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797179
寒热错杂证治及其规律性
http://www.100md.com 2005年9月2日 九霄云
     病证寒热判若冰炭,而似寒非寒、似热非热、寒热错杂者,每难辨治。考《内经》《伤寒论》诸经典对此不乏简记,近年中医教材也曾描述,唯专题文献尚不多见。为此本临证所见,迹古训微旨,区述于后,以冀引玉。

    1 寒热相兼与表里上下

    表为阳,里为阴,上为阳,下为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辨表里上下寒热相兼,单以症候表现便可推知,可分表里寒热相兼与上下寒热相兼两类。

    1.1 表里寒热相兼:《伤寒论》大青龙汤证、麻杏石甘汤证,为典型表寒里热证。前者表寒偏重,后者里热偏重。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与《金匮》白虎加桂枝汤证、厚朴七物汤证等,同属其类:一为疸病之表寒里热(其方兼治水病),一为疟病之表寒里热(其方兼治温病),一为腹满之表寒里热(其方兼治滞下)。后世《千金》葳蕤汤、三黄石膏汤,亦表寒里热治法范畴。

    表热里寒,有表热轻里寒重,可借用《伤寒论》桂枝人参汤、麻黄附子甘草汤。表表热重里寒轻,可借用柴胡剂。《金匮妇人篇》竹叶汤、沈绍九羊藿连翘方(淫羊藿、连翘、沙参、白术、茯苓、菟丝子、杞子、黄芩、竹叶、甘草)等也为其类。

    1.2 上下寒热相兼:经谓:“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其前半节论浊气在上(寒气生浊),清气在下(热气生清),阴阳反作,上寒下热证;可用东垣升清降浊众方。后半节论阴阳造偏,上热下寒证,有仲景黄连汤诸法。《巢源》又谓:“阳并于上则上热,阴并于下则下冷。上焦有热,或喉口生疮,胸膈烦满;下焦有冷,则腹胀肠鸣,绞痛泄利。”其症所见似涉三焦,但仍为阴阳造偏,上热下寒,宜主乌梅丸。

    曾治一妇人,午后面红,胸脘烦闷,咯血,咽痛,头疼,腰酸,足冷,认为阴虚及阳,虚火上浮,下寒上热,予景岳镇阴煎加丹皮、黄柏二剂,霍然而愈。

    若脏腑气血寒热相兼,或上中下三焦寒热相兼,也属不同病位之寒热相兼,不兹赘述。

    辨寒热表里上下病位分部,为治疗寒热错杂第一步。又因寒热为阴阳虚实所化,虚实随邪正盛衰而变,故辨治寒热错杂第二步须求寒热与虚实关系。,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