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观念 > 邓铁涛及相关
编号:10713636
邓铁涛论中医学之前途-
http://www.100md.com 2005年9月1日 德明中医
     邓铁涛论中医学之前途-1

    解放后,中医学从奄奄一息中苏醒过来,但残弱之躯,未能迅速恢复。十年浩劫期间,中医的前途曾使人十分担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医事业也迎来了春天。特别是全国第六届人大通过的新宪法上,明文规定要发展我国传统医学,从法律上保护了祖国医学这个国宝。中医事业看见了曙光,中医学的前途是光明的。

    不过,中医事业的前进方向如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医药学往哪里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有人认为中医学若不以西医学的方法来整理,难图发展;有人认为,应按中医原有的路子发展;有人认为,应在努力继承的基础之上与现代自然科学相结合进行发展。我想,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先向历史请教。

    一、历史的回顾

    大家公认《黄帝内经》为中医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黄帝内经》为确立独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牢固的基石。历代名医无不取法经典,深研《内经》。可见内经》蕴藏着强劲的生命力、时过两千多年而不衰减其学术光辉,这种生命力到底是什么?我认为是——朴素的辩证法与医学的结晶。
, 百拇医药
    《内经》的成书年代,历史学家大都同意梁启超的判断:开始于战国时期,而成书于汉代,非一时一人之作。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于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之时,也正值我国哲学思想丰富多采之秋。特别是此时朴素的辩证唯物论已有惊人的成就。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对古代哲学影响深远的《易经》,此书产生于殷周之际,虽然是卜筮之书,但其中包含着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因素。中医阴阳学说之渊源来自《易经》,虽然《易经》中没有“阴、阳”二字,但已有阴阳对立双方的概念了。《易经》中的“—”与“—一”两个符号,后来都称为“阳爻”和“阴爻”。《国语·周语上》(约春秋时)阴阳之词便出现了:“阴伏而不能出,阳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左传》(约成书于战国初年)以六气二阴、阳、风、雨、晦、明,来解释疾病的成因。而《易传》(约成书于战国末期)有关阴阳的论说就更多了,如“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殷末周初是社会变动、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所谓“武王革命”的时代,这种社会变动不能不反映到《易经》中来,从而给《易经》带来了朴索的辩证法因素。
, 百拇医药
    根据周易专家之研究,多数学者认为〈易经》虽然是卜筮之书,应列入唯心主义神学体系之中,但《易经》已有关于对立的观念,关于运动变化的观念,关于不断发展上升的观念,关于矛盾转化的观念等原始的辩证法思想因素。如果说《易经》仅仅有一些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萌芽的话,那么成书年代约在奴隶社会崩溃、封建制度确立的战国时的《易传》,其中的辩证法思想,比之《易经》又大大发展了。

    《易经》作者已认定“变”是世界的普遍规律,称之为变化之道。“道”有规律之意,《易传》作者认为自然界自身存在着对立矛盾,并且理解到矛盾的双方,有一方居于主要地位,起着支配作用,还认识到矛盾着的双方,是会互相转化的。还进一步了解到矛盾着的双方向其相反方向转化时,一必须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易传》作者初步认识了矛盾的统一体是可以分为矛盾的双方的,又斗争又统一,才能使事物变化而构成万物。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结合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日新”运动,从而生成万物,这就是《易传》交感的基本思想。

    《易传》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不论唯物与唯心的哲学家,都各取所需,以建立各自的哲学思想体系。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易传》的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未能贯彻到底,在某些问题上不得不陷入形而上学。但《易传》还有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承认在意识之外有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主张人们用感觉器官观察世界并认为世界是能够认识的,从而提出“观”的范畴,这是感性认;又提出“知”的范畴,便含有理性认识之意。可见《易传》作者已从感性认识触及到理性认识之边缘了。

    邓铁涛,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