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713629
“证”才是中医施治的对象
http://www.100md.com 2005年9月1日 德明中医
     “证”才是中医施治的对象

    正式讨论之前,先说几句与五积散同道有关的话。因为他又勇敢地批评在下了。可惜,这位勇敢的批评家,在翟鉴先生向中医界挑战,而且扭转了乾坤、革了中西医的命、创造了新的医学体系时,不知道哪里去了,弄得我只好向翟先生投降。

    其实,批评我没有什么大好处,顶多不过是在具体问题上高我一筹。如果批评翟先生,不管是合伙儿干,还是对着干,都会青史留名。因为如果合伙儿干,那就是跟着扭转了乾坤,革了中西医的命,创造了新的医学体系。对着干,就是又把乾坤扭过来了,中西医的命又革回来了。那样的大功劳岂不是流芳千古。然而——

    五积散同道没有看完拙贴——中西医结合看“辨病论治”和“辩证论治”,就觉得不顺眼。而且说,《金匱》就是辨病论治的,拙贴实在不值一看。大概他更没有看那个帖子的姊妹篇——自中医谈“证”的概念。因为他还说,拙文太长,没必要出手就是几千字。
, 百拇医药
    真不知道五同道是否大体上看过近年关于“证”实质研究的反思文章。网上也有,关于肾实质研究的,似乎是志一同道的,也很长——比拙贴还长得多。我倒是不算很仔细地看完了。

    真正的学术文章,对不少人来说,是很枯燥的,一般也比较长。难怪普通人不愿意读长文章。这也是人之常情。然而,五同道不能属于普通人。

    当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问世之初,就因为一般人不愿意读那么长的东西,曾经高额悬赏征文,用三千字比较全面而又通俗地介绍相对论。终于没有征到。三千字也算比较长了。不知道五同道们能否读下去。至于近年有关反思文章,没有一篇是短的。如果加起来,至少是一本厚书。

    也许五同道最爱自诩的那句话在起作用: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可是,《内经》还是很长。为什么古人不一言而终呢?《伤寒论》算是比较短了,也有三万字左右。为什么仲景不一言而终呢?这大约是很多人不愿意读经典的原因。何况经典又很难读。
, 百拇医药
    其实,五同道并不是总爱一言而终的。如果注意过有关帖子,他是很自许读古书多的。比如,他就读过《外台》那么长的书,而且说我没有读过。更列出过几串书目,自然都很耐心地读过。

    不但如此,今《伤寒论讲义》就有57万字,五同道也应该很耐心地读过。

    近有三教小虫同道说:“教材不足道!”因为教材根本没有写出中医之“意”。可惜,这位三教先生又很推崇五同道,不知道为什么他俩对教材的看法判若天渊。三教先生说:“教材不足道”,大约等于说教材一钱不值,而且不止伤寒教材,主编们的价码可想而知。具体值多少还是请他俩斟酌吧。

    所以,他不愿意读拙贴,实在不是因为长。而是不合他的胃口,它能否读懂,我就不知道了。

    我是主张主题帖子应该长一些的。只说一句“中医万岁!”贴上去,很多人可能会看着舒服,但是无益于阐发中医学理。即便跟贴,只说一句或几个字,也不算好。因为你不论赞同还是反对,别人都不知道你是怎样理解的。至于,有人跟贴只打几个哈哈、呵呵或几个???、或一串!!!!,又有什么用?那样本论坛不是该叫作哈哈坛、呵呵坛或???!!!坛了么?
, 百拇医药
    以上是几句似乎该说又似乎不必说的话。随便大家怎么看吧。只是在此声明,今后对五同道的“批评”本人一律不再答复。

    下面转入正题。

    笔者是主张“辩证论治”特色说的,换言之,“辩证论治”是中医之长。更进而言之,“证”才是中医施治的对象。

    其实,说中医必须辩证论治是很容易的。比如,辨不出虚实,不能用补泻;辨不出寒热,不能用温清;辨不出燥湿,不能用润利;辨不出气滞血瘀;不能用理气活血;辨不出邪高,不能因而越之;辨不出邪下,不能引而竭之;辨不出表里,不能治表证等等。中医治病大法大体上就是这些,怎么可以不辩证!

    然而,五同道不同意拙见,说《金匱》就是辨病论治的。

    中医是否辨病、怎样辨病?请读者去查那两个拙贴。简单说来,拙见是,中医辨出病,仍不足以指导治疗,因为中医的病基本上都是类概念。
, 百拇医药
    热病不要说,伤寒辨病到六经为止。辨出太阳病是无法施治的,必需再辨出是麻黄证还是桂枝证等等。温病略同,不再说了。

    杂病——即《金匱》所论(注意!杂病不等于内伤,其中有很多是外感),只辨病就足以施治了吗?也不是。

    比如霍乱,不需要辩证吗?须知,仲景有四逆、五苓、理中等方。

    比如肺萎、肺痈、嗽上气,各只有一方就足矣吗?

    比如疟病,仲景是怎样辩证的,大家一看《金匱》就明白。对此我想多说两句。《内经》论虐有五脏六腑虐、《金匱》论虐有疟母、瘅虐、温虐、牡虐、劳虐等,后世还有鬼虐等说法,而治法各不同。所以,同是疟疾,必须再辨症。仲景所说的疟疾各证,我都见过。小我十岁的同道,若生活工作在北方,恐怕连典型的疟疾都没有见过。而此病曾经危害极大,现在接近消灭了。请读者参看旧贴“比较热病史之反思”。
, 百拇医药
    好了!不必一一举例了。读者看一下《金匱》的篇名都是“???病脉证治”,以上所说就是多余的了。

    真不知道五同道是怎样读书的。

    内伤病如何呢?

    比如,怒伤肝。莫非只有肝阳上亢证?

    其余就不再说了。

    外科病是否要辩证,也不再说了。免得太长。五同道又读不下去。

    总之,我还是说,只辨出病,中医仍然不能施治。

    我是主张“辩证论治”特色说的,换言之,“辩证论治”是中医之长。更进而言之,“证”才是中医施治的对象。

    关于“证”的概念,请去看那两篇拙贴。,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