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证对应文章
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我随胡希恕老师临证之初,常听胡老说:“这个哮喘病人是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证”;“这个肝炎病人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汤证”。并见其开方总是原方原剂量,很少加减,疗效却很好。我感到很奇怪,于是请教胡老。胡老笑着说:“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当时因习惯于用脏腑经络等辨证方法,故对这句话不怎么理解。胡老看透了我的心思,因此常利用星期天给我讲解《伤寒论》、《金匮要略》及其方剂的特点、适应证,这样使我慢慢有所领悟。
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逐渐体会到不论是脏腑辨证、经络辨证、还是八纲六经辨证,最终都要落实在方证上。也就是说,有无疗效,是看方证是否对应。例如八纲和六经,虽然是辨证的基础,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也能够制定施治的准则,但在临床治疗、确保疗效上,是远远不够的。具体来说,若已辨证是太阳病,其治疗原则是发汗法,但发汗的方药是很多的,是否任取一种发汗药即可用之有效呢?当然不是。中医辨证,不只辨八纲六经而已,而更重要的是,还必须通过它们辨方药的适应证。如太阳病治须发汗,但发汗必须选用适应整体情况的方药。更具体地讲,除太阳病的特征外,还要详审患者其他一切情况,选用恰当、有效、适应整体发汗的药,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即如,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等都属于太阳病发汗剂,但各有其固定的适应证,若用得不恰当,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方剂的适应证,即简称方证;某方的适应证,即称为某方证。这即《伤寒论》的方证对应的经验和理论。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葛根汤证、大青龙汤证,小柴胡汤证、白虎汤证等等。故胡老称“方证是八纲六经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在于方证是否对应。
胡老的教诲,使我逐渐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方剂和其适应证,在临床治疗上取得了很大的自由,临床疗效有了显著提高,也更深刻认识了辨方证的意义。近曾治一婴儿,感冒后只喝水不喝牛奶,家属很着急。西医检查治疗无效,转中医诊治。先以停食着凉给服至宝锭、保赤丹等不效;又以脾虚服健脾汤药治疗月余不效。诊得脉象浮数,苔白润根厚,又症见易头汗出,饮水或喝牛奶后常呕吐……。一看便知是五苓散证,予服一剂,汗止、吐已,但仍不爱喝牛奶,因尚有嗳气、腹胀等症,知此时为茯苓饮证,遂予服两剂而痊愈,转而一天能喝四瓶牛奶。其父母甚是感慨,立志要自学中医。又曾治一青年咳嗽二月,曾服中药数十剂不效,而剂量、药味越来越大、越多,视其方,多为养阴清肺之剂。诊时症见咽中干,不思饮,恶寒无汗,鼻塞头痛,脉沉弦,苔白润。此证乍看是阴虚肺热之咳。实是少阴挟饮之咳,是麻黄附子细辛汤适应证,仅服一剂而解。
“执一法不如守一方”,看来是有一定道理。实际也是让人们重视辨方证。古今不少人看到了证和方剂间存在着一定对应关系,重视了证和方剂间的关系的研究,也希望对证的本质做出科学的阐明。这对发展中医有着深远的意义。
——————录自《燕山医话》, 百拇医药
我随胡希恕老师临证之初,常听胡老说:“这个哮喘病人是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证”;“这个肝炎病人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汤证”。并见其开方总是原方原剂量,很少加减,疗效却很好。我感到很奇怪,于是请教胡老。胡老笑着说:“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当时因习惯于用脏腑经络等辨证方法,故对这句话不怎么理解。胡老看透了我的心思,因此常利用星期天给我讲解《伤寒论》、《金匮要略》及其方剂的特点、适应证,这样使我慢慢有所领悟。
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逐渐体会到不论是脏腑辨证、经络辨证、还是八纲六经辨证,最终都要落实在方证上。也就是说,有无疗效,是看方证是否对应。例如八纲和六经,虽然是辨证的基础,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也能够制定施治的准则,但在临床治疗、确保疗效上,是远远不够的。具体来说,若已辨证是太阳病,其治疗原则是发汗法,但发汗的方药是很多的,是否任取一种发汗药即可用之有效呢?当然不是。中医辨证,不只辨八纲六经而已,而更重要的是,还必须通过它们辨方药的适应证。如太阳病治须发汗,但发汗必须选用适应整体情况的方药。更具体地讲,除太阳病的特征外,还要详审患者其他一切情况,选用恰当、有效、适应整体发汗的药,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即如,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等都属于太阳病发汗剂,但各有其固定的适应证,若用得不恰当,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方剂的适应证,即简称方证;某方的适应证,即称为某方证。这即《伤寒论》的方证对应的经验和理论。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葛根汤证、大青龙汤证,小柴胡汤证、白虎汤证等等。故胡老称“方证是八纲六经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在于方证是否对应。
胡老的教诲,使我逐渐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方剂和其适应证,在临床治疗上取得了很大的自由,临床疗效有了显著提高,也更深刻认识了辨方证的意义。近曾治一婴儿,感冒后只喝水不喝牛奶,家属很着急。西医检查治疗无效,转中医诊治。先以停食着凉给服至宝锭、保赤丹等不效;又以脾虚服健脾汤药治疗月余不效。诊得脉象浮数,苔白润根厚,又症见易头汗出,饮水或喝牛奶后常呕吐……。一看便知是五苓散证,予服一剂,汗止、吐已,但仍不爱喝牛奶,因尚有嗳气、腹胀等症,知此时为茯苓饮证,遂予服两剂而痊愈,转而一天能喝四瓶牛奶。其父母甚是感慨,立志要自学中医。又曾治一青年咳嗽二月,曾服中药数十剂不效,而剂量、药味越来越大、越多,视其方,多为养阴清肺之剂。诊时症见咽中干,不思饮,恶寒无汗,鼻塞头痛,脉沉弦,苔白润。此证乍看是阴虚肺热之咳。实是少阴挟饮之咳,是麻黄附子细辛汤适应证,仅服一剂而解。
“执一法不如守一方”,看来是有一定道理。实际也是让人们重视辨方证。古今不少人看到了证和方剂间存在着一定对应关系,重视了证和方剂间的关系的研究,也希望对证的本质做出科学的阐明。这对发展中医有着深远的意义。
——————录自《燕山医话》,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