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动仪】说起
从【地动仪】说起
今观夫《素问·五运行大论六十七》有云: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故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
遥想当年“候风地动仪”,其“风”者,“地动”也。真真妙趣横生。今人但知地动仪,殊不知候风仪之真义。
二○○四年六月十七日星期四12时26分
=======================================
这是我在半年前的文章了
【侯风仪】就是【地动仪】
, http://www.100md.com
所谓【侯风地动仪】者,无非就是 望文生义也。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谬误?
因为不够人文!
搞地质科学的,不知道什么叫“风暑湿燥寒火”,不知【风】只真义也!
《素问◎五运行大论》文中还有:
燥胜则地干
暑胜则地热
风胜则地动
湿胜则地泥
寒胜则地裂
可见,【地动】,便是【风】,千古讹传,一朝化解。
, http://www.100md.com
张衡是研究地质科学的,可是他的杰作却如此“人文”。
人文科学,其实,不过如此。
为什么古人能够做到人文科学,而且还是 人文中医,今人就做不到了?
我觉得,问题出在对【科学】的理解不同
谈到【科学】,大家首先想到的词语,大概是【科技】吧?
但是【科学】本身实际上是一门【学问】
我的意思是:哲学——》科学——》技术
这个层次,表现了三者的关系。
自从【科技】这个词语诞生以来,【科学】离开【哲学】越来越远,离【技术】越来越近了
, http://www.100md.com
话说到这里,【人文中医】与【科技中医】的关系,已经明朗,相信不要我再多说了
我曾经说过,现在的西方科技研究的物质,可以研究到分子质子,实际上,他们只是在观察物质本身而已。而这个【仰观俯察,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做法,中国的先人们 在五、六千年前已经做到了
先人把物质抽象成了图形(因为没有文字)——也就是八卦卦像,并且上升到哲学层次——把物质从无到有,一一说来(无极 太极 阴阳 三才 四象…………)
八卦之后有64卦,按照先人的说法,如此以一来,“天地造化穷也”
什么叫造化?不就是物质的生成吗?已经有了哲理的概括,以后一切物质的生成,都可以用她来解释了
一种学问,一种带有强烈的哲学思想的,实用的学问——可就是科学,古中国的科学!
, http://www.100md.com
太极 阴阳 三才 四象 五行 六爻 七政 八卦 九宫 十干
这是十个基本的 【象数模型】——也就是中国科学的基本理论。这是个模型的建立后,足以演化一切的其他模型——也就是事物的基本规律
象数模型的举例,比如说 天文学,中医的五运六气,等等,包罗万象!
人文科学,一种还没有离开哲学指导的真正的完美的科学,唯一的缺点似乎和中医一样,有点“早熟”
实际上也并非早熟,而是我们这些后世子孙【学艺不精】,不是早熟,而是【后天失养】
后天失养嘛,那就要补,怎么补?我看倒是需要【补中益气汤】
曾经有一位高手,指点说:
左柴右麻桔升中
参芪助气归芍功
后天补益先天气
方知天地造化穷
看来,【补中】,尚且需要【升精】,最后得意的,不仅是【后天】而且是【先天】。
呵呵,人文中医,不过如此
甲申冬至前两日申时末, 百拇医药
今观夫《素问·五运行大论六十七》有云: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故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
遥想当年“候风地动仪”,其“风”者,“地动”也。真真妙趣横生。今人但知地动仪,殊不知候风仪之真义。
二○○四年六月十七日星期四12时26分
=======================================
这是我在半年前的文章了
【侯风仪】就是【地动仪】
, http://www.100md.com
所谓【侯风地动仪】者,无非就是 望文生义也。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谬误?
因为不够人文!
搞地质科学的,不知道什么叫“风暑湿燥寒火”,不知【风】只真义也!
《素问◎五运行大论》文中还有:
燥胜则地干
暑胜则地热
风胜则地动
湿胜则地泥
寒胜则地裂
可见,【地动】,便是【风】,千古讹传,一朝化解。
, http://www.100md.com
张衡是研究地质科学的,可是他的杰作却如此“人文”。
人文科学,其实,不过如此。
为什么古人能够做到人文科学,而且还是 人文中医,今人就做不到了?
我觉得,问题出在对【科学】的理解不同
谈到【科学】,大家首先想到的词语,大概是【科技】吧?
但是【科学】本身实际上是一门【学问】
我的意思是:哲学——》科学——》技术
这个层次,表现了三者的关系。
自从【科技】这个词语诞生以来,【科学】离开【哲学】越来越远,离【技术】越来越近了
, http://www.100md.com
话说到这里,【人文中医】与【科技中医】的关系,已经明朗,相信不要我再多说了
我曾经说过,现在的西方科技研究的物质,可以研究到分子质子,实际上,他们只是在观察物质本身而已。而这个【仰观俯察,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做法,中国的先人们 在五、六千年前已经做到了
先人把物质抽象成了图形(因为没有文字)——也就是八卦卦像,并且上升到哲学层次——把物质从无到有,一一说来(无极 太极 阴阳 三才 四象…………)
八卦之后有64卦,按照先人的说法,如此以一来,“天地造化穷也”
什么叫造化?不就是物质的生成吗?已经有了哲理的概括,以后一切物质的生成,都可以用她来解释了
一种学问,一种带有强烈的哲学思想的,实用的学问——可就是科学,古中国的科学!
, http://www.100md.com
太极 阴阳 三才 四象 五行 六爻 七政 八卦 九宫 十干
这是十个基本的 【象数模型】——也就是中国科学的基本理论。这是个模型的建立后,足以演化一切的其他模型——也就是事物的基本规律
象数模型的举例,比如说 天文学,中医的五运六气,等等,包罗万象!
人文科学,一种还没有离开哲学指导的真正的完美的科学,唯一的缺点似乎和中医一样,有点“早熟”
实际上也并非早熟,而是我们这些后世子孙【学艺不精】,不是早熟,而是【后天失养】
后天失养嘛,那就要补,怎么补?我看倒是需要【补中益气汤】
曾经有一位高手,指点说:
左柴右麻桔升中
参芪助气归芍功
后天补益先天气
方知天地造化穷
看来,【补中】,尚且需要【升精】,最后得意的,不仅是【后天】而且是【先天】。
呵呵,人文中医,不过如此
甲申冬至前两日申时末,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