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244417
透视校园里的陪读现象
http://www.100md.com 2005年9月5日 《家庭医生报》 2005年第36期(总第1021期 2005.09.05)
     时下,一些父母陪子女读书的现象日益增多。听起来有些令人不解,难道有着一定知识和人生阅历的大学生们,还需要父母来陪读吗?事实上,在不断兴起的大学城周围,这样的“陪读”群体正在兴起壮大。

    我们认为,“陪读”这种过分的保护方式,实际上体现出父母对子女学校教育过程的过度参与。但学校教育毕竟是家长不可取代的,“陪读”不仅会削弱学校教育的功能,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他们与集体交往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推迟其社会心理的成熟与完善,影响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另一方面,父母的过分溺爱,比如代替孩子做他们理应自己做的事,如洗衣服之类,更是无形中弱化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以及面对人生挫折的应变能力,这不但影响孩子的成长和成才,而且使他们在精神上长久地依赖父母,变成了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究其“陪读”的深层社会和心理原因,我们认为,一是由于父母观念没有改变,总认为小孩长不大;二是由于家长对现实社会的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才使一些父母对上大学的孩子产生了不放心的心理,从而放弃工作去陪读。其实,孩子迟早要走上社会,早点让他们独立地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家长们应提前做好放飞准备,从小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特别是在中学阶段就应帮助孩子尽快适应社会。因此,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不应只重视学习成绩,更应注重孩子实践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即使陪读能让大学生们得到暂时的安逸,但他们失去的将是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以及对生活本身的切身感受。而对于那些望子成龙的陪读父母们来说,收获的未必就是成功。

    对于陪读的父母们来说,适时地选择退出,可能更有利于孩子的茁壮成长和身心健康。, 百拇医药(王学义 苏朝霞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