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学思考——兼与曹东义先生商榷
功能方法与结构方法的结合,虚拟与实际的互相转化
将西医辨病论治引入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即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临床模式,从上世纪30年代京城名医萧龙友、施今墨先生等开创至今,已为中医临床逐渐广泛接受,但仍有不少对该方法的误解、质疑或否定的声音。故有必要从方法学角度对此种模式加以思考并提出改进意见。功能方法与结构方法的结合
有人认为,西医诊断并不比中医诊断更“精确”,又以“中医用西医病名辨证将失去自我”为由,拒斥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方法(见《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7月18日第3版,曹东义“中医用西医病名辨证将失去自我”一文,以下简称“曹文”)。其实辨证与辨病的差异,不在于哪一种更“精确”,而在于它们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层次,用不同的方法对疾病的确认。中医辨证侧重于对机体功能失调的性质和程度的掌握;而西医则侧重于对机体结构异常及与功能异常的关系的认识。任何范畴都有方法论的作用,功能与结构这对范畴也不例外。结构方法就是从结构上认识、复制和创造事物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这是什么东西”;功能方法则是从功能过程来认识、复制和创造事物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它能干什么或不能干些什么”,而对事物的内部结构、质、要素等复杂关系可以暂不去过问。把这种功能过程运用到具体方法上,也就是所谓“黑箱方法”。中医辨证论治就大量地采用了“黑箱方法”。张仲景著《伤寒论》,为辨证论治之经典。《伤寒论》中没有对人体解剖结构及各种“邪气”本质的描述,甚至对相关脏腑表里、血脉骨髓等,也没像王清任那样去加以过问,但却能长期为临床所用。历代不知有多少老中医从未学过人体解剖,就能业医,实为中医学充分运用功能方法的功劳。如《伤寒论》有“宿病禁汗”的“十法”为临床医家所宗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48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