态环境,而且资源有限,如果变成家庭栽培,药材来源就广了。当然变野生为家生,要进行育种,设法提高有效成分,这里面需要做很多研究工作,万事开头难,认真研究五十年后就会大见其效,那时用科学手段人工培育的药材,有效成分加倍,疗效比天然的还好,这应该是可以做到的。凭培育花卉的经验看,在北京培育出与宁夏枸杞质量类似的枸杞是完全能够做到的。中药之所以讲究道地药材,是因为目前还没有理解原产地对药材的生长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比如山东肥城的水蜜桃,皮薄汁肥,是世界上最好的桃子,那么经过研究知道原来是当地土壤中的某种微量元素在起作用。为什么有的植物离开了原产地就生长不好,这是需要找原因的,也是能够找到原因并加以改变的。
陈老说,中医药的前景无限光明。中央要拿出方针,号召西医学习中医,全国要重视中医,重视野生药用植物的保护。另外要积极搞中药育种,提高有效成分的含量,使家养中药优于野生中药。陈老最后对记者说,中医药人不要自卑或过分谦虚,而要抱有为世界人民健康做出更大贡献的信心。
人物链接
陈俊愉 1917年生于天津,安徽安庆人。1940年1月金陵大学园艺系毕业(农学士),1943年7月金陵大学园艺研究部毕业(农硕士),1950年6月丹麦哥本哈根皇家兽医及农业大学园艺研究部毕业(科学硕士)。现为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名花研究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并兼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花卉协会梅花蜡梅分会会长、北京市植物园顾问、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研究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林科评审组成员、林业部科技委员、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等。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15部。成果多偏重梅、菊、金花茶分类与育种等,其中不少获省(部)或国家级奖。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共30余人。B18
听说是中医药的话题,工作繁忙的87岁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北京林业大学陈俊愉教授爽快地表示接受采访。于是在陈老幽雅古朴的书房,记者有幸见到了这位历尽沧桑依然激情不减的老人。
陈老是园林学家、花卉专家、国际园艺学会梅品种国际登录权威、中国花卉协会梅花蜡梅分会会长。早就耳闻陈老出奇地爱梅,采访也就由此开始。
“花卉代表着文化,代表人格和国格”,陈老一直提倡梅花、桂花这些传统名花要走向世界,连同我国的诗词绘画一起到国外宣传展览。“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菊花、牡丹、芍药、山茶花这些名贵的花都是从中国传向全世界的,但这些传统名花我们自己却不重视。现在市面上蝴蝶兰、一品红等洋花充斥,这是很扭曲的现象”,陈老声音很沉痛。研究梅花六十多年,虽然和日本樱花相比,梅花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较低,但陈老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1998年为梅花申请到了我国惟一的国际花卉品种登录权威,使“梅”的名字被国际认可。
研究领域是花卉园艺,为什么会对中医药的话题感兴趣呢?陈老说,中医中药和花卉园艺关系非常密切,比如芍药、牡丹、桔梗、连翘等很多花既可以观赏,又可以药用。观赏园艺是一种既古老又年轻、有时容易被人误解、有时又红得发紫的不定型的学科,一般不被人了解。1966年,观赏花卉扣着“封资修”的帽子首当其冲,受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摧残,名贵的花卉被砸碎,选育的优良抗寒品种被点火烧毁。文革结束后,陈老就常去北京西北旺的药用植物园里寻找花卉,一点一滴地重新做起。
三年前的一场重病,使陈老对中医药的疗效有了切身体会。“你看我现在身体蛮好,走路不用拐棍”,说着陈老轻快地起身在房间里示范性地走了一圈,“但三年前我只能坐轮椅。西医诊断是脊椎多处增生、狭窄,影响了腿的功能。怎么办呢?这就要靠你们中医药了”,陈老开心地哈哈大笑。西医手术的建议陈老没有采纳,而是坚持服用北京名医关幼波之子关继波的汤药,结合一些中成药、物理疗法、适当的锻炼等,现在终于基本治愈。
“中药的疗效真是太好啦,但是大夫讲的其中的道理我也不听懂”。陈老认为中医药理论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阐明科学性方面存在不足。他说,西医是科学的、唯物的,却不能从整体考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副作用还很大;中医则是辩证的、整体的、综合的,但是它不容易讲清楚,药物的有效成分不能标准化,另外煎煮起来很麻烦,这些都影响了中医药向全世界的推广。
陈老讲,中西医的差别,也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别。比如打仗,外国人多是硬碰硬,以武力取胜;而中国人则有自己的方法,古代七擒孟获,攻心为上,现在的六国会议,都证明了东方的哲学也许更为高明。西医大夫如果没有CT、核磁共振等设备检测指标,也许就难以开出处方,因为他们过多地依靠检验数字,而中医缺少的又恰恰是数字。
“虽然我不懂中医,但是我认识到,必须发动中国的大批西医来学习中医”。陈老以关继波大夫为例,关继波先后读了三个专业,建筑、西医、中医,最后融会贯通,医术高超。陈老说,学习西医需要较强的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所以中医学习西医可能困难大些,因为中医完全是另外一套理论。陈老说瞧不起中医也许是西医大夫的通病,但如果西医认真学习中医的话,往往更容易出成果。
作为花卉育种的专家,陈老建议中药材要品种驯化,变野生为家生。比如甘草,只用野生甘草,会破坏生态环境,而且资源有限,如果变成家庭栽培,药材来源就广了。当然变野生为家生,要进行育种,设法提高有效成分,这里面需要做很多研究工作,万事开头难,认真研究五十年后就会大见其效,那时用科学手段人工培育的药材,有效成分加倍,疗效比天然的还好,这应该是可以做到的。凭培育花卉的经验看,在北京培育出与宁夏枸杞质量类似的枸杞是完全能够做到的。中药之所以讲究道地药材,是因为目前还没有理解原产地对药材的生长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比如山东肥城的水蜜桃,皮薄汁肥,是世界上最好的桃子,那么经过研究知道原来是当地土壤中的某种微量元素在起作用。为什么有的植物离开了原产地就生长不好,这是需要找原因的,也是能够找到原因并加以改变的。
陈老说,中医药的前景无限光明。中央要拿出方针,号召西医学习中医,全国要重视中医,重视野生药用植物的保护。另外要积极搞中药育种,提高有效成分的含量,使家养中药优于野生中药。陈老最后对记者说,中医药人不要自卑或过分谦虚,而要抱有为世界人民健康做出更大贡献的信心。
人物链接
陈俊愉 1917年生于天津,安徽安庆人。1940年1月金陵大学园艺系毕业(农学士),1943年7月金陵大学园艺研究部毕业(农硕士),1950年6月丹麦哥本哈根皇家兽医及农业大学园艺研究部毕业(科学硕士)。现为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名花研究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并兼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花卉协会梅花蜡梅分会会长、北京市植物园顾问、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研究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林科评审组成员、林业部科技委员、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等。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15部。成果多偏重梅、菊、金花茶分类与育种等,其中不少获省(部)或国家级奖。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共30余人。B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