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的来历
肖洪(赵洪钧)先生曾在本论坛发表“五脏六腑考”一文,说:谁要是在他之前发表类似的观点,可以提出来。今将本人在2002年在《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发表论文的一部分“贴”出来。
我们知道,在脏腑学说形成的早期,曾有过五脏说、六脏说、九脏说、五腑说、六腑说、七腑说等诸多不同的说法,在《内经》中占主导地位的却是五脏六腑说,即使十二经脉与脏腑相互络属,将心包增补为脏,构成六脏六腑的格局之后,依然称曰五脏六腑,直至现代仍旧习称五脏六腑。这说明五和六这两个数字必定有其特殊的含义,而这或许正是脏何以为阳,腑何以为阴的原因之所在。
人们注意到,先秦时期曾流行过“天六地五”说。《国语•周语下》曰:“天六地五,数之常也,经之以天,纬之以地,经纬不爽,文之象也。”;《汉书•律历志》亦曰:“天六地五,数之常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夫五六者,天地之中合,而民受以生也。故日有六甲,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之道毕。”这说明“天六地五”说在汉代仍很流行。今本《内经》中也留有“天六地五”说之痕迹,如《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素问•至真要大论》亦云:“黄帝问曰: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余知之矣。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岐伯再拜时曰:明乎哉问也!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 http://www.100md.com
如前所述,人是天地阴阳相合的产物,不言而喻二者有着统一的本原和属性,而“天六地五”又是“数之常也”,那么人体脏腑数目与之相应相符便属天经地义。如《春秋繁露•人副天数》曰:“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小节三百六十五,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白虎通•五行》则说的更为明白:“人有五脏六腑,何法?法五行六合也。”《情性》又云:“人本含六律五行气而生,故内有五脏六腑,此情性之所由出入也。”《灵枢•经别》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灵枢•邪客》曰:“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总之,脏有五、属阴,腑有六、属阳这一观念的形成无疑是在“天六地五”说的启导下产生的。作为其旁证,《素问•金匮真言论》在论述脏腑阴阳属性之前,有这样一段文字:“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分述完五脏阴阳属性后紧接着又说:“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素问•阴阳离合论》更有:“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之明训。同时我们还注意到,吴昆注《素问•金匮真言论》“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时,指出“天人一理,相应如此”[2]。张志聪注《素问•六节脏象论》“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时也指出:“天之十干,化生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上呈天之六气。……是在天之六气,在地之五行五味,而又化生人之五脏也。……盖人之五脏,应地之五行,食地之五味;人之六气,复应天之六气。气亢害而无承制,则为病矣。”[3]石寿棠在《医原•人身一小天地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中说的更为直截了当:“人禀阴阳五行之气,以生于天地间,无处不与天地合。人之有病,尤天地阴阳之不得其宜。故欲知人,必先知天地。”, 百拇医药
我们知道,在脏腑学说形成的早期,曾有过五脏说、六脏说、九脏说、五腑说、六腑说、七腑说等诸多不同的说法,在《内经》中占主导地位的却是五脏六腑说,即使十二经脉与脏腑相互络属,将心包增补为脏,构成六脏六腑的格局之后,依然称曰五脏六腑,直至现代仍旧习称五脏六腑。这说明五和六这两个数字必定有其特殊的含义,而这或许正是脏何以为阳,腑何以为阴的原因之所在。
人们注意到,先秦时期曾流行过“天六地五”说。《国语•周语下》曰:“天六地五,数之常也,经之以天,纬之以地,经纬不爽,文之象也。”;《汉书•律历志》亦曰:“天六地五,数之常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夫五六者,天地之中合,而民受以生也。故日有六甲,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之道毕。”这说明“天六地五”说在汉代仍很流行。今本《内经》中也留有“天六地五”说之痕迹,如《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素问•至真要大论》亦云:“黄帝问曰: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余知之矣。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岐伯再拜时曰:明乎哉问也!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 http://www.100md.com
如前所述,人是天地阴阳相合的产物,不言而喻二者有着统一的本原和属性,而“天六地五”又是“数之常也”,那么人体脏腑数目与之相应相符便属天经地义。如《春秋繁露•人副天数》曰:“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小节三百六十五,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白虎通•五行》则说的更为明白:“人有五脏六腑,何法?法五行六合也。”《情性》又云:“人本含六律五行气而生,故内有五脏六腑,此情性之所由出入也。”《灵枢•经别》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灵枢•邪客》曰:“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总之,脏有五、属阴,腑有六、属阳这一观念的形成无疑是在“天六地五”说的启导下产生的。作为其旁证,《素问•金匮真言论》在论述脏腑阴阳属性之前,有这样一段文字:“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分述完五脏阴阳属性后紧接着又说:“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素问•阴阳离合论》更有:“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之明训。同时我们还注意到,吴昆注《素问•金匮真言论》“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时,指出“天人一理,相应如此”[2]。张志聪注《素问•六节脏象论》“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时也指出:“天之十干,化生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上呈天之六气。……是在天之六气,在地之五行五味,而又化生人之五脏也。……盖人之五脏,应地之五行,食地之五味;人之六气,复应天之六气。气亢害而无承制,则为病矣。”[3]石寿棠在《医原•人身一小天地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中说的更为直截了当:“人禀阴阳五行之气,以生于天地间,无处不与天地合。人之有病,尤天地阴阳之不得其宜。故欲知人,必先知天地。”,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