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713987
中医药首先要姓“中”
http://www.100md.com 2005年9月1日 德明中医
     中医药首先要姓“中”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 周超凡

    --------------------------------------------------------------------------------

    4月17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中华医魂全国大会,以民间中医行医资格准入及效验方剂准用为中心议题,并对中医药面临的困境展开了全面的研讨。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公立医院、民间诊所及中医院校的中医药专家,与国家中医药权威学者济济一堂,认真分析了造成中医药现

    状的成因,并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避免中医药变“质”的建议。现摘编两位专家的文章。

    ——编者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医学。中医药理论,是中华民族文化、人文哲学、宇宙观、生命观、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以阴阳学说、脏腑学说为核心的独特医学理论。中医药的发祥地是中华大地,所用的中药是中华大地上生长的天然药物,中医药学与世界各国的传统医药学比较起来有六大优势,这就注定我们中医药学要姓“中”。姓“中”并不排斥中西医结合,只有中医的存在,才能有中西医结合。如果中医都没有了,还有中西医结合吗?
, 百拇医药
    长期以来,由于未能将中医药学及中医药产业真正置于民族优秀遗产的概念之中,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已在西化的潮流冲击下湮没,中医药能否坚持姓“中”问题自然而然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决不是骇人听闻之谈。现举其概要如下:

    中医药教育教学的扭曲

    中医药院校教育体制,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全方位步西医院校后尘。中西医课程的比例,由7∶3到6∶4,又到5∶5而平分。实际上西医与外文复习、巩固的时间比中医要多得多。有的中医药大学负责人,竟然提出,“要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的口号。因而培养的学生,学位越高离中医正道越远,越缺乏临床诊治疾病的能力和中医理论的真才实学。

    中医药科研的背离

    中医药的科研,从思路、立项、研究方法到目标成果,由于受西医药研究的影响,基本上背离了传统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精髓,因而在理论上继承不够,提高与创新更不够。在实践上面对变化了的疾病谱,亦无重大医疗上的成就与建树。散在地方与民间执著科研的工作者,有苗头的成果虽丰,却缺乏支持。如治疗肠粘连的肠连粘胶囊等却很难以得到支持和认可,因而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 百拇医药
    辨证论治的日益迷失

    中医科在综合医院,尤其在大型综合医院中很少有他们的位置,由于西医药的影响“辨证论治”则被器械仪器检查和辨病论治,问病开药取代,因而许多大医院的中医科,日渐西化,一些坚持辨证论治的中医,对疑难病治疗虽屡奏奇效,也难闻达于世,对于一些有影响力的名人病人或关系大局声誉的疫情如“非典”,在国内外为之束手时,才推给中医“试试”。即使试出奇迹,也不敢或不愿说中医药有特色与优势,而只能说是“中西医结合”的功绩。

    传统治法及祖方秘方消逝

    中医传统疗法中以经络学说为依据的一些疗法,是通过对机体的整体调理,使天地人相应相谐的高超疗法,却未得到应有的扶持与发扬光大。尽管解放后发掘不少宝贵的方药,如季德胜蛇药,但近来对民间中医药发掘工作重视不够,竟使散在民间的秘方纷纷消失。这是中医药产业的莫大损失。据权威估计,全国至少有15万锦方妙剂,可以涵盖世界性疑难杂症乃至“绝症”,这是中华民族无价的宝贵财富,未予应有的重视。
, http://www.100md.com
    中医药精华不断丢失

    人是要老的,老中医一批又一批的谢世,将毕生积累和世代承传的中医药精华带入冥冥之中。健在的老中医,大多数名不见经传,在民间的中医虽有家传的绝招或师承的秘法,因不具备学历文凭及应考的基础,则很难取得相应的行医职称。目前,尚无相应的政策给以保护,更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广大农村患者服务。

    考核与新药评审的误区

    承袭西医药的衣钵,按照他们的考核办法和审批标准对待中医和中药,只能是削足适履。对于有一技之长的民间医、乡医、个体医、退休医师,医德高尚、患者口碑好、社会认可,经考核和评议,就应当给予相应的职称,行医的资格。对于那些假冒伪劣者,让相关的政策法规去整顿。现今套用西医药的管理办法对待中医药,实不合理。一个传统名方,已在临床应用几百年上千年证明安全有效,却非要作动物实验,要耗子点头。更重要的是由于未制定符合中医药本身特点的审评标准与方法,也就很难促进中医药快速发展。
, 百拇医药
    尚需克服种种困难

    目前,西医医院的经济效益一般都比中医医院好,西医医院的大型仪器检查收入较高西药价格比较高,利润也丰厚,以药养医较有保证。中医医院大型仪器检查少,中药价格偏低,利润少,以药养医有困难。在这种不利的形势下,中医医院渐渐地也在学习西医医院,添置大型仪器设备,多做相关检查。在病房,有些病人病情较重,需要中西医结合诊治,这样做肯定是对的,不能厚非。但也有相当多病人,单用中药就可以治愈,但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在中医病房出现了“西药打头阵,中药作陪衬”的局面。据有关医院统计,在中医医院里中西药的金额各占一半,真是平分秋色啊!有鉴于此,我建议有关部门应当积极考虑调整中医医疗的收费标准。

    政策与法规是发展的生命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中医药姓“中”的问题,还必须引起国家和政府的重视,制订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办法,同时要认真分析、解决中医药学理论与教育、科研成果与应用开发乃至宣传报道等许多问题,并应有相关政策具体措施予以解决。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也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发展民族经济,保护民族产业的生命。调整好中医药的发展政策,使中医药焕发青春,不仅是中医本身重铸辉煌的关键,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热切希望在2003年颁布的《中医药条例》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细则,能充分发挥政策的威力,给中医医院多些支持,多些优惠政策,为中医药姓“中”创造一个宽松的生存发展环境。,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