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的系统功能态初探
王文中
《黄帝内经》在有关“胆”的论述中提出了关于人体生命科学的几大重大命题:“少阳为枢”、“一阳为游部”、“十一藏取决于胆”、“中正”与“决断”、“中精”与“志意”等。历代医家对此众说纷纭,各有见地。笔者根据多年临床实践用系统整体观将其有机地联系起来,并对胆的系统功能态及其病理机制进行剖析,从中得到一些重要启示。本文就此探讨,以就正于同道。
一、人体调控系统的枢机
在大自然这个巨大的系统之中,“与天地同纪”、“神形合一”的人是一个开放系统,在生命活动中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并随机调控,以保持“阴平阳秘”和“内外调和”的健康状态。“内属脏腑,外联肢节”的经络系统是人的调控系统,其中“少阳为枢”,也就是说足少阳胆是人体调控系统的“枢机”。足少阳胆之所以能担此重任,是因“一阳为游部”。其特点有三:
1.贯通全身。“其脉起于目外毗络头,分为四道下缺盆,并正别脉六道上下,主经营百节,流气三部”(杨上善),游行于内外上下表里阴阳之间,与其他各经均有联系,无处不达,“为人身游行诸部者也”(马莳)。
2.交通四会。八会穴中,胆经交会四次。本经有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与他经交会有骨会大杼(足太阳),脏会章门(足厥阴)。
3.头穴多。胆经三线绕头,穴位多至40个,占本经88穴的45.5%。胆经与他经在头部相互交会的穴位有57个(本经38个,他经19个),并与诸阳经、足厥阴经交颠入络脑。可以设想,胆经在大脑中存在高位调控的“阀门”,整个“游部”就是对全身进行调控的联系网络。笔者用以头部胆经穴为主的点穴调气法治疗因心脑功能失调引起的各种病症,均获满意疗效。据所见之文献统计,以胆经风池穴为主加配穴可治疗各系统疾病达84种之多。
二、主持协调脏腑的功能
《素问·六节脏象论》中指出:“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素问·皮部论》又说“少阳之阳,名曰枢持”。这就是说,人的调控系统的枢机由胆通过其“游部”主持“决断”,促使脏腑功能相互协调。这是因为作为“奇恒之府”的胆在生理上有如下重要功能:
1.主生化。少阳象春木,应子时,为万物生化之源,“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李东垣),“故十一藏阳刚之气皆取决于胆”(张景岳)。
2.掌枢机。足少阳“内可通阴经而及藏府,外可达阳经而至肌表,既能奉心阳之下达又能领肾气而上贯,故有掌上下升降之枢,管内外出入之机的传输能力”(章真如《肝胆论》)。
3.固卫气。足少阳司一身腠理之开合,转输一身之阳气,故能调节卫阳,固表御邪。
4.藏相火。相火寄居少阳而布于三焦,“少火生气”能温养诸脏。
5.渗清气。胆藏精汁,济脏通腑,“胆司渗,凡十一藏之气得胆渗之,则生清化浊有奇功焉”(《外经微言》)。
6.助肝用。“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胆为阳中之少阳,肝为阴中之少阳,肝藏血以气为用,得胆之助以调达疏通全身之气血。
7.通心气。胆经脉之别者“上贯心”,“心与胆相通”(《五脏穿凿论》),“其气可相助为用”(张锡纯)。心为君火,胆居相火。“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如相火失位,则君火不明。
8.运正气。少阳之气“流行三焦……乃先天真元之气,所以谓之正气”(柯琴)。人的勇怯与少阳正气之强弱有关,当外邪侵袭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着而为病”,故程杏轩说:“气以胆壮,邪不可干。”总之,五脏六腑功能的协调,有赖于胆的生理功能的正常,而且这在临床上都可得到验证。
值得研究的是,“一阳为游部”和“十一藏取决于胆”之说的一个重要方面,可能是关于人体调节内脏机能的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功能表现的概括。
三、保持最佳生态的机制
《内经》一书有着宇宙全息观和生态系统观的丰富内涵,书中反复阐明,自然与社会环境和人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为了保持最佳生态,处在“天地气交”之中的人必须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作出刚柔适中的反应。《灵兰秘典论》在说明“十二官”的相互关系和胆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时提出的“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言即此意。官,功能也;中正,最佳状态也。“中正”一词源于《周易》。书中阐明,阴阳二象在一卦内,既居二五“中位”又相“比”有“应”,谓之“中和”;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谓之“得位”,为“正”。中和正位是事物的最佳状态,宇宙万物概莫能外。儒家的“致中和”、“齐庄中正”和老子的“致虚守静”、“冲气以为和”的中正观,均源于《易经》。不过,前者遵《易经》“乾刚之阳动”,偏重于刚;后者效《易经》“坤柔之阴静”,以柔为主。《内经》由于汲取了上述思想之精粹,其中和正平、刚柔相济的生态系统观贯通于全书。因此强调指出,“天复地载、莫贵于人”,应“处天地之和”、“寒温中适”、“中知人事”、“修养和神”,使生命活动达到“阴平阳秘”、“气血正平”、“形与神俱”和“内外调和”的最佳状态。而调控气与血、阴与阳、形与神和内与外的关系处于最佳状态的主持者,则是具阳刚能动之气、为阴柔清静之质、居阴阳枢机之位的足少阳胆。所以,对于“中正之官”的全面理解应当是,胆具有调控人的内环境和人与外环境处于最佳状态的功能。
但是,人体的内环境及内、外环境之间,偏枉亢抑或有余不足是常有的,为防止太过为害,胆必须及时“决断”,以保持“中正”,故曰“决断出焉”。所谓“决断”,就是人体对自然和社会的刺激做出生理和心理反应的能力。胆主决断的功能表现有三:在生理上如前所述,是主持阴阳气血的开合动静和升降出入,促使脏腑功能相互协调;在意志心理上是决定、决策、判断、果断之意,如分辨是非利害、判断得失取舍、做出决定决策、坚决果断执行;在思想行为上,消除杂念,断其妄想,戒断不良的行为和习惯,纠正错误和偏差等等,都需胆主决断功能的参与。因此,胆主决断犹如人的调控系统的“调节阀”和“控制键”。
四、生理心理调控相结合
《本输篇》云:“胆者,中精之府”,《甲乙经》同。自《难经》以后的中医典籍对此共有4种解释,即“清净之府”、“中清之府”、“清静之府”和“清虚之府”。“中精”之意概括起来就是:在生理上内藏精汁,清净而不纳浊物,渗清气于脏腑;在心理上虚无恬静,中正精明以调节情志。它与“决断”功能配合就构成人的生理与心理的“中和剂”和“净化器”,也是人在经受强烈刺激时的一种防卫反应机制和“缓冲装置”。另外,精,精明也,精细明确方能决断中正,故曰“不精则不正”;而“头者,精明之府”,“脑为髓海”,故《千金要方·胆府·髓虚实论》认为胆气之强弱与另两个“奇恒之府”的“脑”与“髓”之虚实有对应联系,提示胆的中精功能与大脑的精神活动及中枢神经功能有关。再者,《中藏经》将胆与其同名经“三焦”均称为“中清之府”,三焦“总领五脏六府,荣卫经络”,主全身“三元之气”和体液循环代谢,说明二者协调作用,具有类似于对人体进行体液调节和保持内分泌正常的功能。
意志和明智是人的重要心理特征,与胆的功能密切相关。一是胆府清虚安静,使人“精神内守”,志意调和而不乱,故曰“清静则志意治”。“意之所存谓之志”,所谓“志意”,其含义就是意志心理。二是清能生明,静可增智,胆府之内清虚安静,方能外显精明果断,明智“处物”,使“任物”之“心”功能正常。这样就可以“御精神,收魂魄”,“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使人健康长寿。再者,“胆气”和“胆量”是决断的意志要素,“胆识”和“胆略”是决断的明智要素,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意志最重要的品质是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有赖于胆气和胆量的充分发挥,而在意志行动的过程中又不断提高胆识和胆略做出明智的决断,如此则“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这些就是胆的社会心理属性和功能。《中藏经》和《医学启源》称胆“能喜怒刚柔”,《甲乙经》和《千金要方》谓胆“能喜能怒,能刚能柔”,就是指胆具有“调适”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验之临床,信而有证。一些意志软弱,决断无能者,由于在社会中的调适能力很差,常易罹患各种心身疾病而缠绵难愈。
总之,“中正”与“决断”、“中精”与“志意”,四者互相联系,刚柔相济,通过少阳“游部”的“枢持”作用,使生理调控与心理调控相结合、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相渗透,心身关系和谐统一,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而生化不已。
五、胆系统功能态的启示
综上所述,人的脏腑与所属经络组成的调控系统的“枢机”由胆通过其“游部”主持“决断”,一方面以其自然生理属性进行自主(自动)决断,另一方面以其社会心理属性进行随意(自觉)决断,两种决断的整合作用使人的生理、心理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保持在相对而能动的最佳状态——“中正”状态。这就是胆的系统功能态。人处在上述状态下就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反之,少阳枢机不利,决断无能,导致中正失位,超过一定限度,使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免疫能力下降,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就会通过其“游部”扰乱心神、干扰气机、妨碍血行、阻滞经络、生痰蕴湿、化热酿毒、耗散精血、损伤脏腑,发生涉及人体各个系统和临床各科的复杂病变。现代研究表明,人体对于外来的一切作用包括治疗作用所做出的反应都是自主的,对人体自主反应即防卫反应机制进行调节是一切治疗取效的关键。任何疗法必须施治于外,神应于内,促使病人自身的阴阳调和,方可使病痊愈,如果“神不使”,则“病不可愈”。所以,和解枢机,“调其阴阳之所自”(柯韵伯);助其决断,“阴阳自和必自愈”(张仲景),是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法则。
所有这些足以说明,胆的系统功能态是在宏观上对人体在生命活动中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过程的动态描述,其中蕴藏着人的生命活动的奥秘。它提供了一个用系统观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的思路和方法,对临床实践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果能进一步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相关学科并紧密结合临床实践探究其微观实质和内在规律,揭示其奥秘,将使中医学有一个新的发展。B14.3
王文中
《黄帝内经》在有关“胆”的论述中提出了关于人体生命科学的几大重大命题:“少阳为枢”、“一阳为游部”、“十一藏取决于胆”、“中正”与“决断”、“中精”与“志意”等。历代医家对此众说纷纭,各有见地。笔者根据多年临床实践用系统整体观将其有机地联系起来,并对胆的系统功能态及其病理机制进行剖析,从中得到一些重要启示。本文就此探讨,以就正于同道。
一、人体调控系统的枢机
在大自然这个巨大的系统之中,“与天地同纪”、“神形合一”的人是一个开放系统,在生命活动中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并随机调控,以保持“阴平阳秘”和“内外调和”的健康状态。“内属脏腑,外联肢节”的经络系统是人的调控系统,其中“少阳为枢”,也就是说足少阳胆是人体调控系统的“枢机”。足少阳胆之所以能担此重任,是因“一阳为游部”。其特点有三:
1.贯通全身。“其脉起于目外毗络头,分为四道下缺盆,并正别脉六道上下,主经营百节,流气三部”(杨上善),游行于内外上下表里阴阳之间,与其他各经均有联系,无处不达,“为人身游行诸部者也”(马莳)。
2.交通四会。八会穴中,胆经交会四次。本经有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与他经交会有骨会大杼(足太阳),脏会章门(足厥阴)。
3.头穴多。胆经三线绕头,穴位多至40个,占本经88穴的45.5%。胆经与他经在头部相互交会的穴位有57个(本经38个,他经19个),并与诸阳经、足厥阴经交颠入络脑。可以设想,胆经在大脑中存在高位调控的“阀门”,整个“游部”就是对全身进行调控的联系网络。笔者用以头部胆经穴为主的点穴调气法治疗因心脑功能失调引起的各种病症,均获满意疗效。据所见之文献统计,以胆经风池穴为主加配穴可治疗各系统疾病达84种之多。
二、主持协调脏腑的功能
《素问·六节脏象论》中指出:“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素问·皮部论》又说“少阳之阳,名曰枢持”。这就是说,人的调控系统的枢机由胆通过其“游部”主持“决断”,促使脏腑功能相互协调。这是因为作为“奇恒之府”的胆在生理上有如下重要功能:
1.主生化。少阳象春木,应子时,为万物生化之源,“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李东垣),“故十一藏阳刚之气皆取决于胆”(张景岳)。
2.掌枢机。足少阳“内可通阴经而及藏府,外可达阳经而至肌表,既能奉心阳之下达又能领肾气而上贯,故有掌上下升降之枢,管内外出入之机的传输能力”(章真如《肝胆论》)。
3.固卫气。足少阳司一身腠理之开合,转输一身之阳气,故能调节卫阳,固表御邪。
4.藏相火。相火寄居少阳而布于三焦,“少火生气”能温养诸脏。
5.渗清气。胆藏精汁,济脏通腑,“胆司渗,凡十一藏之气得胆渗之,则生清化浊有奇功焉”(《外经微言》)。
6.助肝用。“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胆为阳中之少阳,肝为阴中之少阳,肝藏血以气为用,得胆之助以调达疏通全身之气血。
7.通心气。胆经脉之别者“上贯心”,“心与胆相通”(《五脏穿凿论》),“其气可相助为用”(张锡纯)。心为君火,胆居相火。“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如相火失位,则君火不明。
8.运正气。少阳之气“流行三焦……乃先天真元之气,所以谓之正气”(柯琴)。人的勇怯与少阳正气之强弱有关,当外邪侵袭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着而为病”,故程杏轩说:“气以胆壮,邪不可干。”总之,五脏六腑功能的协调,有赖于胆的生理功能的正常,而且这在临床上都可得到验证。
值得研究的是,“一阳为游部”和“十一藏取决于胆”之说的一个重要方面,可能是关于人体调节内脏机能的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功能表现的概括。
三、保持最佳生态的机制
《内经》一书有着宇宙全息观和生态系统观的丰富内涵,书中反复阐明,自然与社会环境和人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为了保持最佳生态,处在“天地气交”之中的人必须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作出刚柔适中的反应。《灵兰秘典论》在说明“十二官”的相互关系和胆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时提出的“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言即此意。官,功能也;中正,最佳状态也。“中正”一词源于《周易》。书中阐明,阴阳二象在一卦内,既居二五“中位”又相“比”有“应”,谓之“中和”;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谓之“得位”,为“正”。中和正位是事物的最佳状态,宇宙万物概莫能外。儒家的“致中和”、“齐庄中正”和老子的“致虚守静”、“冲气以为和”的中正观,均源于《易经》。不过,前者遵《易经》“乾刚之阳动”,偏重于刚;后者效《易经》“坤柔之阴静”,以柔为主。《内经》由于汲取了上述思想之精粹,其中和正平、刚柔相济的生态系统观贯通于全书。因此强调指出,“天复地载、莫贵于人”,应“处天地之和”、“寒温中适”、“中知人事”、“修养和神”,使生命活动达到“阴平阳秘”、“气血正平”、“形与神俱”和“内外调和”的最佳状态。而调控气与血、阴与阳、形与神和内与外的关系处于最佳状态的主持者,则是具阳刚能动之气、为阴柔清静之质、居阴阳枢机之位的足少阳胆。所以,对于“中正之官”的全面理解应当是,胆具有调控人的内环境和人与外环境处于最佳状态的功能。
但是,人体的内环境及内、外环境之间,偏枉亢抑或有余不足是常有的,为防止太过为害,胆必须及时“决断”,以保持“中正”,故曰“决断出焉”。所谓“决断”,就是人体对自然和社会的刺激做出生理和心理反应的能力。胆主决断的功能表现有三:在生理上如前所述,是主持阴阳气血的开合动静和升降出入,促使脏腑功能相互协调;在意志心理上是决定、决策、判断、果断之意,如分辨是非利害、判断得失取舍、做出决定决策、坚决果断执行;在思想行为上,消除杂念,断其妄想,戒断不良的行为和习惯,纠正错误和偏差等等,都需胆主决断功能的参与。因此,胆主决断犹如人的调控系统的“调节阀”和“控制键”。
四、生理心理调控相结合
《本输篇》云:“胆者,中精之府”,《甲乙经》同。自《难经》以后的中医典籍对此共有4种解释,即“清净之府”、“中清之府”、“清静之府”和“清虚之府”。“中精”之意概括起来就是:在生理上内藏精汁,清净而不纳浊物,渗清气于脏腑;在心理上虚无恬静,中正精明以调节情志。它与“决断”功能配合就构成人的生理与心理的“中和剂”和“净化器”,也是人在经受强烈刺激时的一种防卫反应机制和“缓冲装置”。另外,精,精明也,精细明确方能决断中正,故曰“不精则不正”;而“头者,精明之府”,“脑为髓海”,故《千金要方·胆府·髓虚实论》认为胆气之强弱与另两个“奇恒之府”的“脑”与“髓”之虚实有对应联系,提示胆的中精功能与大脑的精神活动及中枢神经功能有关。再者,《中藏经》将胆与其同名经“三焦”均称为“中清之府”,三焦“总领五脏六府,荣卫经络”,主全身“三元之气”和体液循环代谢,说明二者协调作用,具有类似于对人体进行体液调节和保持内分泌正常的功能。
意志和明智是人的重要心理特征,与胆的功能密切相关。一是胆府清虚安静,使人“精神内守”,志意调和而不乱,故曰“清静则志意治”。“意之所存谓之志”,所谓“志意”,其含义就是意志心理。二是清能生明,静可增智,胆府之内清虚安静,方能外显精明果断,明智“处物”,使“任物”之“心”功能正常。这样就可以“御精神,收魂魄”,“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使人健康长寿。再者,“胆气”和“胆量”是决断的意志要素,“胆识”和“胆略”是决断的明智要素,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意志最重要的品质是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有赖于胆气和胆量的充分发挥,而在意志行动的过程中又不断提高胆识和胆略做出明智的决断,如此则“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这些就是胆的社会心理属性和功能。《中藏经》和《医学启源》称胆“能喜怒刚柔”,《甲乙经》和《千金要方》谓胆“能喜能怒,能刚能柔”,就是指胆具有“调适”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验之临床,信而有证。一些意志软弱,决断无能者,由于在社会中的调适能力很差,常易罹患各种心身疾病而缠绵难愈。
总之,“中正”与“决断”、“中精”与“志意”,四者互相联系,刚柔相济,通过少阳“游部”的“枢持”作用,使生理调控与心理调控相结合、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相渗透,心身关系和谐统一,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而生化不已。
五、胆系统功能态的启示
综上所述,人的脏腑与所属经络组成的调控系统的“枢机”由胆通过其“游部”主持“决断”,一方面以其自然生理属性进行自主(自动)决断,另一方面以其社会心理属性进行随意(自觉)决断,两种决断的整合作用使人的生理、心理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保持在相对而能动的最佳状态——“中正”状态。这就是胆的系统功能态。人处在上述状态下就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反之,少阳枢机不利,决断无能,导致中正失位,超过一定限度,使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免疫能力下降,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就会通过其“游部”扰乱心神、干扰气机、妨碍血行、阻滞经络、生痰蕴湿、化热酿毒、耗散精血、损伤脏腑,发生涉及人体各个系统和临床各科的复杂病变。现代研究表明,人体对于外来的一切作用包括治疗作用所做出的反应都是自主的,对人体自主反应即防卫反应机制进行调节是一切治疗取效的关键。任何疗法必须施治于外,神应于内,促使病人自身的阴阳调和,方可使病痊愈,如果“神不使”,则“病不可愈”。所以,和解枢机,“调其阴阳之所自”(柯韵伯);助其决断,“阴阳自和必自愈”(张仲景),是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法则。
所有这些足以说明,胆的系统功能态是在宏观上对人体在生命活动中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过程的动态描述,其中蕴藏着人的生命活动的奥秘。它提供了一个用系统观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的思路和方法,对临床实践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果能进一步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相关学科并紧密结合临床实践探究其微观实质和内在规律,揭示其奥秘,将使中医学有一个新的发展。B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