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教育 > 评论
编号:10714049
中医课程想姓“中”也姓不了?
http://www.100md.com 2005年9月1日 德明中医
     每个中医科班生从刚迈进校园时对中医一无所知的状态,到对中医有一定的了解、一定看法,掌握一定的临床技能,这一转变主要是通过在中医药院校里5~8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因此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就决定了学生的基本知识结构,也影响着他们日后的发展方向和医疗水平。

    由于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是关系到中医生力军前途和命运的大事,因此,针对中医课程如何设置的问题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中西医课程设置中的困惑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医师应该既懂中医又懂西医,这是人们能够达成共识的,但中、西医课程的比例却始终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甚至有一些人认为:目前“中医学院毕业生的中西医能力是两个中专生”的水平。

    河南中医学院梁华龙教授指出:中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仿照西医学的教学模式设立的,几经波折而勉强维持下来的中西医课时6:4的比例,出现了面面俱到,不能突出重点、不能保持中医特色的弊端。
, 百拇医药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副院长王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说,现在的中医院都要求双重诊断、双重治疗,在治疗上采用中西医两套方案。鉴于这种情况,中医专业应重在中医的学习,主流课程是中医,突出中医,西医课程可只学解剖、生理等基本课程。但近年来中医院校中医专业的中医课时比例在逐渐减小,而西医课时数增加,一些学生花在西医上的精力太多,使他们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严重失衡,最终出现西医不深、中医不精的局面。

    过多的西医课程在某种意义上对中医信仰也是一种冲击。中医学者匡萃璋曾指出,中医学生在学习中对中医的理论、经典、概念、逻辑都抱一种怀疑的态度,用一种审视的眼光来看待,因为这些东西与从小学到高中建立起来的现代思维模式是如此地格格不入,如此地不兼容。与此同时,并行学习的西医学课程则不断强化先入的现代思维模式。

    现在的中医学生不仅要遇到中西医学本质差异与中西医课程并设的矛盾,而且还不得不让中西医两种思维模式在自己的大脑中相互迁移。西医比之中医,更容易应用现代科学阐明,概念比较明晰,临床诊治也比较规范,常常使一些学生倾向于学习西医,影响其对中医的深入学习。这与中医学院的培养目标是不相符合的。等到这些学生从中医学院毕业参加工作后,因为对中医的认识不深、掌握不易,常常转而应用西医进行诊治,把中医逐渐荒废了,用其所短,弃其所长,这不仅对于中医的继承发展不利,而且对于患者也没有好处。所以,中医学院中西医的课程比例应按照专业设置,突出专业特色,西医课程不应太多。
, 百拇医药
    另有学者指出,由于片面强调“中医现代化”,强调学生毕业后到中医院要面对、适应“求生存、求发展”的现实,对学生重西轻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虽然一些中医教育者意识到应加大中医的内容,减少西医的课程,但现实情况却使学生不得不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学习西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严世芸认为,在国内,中医院建设参照西医院,病名诊断、医疗规范、医事纠纷、医疗事故鉴定都只认可西医的规则,逼得中医必须用很大精力去掌握西医的一套,“想姓‘中’也姓不了”;政策的导向也很明确:职称、论文、临床能力考评,都涉及到西医水平,对中医的要求反而不明确,使中医无形中倒向西医。由此看来,学生们即使在校园里西医课程学得不多,那么工作以后也得恶补一番。

    为了奠定好专业基础,应该加强中医的学习,为了适应工作、适应生存,似乎又应该深入地学习西医,可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那么中西医课程到底应该怎样增减呢?

    经典与现代两类学科如何选择
, 百拇医药
    在中西医课程设置的问题上,达成的观点还比较一致,认为应加强中医的课程比例,只是没有确定具体的比例。但是对于加强中医经典科目与加强现代多学科的选择,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

    有学者认为,中医学在建立自己的学术体系时,吸收了天文、历法、地理、气象、数学、生物、社会、心理、哲学等中国古代传统的人文、自然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并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所以,中医教育应走运用多学科发展的方向,而且这也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同时,中医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与时俱进。不能只重视临床,还要重视基础、科研、对外交流,因为当今社会需要各种类型的中医人才。

    所以他们提倡中医办学规模适当扩大,办学空间适当扩充,特别是学科门类和专业设置方面,要给中医院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干,医、理、工、管、文、法、经济等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
, 百拇医药
    当然,反对这种观点的呼声也很多:

    很多中医人士指出,中医经典著作哺育、培养了一代代名医,但现在中医经典课程有被压缩的趋势,所以人们呼吁经典著作理应成为中医院校所有专业的必修课。过多引进西医及现代社科类课程,最后导致中医课程占不了主体地位,培养出来的学生都邯郸学步。

    湖北中医学院陈国权教授曾指出,一些学校以全面提高素质为借口,在中医课程中无序地增开选修课。在“中医现代化”的口号声中,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呼声中,各种名目的选修课应“运”而生,学生如牛负重,使本来就中西医课时几乎“并重”的“雪”又添了一层厚厚的“霜”。

    还有部分学者认为,中医的现代化及中西医结合使中医教育中中医药类课程日益压缩,这种忽视继承,盲目追新的发展无异于半空架楼。

    而学生们自己对课程设置另有一番看法,他们告诉记者,面对中医分配不尽如人意的情况,我们应更现实一些,想想怎样的知识结构更适合于竞争,现阶段学生们更热衷于学外语、学计算机,辅修第二学位,都是为了“适者生存”吧。
, http://www.100md.com
    其实,选择什么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 ,都是为了中医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服务的。中医教育的目标是应该明确:现今社会更需要名医还是复合型人才,更需要专才还是通才?

    中医界一直强烈地呼唤着名医,期盼着名医,认为中医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多出名医。要想让学生日后成为技艺精湛的一代名医,那么就应该为他们创造一些条件:如让他们有时间多学经典著作,多临床、早临床,多跟名老专家出诊,多受专家指导,多读古代名家医案,多读文史哲书籍,多听讲座以了解中医相关的文化背景等。而事实上他们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学习与中医课程数量相当的西医科目,花大量的时间学习现代高新技术,做大量的动物实验。

    当然,中医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与时俱进。也许多功能的、知识结构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更好地解决中医毕业生过剩、毕业前景不佳的现实,让中医毕业生生存能力更强。

    现代中医高等教育只有50年左右的历史,无任何经验可供借鉴,可谓摸着石头过河。但中医教育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模式、什么样的知识结构,都必须遵循中医教育要姓“中”的原则;必须让学生信仰中医;要真正学会中医的思维方法,具备辨证思维能力;不管是培养临床、科研、教学型人才,都应为提高临床疗效服务。就像著名中医专家邓铁涛老先生说的,无论中医的医疗、教学与科研,千万别以西医的模式去套中医药。一定要在借鉴的同时,处处从自己特色出发,摸索出自己的道路来,否则中医会走向歧途!,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