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传统正是基于对微观的认识——再与王强先生讨论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中国中医药报》9月1日第四版刊登了王强先生的文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学思考——兼与曹东义先生商榷》,读后很受启发,获益匪浅。但在思路方法上笔者与王先生有所不同,或许可以互相补充,尽管自己看法还不成熟,仍希望进一步陈述所思所想,以就教于同仁。
结构功能方法应当与时俱进
在王清任之后,医学汇通派诸家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西医长于解剖,中医长于功能。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认识,初步地划分出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但是,随着现代生物学、医学的发展,人们对于结构的了解不断向微观发展,人们的认识也随之不断深入。在器官解剖水平,西医划分出几大系统,远比中医五脏六腑、三焦的认识精确,因此西医看不起中医,王清任要改错,某著名中医教授也说“五脏六腑之分,全无意义,予以废除,亦无碍于中医之发展”。王强先生以及许多中医目前仍然强调西医长于认识结构,中医长于功能认识,也应当是基于器官解剖的比较得出的结论。然而,一定的结构产生一定的功能,难道功能能够脱离结构而存在吗?不能正确、精确地描述解剖结构的中医,即使是长于观察人体的功能,这种功能还能不基于结构吗?中医陷入了自己命题的尴尬境地。
, 百拇医药
其实,结构可以更深入地解剖下去,先秦时期古人就说过把一段木棒从中间折断,然后再从中间折断,可以反复地分割到毫厘之下。器官之下就是组织,组织之下见细胞。细胞是组成器官和组织的基本单位,在组织与细胞的层次上,西医就遇到了新旧知识体系的矛盾。原先肺是只管呼吸的,属于呼吸系统,但是,呼吸系统里有各级支气管组织,有肺泡,它们的上皮细胞有多种,功能也各不相同,用司呼吸一项功能已经不能完全“精确”概括了。肺组织里还有循环系统的两套血管,既有体循环的支气管动静脉,也有人体独一无二的小循环的肺动静脉系统,难道循环系统的心和大小血管体系里能够不算肺血管吗?还有肺间质的丰富物质,与呼吸功能的直接关系有了更大的距离。人体血液循环里的白细胞,有一半存在于肺的边缘池之中,肺的免疫“卫外”作用无可替代,难道肺不是一个免疫器官吗?肺还有很强大的内外分泌功能,现在已经形成了“心肺内分泌学”的新学科。在细胞的层次上,肺细胞与肝细胞、肾细胞、心细胞等有着明显的不同,还可以用结构与功能的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细化下去,进入细胞内,各器官的细胞质也许不同,但已无太大区别;再进入细胞核,各个细胞的区别都消失了,都带着相同的基因;把基因再分解下去,都是由四个碱基组成的脱氧核糖核酸组成。用不同结构决定不同功能的方法,在细胞之内行不通了,肺细胞与肝细胞带着相同的基因。
, 百拇医药
因此说,结构是由层次构成的,器官、组织、细胞、细胞膜、细胞核、核酸等不同层次的结构,有不同的功能。宏观与微观也是相对的,相对于细胞而言,器官、组织结构都是宏观的,是“不精确”的“宏观”,是相对的“黑箱”。
层层“黑箱”之下中医如何辨证
“黑箱方法”不仅适用于整个完整的身体,而且可以在体内的各个不同层次上使用。“肝癌”就是一个黑箱,“冠心病”也是一个黑箱!因为它还可以再细化,它还不是完全的“白箱”。现代环境下的中医,已经不是王清任时代的中医了,他们都已经知道了细胞之下的血脂、血黏度,每天在这种分子水平的“白箱”面前开中药。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用哪一级的“黑箱”作模型,用哪一级的“白箱”指导我们使用中药。
如果把“冠心病”这个“黑箱”作模型,那么,什么中药是治疗冠心病的?如果说“活血、降脂”就是现代中医的说法,那么,“活血”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性,还是对抗内皮素?在内皮细胞上是如何对抗的?用什么对抗?用多少对抗?因此说,“活血化瘀”也是笼统的“黑箱”。“降脂”不是降全身的血脂吗?难道只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局部的血脂?如何降脂?细胞中靶点在哪一点上?分子机制是什么?降全身的血脂的时候,用冠心病这个“黑箱”与胸痹这个“黑箱”进行解释有什么质的区别吗?“活血降脂”的现代解释,已经抛却了“冠心病”病灶形态的“黑箱”,深入到“粥样斑块”黑箱之下的更为微观的“白箱”了。
, 百拇医药
在临床上如何看待中医的传统诊断与治疗,是颇为尴尬的事情,需要中医界进一步争取独立的地位,才能摆脱这种尴尬境地。社会环境对于中医的不公正待遇,恰如王先生所说:“果真是肝癌的话,你治胁痛就可能延误了病情”。因为法则法规是以西医的标准制定的,完全不考虑中医药的特殊性。就以肝癌来说,已经“胁痛”的肝癌多数属于晚期,即使诊断清楚了,用手术切除大多已经不可能,用放疗化疗加支持疗法,也就是半年以内的生存期,著名演员傅彪两次换肝也只生存了一年。不妨让我们换一种思考,如果病人在不知病情的情况下,按“胁痛”进行中医治疗,药疗食疗加气功,内服外用一齐上,病人的生存期、生命质量、治疗费用等情况也许会大不一样:病人有可能会活得更久,痛苦更少,治疗费用可能成倍缩小。一般患者也不致于看不起病,或者因病致贫,或者因筹不起钱而痛不欲生。然而,现在的环境下病人就是资源,谁给中医施展技术的机会?西医、法律不给,中医从业人员无奈,标准是人家定的,动不动就是误诊,就要吃官司,赔官司,中医如何发展?我们不需要争取治疗权吗?不治疗如何谈优势,如何谈发展?我们切不可自己先说“治胁痛就可能延误了病情”,没有西医的诊断我们什么也不能做吗?
, 百拇医药
在现实生活里,在现代医学的诊疗活动中,虽然人们已经基本了解了“白箱”的结构,而经常运用的却是“黑箱”方法。比如电脑,人们都知道锌片是由“0”与“1”的基本二进制单位构成的,但是高级的电脑专家都不用原代码编程序,而是借助于由各种操作系统构成的黑箱,进行“黑箱操作”。尽管人们知道西瓜的内部结构,甚至知道其中的化学成分比例,但人们评价西瓜的好坏,都不用达到分析化学的白箱水平去挑西瓜。酒精含量相同的白酒,其质量的优劣也主要靠评酒师的品尝。营养师可以“精确”计算一个人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但是谁按“微克的精确度”的白箱方法去进食“单质食物”呢?手术切除也不能精确到细胞,化疗药物也远远没有达到单分子的精确度。《中国医学论坛报》近期披露,西医专家、卫生部循证医学中心主任认为,现代医学现行的常规治疗措施,只有30%是有循证医学依据的,70%的治疗措施需要重新评价、改进。
证候反映的是复杂分子机制
从废止中医的余云岫,到现在不太相信中医理论的某些人,都不否定中医的临床疗效是客观的,关键是用什么理论解释这种疗效。中药的疗效和古人对食物的认识有某些相似,五谷六畜、瓜果蔬菜,哪一个清火泻实,哪一个疗虚抗寒,什么作料搭配出什么口味,是什么菜系,条条是道,百试不爽。中医药的有效与安全,也经过数千年的反复检验,并不是玄虚无据,毫无规律可言。中医总结的病名毫无可取吗?辨证论治的“证”从何而来?显然,中医的病不是理想的形态病灶,中医的证也不是理想的功能表现。形态病灶与临床症状之间有联系,也有相当程度的分离。是形态病灶决定的症状吗?为什么有无症状型心肌梗死?慢性肝硬化、慢性肾衰患者为什么相当数量的病人没有相关病史?为什么75%的人群出现身体和心理的严重不适,到医院检查却无阳性发现而被称为亚健康?其实,病灶就像植入人体的起搏器,或者像一个陈旧的疤痕。如果没有同时伴随的复杂“分子水平”的微观改变,病灶说明不了多少问题。
, 百拇医药
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处在代谢过程之中,对细胞内部保持平衡,完成各种基本物质的生产,对细胞外交换物质,维持细胞基本形态,完成所属分工的功能。各个细胞既受内环境自身的控制,也受外环境的调节制约。当生存状态不佳,缺乏生存下去的基本条件时,细胞经过“判断”,得出“结论”就会启动自我摧毁机制,把各种内容物分别打包,形成数个凋亡小体,再进一步由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清除。这个过程不产生白细胞趋化物质,不会引起炎症反应。而严重的伤害因素,引起细胞的变性坏死,细胞膜破裂。细胞内容物质溢出,就会进一步引发白细胞趋化,进一步释放致炎物质:白介素、溶菌酶、肿瘤坏死因子、氧自由基、血管活性物质、代谢产物等等,多种化学分子物质大量释放,在清除外来微生物感染的同时,“炎症因子”的“呼吸爆发”有可能加重组织损害,SARS的病理过程,外伤导致的急性肺损伤、肾损害、肾功能不全,都是这样发生的。值得注意的是,给动物注射脂多糖、内毒素等等,都可以形成急性肺损伤,而不是只有微生物直接的侵害才能伤肺。真就是“五脏六腑皆能令肺伤,非独肺也”。细胞的各种功能,基因的转录、蛋白质的合成,都是许多因素调控的结果,不是单一因素的作用。因此,才有了基因组学、蛋白组学。
, 百拇医药
“一证”之出,必有其内在的分子机制。也许像我们可以感知蚊虫叮咬、皮肤扎刺一样,很快就能产生“证”。“神经反射”一词简化了许多复杂环节,事实上,刺激出现要经过感觉末梢,形成化学信号,化学信号几经传导达到中枢,中枢整合形成感觉,感觉传出再行验证,然后才能形成主诉。这个症状从病人到医生,如果写成程序,参与的组织、细胞相当复杂,各细胞的位置靶点、作用机制十分具体,信号的汇总、判断需要一系列的过程,形成概念、送出判定结果,也不知要经过多少复杂环节。然而,人体竟然在几秒之间就完成了,完成得是那么准确无误!或许,这个结论来得太容易了,我们才开始怀疑它的客观性。在这个“黑箱运作”的背后有什么实质呢?有多少不同种类的分子机制参与了这个“反射弧”?这的确是一个课题,也是很复杂的课题,值得科学家研究、说明。临床上在黑箱理论的指导下完成了医疗的任务,“比较简单”的辨证论治,简便廉验的中医特色,不值得我们自豪吗?我们一定要弄清“反射弧的分子机制”,经过各种检查再去处置病人,这才是现代科学的中医吗?何况这个证产生之后,可以长期存在,也可以随时变化,其复杂性又在随时随地增加。
, 百拇医药
辨清了“反射弧”的复杂机理,中药的复杂机理仍然是一个未知数。我们用哪一种中药去切断这个反射弧?每一种中药都含着几十种以上的化学成分,哪一种成分最有效?如何提取、分离、纯化?如何保证质量、控制偏倚?复方的复杂性更是无法说清。中成药组分固定,有安全性、有效性的数据,尚可“黑箱”着使用。而汤剂的有效性、安全性、化学成分、分子机制、吸收代谢都是未知数,怎么办呢?我们还能使用完全属于黑箱的“临时组合的汤剂”治病吗?
如果冠状动脉的内皮细胞只有凋亡替换,而不受损坏死,就不可能发生粥样硬化。现在我们还生产不出不再狭窄的导管,高科技的产品仍然不能代替生物自身进化后的内皮细胞。有形病灶说明不了辨证论治,我们为什么不跨越病灶的局限性,不去透过细胞的形态结构,用复杂的分子机制说明“证”的客观性、可靠性呢?尽管这分子机制是那么复杂、多变,但是经过高度进化的人类的中枢系统进行整合,就能表现出来“证候”。“候之所始,道之所生”。我们只要抓住这个经过整合的证候,进行辨证论治,也就间接地与微观复杂分子机制互动起来。依靠原本是来源于微观整合的传统病证,难道比依靠有形的病灶更不可靠吗?坚持传统不一定就是倒退,不是“要让中医回到童年”。因为传统之所以成为传统,成为现代科学仍然无法完全揭密的独特理论体系,就一定有它客观的依据,只是这个依据未必是有形的病灶。, 百拇医药
《中国中医药报》9月1日第四版刊登了王强先生的文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学思考——兼与曹东义先生商榷》,读后很受启发,获益匪浅。但在思路方法上笔者与王先生有所不同,或许可以互相补充,尽管自己看法还不成熟,仍希望进一步陈述所思所想,以就教于同仁。
结构功能方法应当与时俱进
在王清任之后,医学汇通派诸家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西医长于解剖,中医长于功能。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认识,初步地划分出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但是,随着现代生物学、医学的发展,人们对于结构的了解不断向微观发展,人们的认识也随之不断深入。在器官解剖水平,西医划分出几大系统,远比中医五脏六腑、三焦的认识精确,因此西医看不起中医,王清任要改错,某著名中医教授也说“五脏六腑之分,全无意义,予以废除,亦无碍于中医之发展”。王强先生以及许多中医目前仍然强调西医长于认识结构,中医长于功能认识,也应当是基于器官解剖的比较得出的结论。然而,一定的结构产生一定的功能,难道功能能够脱离结构而存在吗?不能正确、精确地描述解剖结构的中医,即使是长于观察人体的功能,这种功能还能不基于结构吗?中医陷入了自己命题的尴尬境地。
, 百拇医药
其实,结构可以更深入地解剖下去,先秦时期古人就说过把一段木棒从中间折断,然后再从中间折断,可以反复地分割到毫厘之下。器官之下就是组织,组织之下见细胞。细胞是组成器官和组织的基本单位,在组织与细胞的层次上,西医就遇到了新旧知识体系的矛盾。原先肺是只管呼吸的,属于呼吸系统,但是,呼吸系统里有各级支气管组织,有肺泡,它们的上皮细胞有多种,功能也各不相同,用司呼吸一项功能已经不能完全“精确”概括了。肺组织里还有循环系统的两套血管,既有体循环的支气管动静脉,也有人体独一无二的小循环的肺动静脉系统,难道循环系统的心和大小血管体系里能够不算肺血管吗?还有肺间质的丰富物质,与呼吸功能的直接关系有了更大的距离。人体血液循环里的白细胞,有一半存在于肺的边缘池之中,肺的免疫“卫外”作用无可替代,难道肺不是一个免疫器官吗?肺还有很强大的内外分泌功能,现在已经形成了“心肺内分泌学”的新学科。在细胞的层次上,肺细胞与肝细胞、肾细胞、心细胞等有着明显的不同,还可以用结构与功能的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细化下去,进入细胞内,各器官的细胞质也许不同,但已无太大区别;再进入细胞核,各个细胞的区别都消失了,都带着相同的基因;把基因再分解下去,都是由四个碱基组成的脱氧核糖核酸组成。用不同结构决定不同功能的方法,在细胞之内行不通了,肺细胞与肝细胞带着相同的基因。
, 百拇医药
因此说,结构是由层次构成的,器官、组织、细胞、细胞膜、细胞核、核酸等不同层次的结构,有不同的功能。宏观与微观也是相对的,相对于细胞而言,器官、组织结构都是宏观的,是“不精确”的“宏观”,是相对的“黑箱”。
层层“黑箱”之下中医如何辨证
“黑箱方法”不仅适用于整个完整的身体,而且可以在体内的各个不同层次上使用。“肝癌”就是一个黑箱,“冠心病”也是一个黑箱!因为它还可以再细化,它还不是完全的“白箱”。现代环境下的中医,已经不是王清任时代的中医了,他们都已经知道了细胞之下的血脂、血黏度,每天在这种分子水平的“白箱”面前开中药。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用哪一级的“黑箱”作模型,用哪一级的“白箱”指导我们使用中药。
如果把“冠心病”这个“黑箱”作模型,那么,什么中药是治疗冠心病的?如果说“活血、降脂”就是现代中医的说法,那么,“活血”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性,还是对抗内皮素?在内皮细胞上是如何对抗的?用什么对抗?用多少对抗?因此说,“活血化瘀”也是笼统的“黑箱”。“降脂”不是降全身的血脂吗?难道只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局部的血脂?如何降脂?细胞中靶点在哪一点上?分子机制是什么?降全身的血脂的时候,用冠心病这个“黑箱”与胸痹这个“黑箱”进行解释有什么质的区别吗?“活血降脂”的现代解释,已经抛却了“冠心病”病灶形态的“黑箱”,深入到“粥样斑块”黑箱之下的更为微观的“白箱”了。
, 百拇医药
在临床上如何看待中医的传统诊断与治疗,是颇为尴尬的事情,需要中医界进一步争取独立的地位,才能摆脱这种尴尬境地。社会环境对于中医的不公正待遇,恰如王先生所说:“果真是肝癌的话,你治胁痛就可能延误了病情”。因为法则法规是以西医的标准制定的,完全不考虑中医药的特殊性。就以肝癌来说,已经“胁痛”的肝癌多数属于晚期,即使诊断清楚了,用手术切除大多已经不可能,用放疗化疗加支持疗法,也就是半年以内的生存期,著名演员傅彪两次换肝也只生存了一年。不妨让我们换一种思考,如果病人在不知病情的情况下,按“胁痛”进行中医治疗,药疗食疗加气功,内服外用一齐上,病人的生存期、生命质量、治疗费用等情况也许会大不一样:病人有可能会活得更久,痛苦更少,治疗费用可能成倍缩小。一般患者也不致于看不起病,或者因病致贫,或者因筹不起钱而痛不欲生。然而,现在的环境下病人就是资源,谁给中医施展技术的机会?西医、法律不给,中医从业人员无奈,标准是人家定的,动不动就是误诊,就要吃官司,赔官司,中医如何发展?我们不需要争取治疗权吗?不治疗如何谈优势,如何谈发展?我们切不可自己先说“治胁痛就可能延误了病情”,没有西医的诊断我们什么也不能做吗?
, 百拇医药
在现实生活里,在现代医学的诊疗活动中,虽然人们已经基本了解了“白箱”的结构,而经常运用的却是“黑箱”方法。比如电脑,人们都知道锌片是由“0”与“1”的基本二进制单位构成的,但是高级的电脑专家都不用原代码编程序,而是借助于由各种操作系统构成的黑箱,进行“黑箱操作”。尽管人们知道西瓜的内部结构,甚至知道其中的化学成分比例,但人们评价西瓜的好坏,都不用达到分析化学的白箱水平去挑西瓜。酒精含量相同的白酒,其质量的优劣也主要靠评酒师的品尝。营养师可以“精确”计算一个人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但是谁按“微克的精确度”的白箱方法去进食“单质食物”呢?手术切除也不能精确到细胞,化疗药物也远远没有达到单分子的精确度。《中国医学论坛报》近期披露,西医专家、卫生部循证医学中心主任认为,现代医学现行的常规治疗措施,只有30%是有循证医学依据的,70%的治疗措施需要重新评价、改进。
证候反映的是复杂分子机制
从废止中医的余云岫,到现在不太相信中医理论的某些人,都不否定中医的临床疗效是客观的,关键是用什么理论解释这种疗效。中药的疗效和古人对食物的认识有某些相似,五谷六畜、瓜果蔬菜,哪一个清火泻实,哪一个疗虚抗寒,什么作料搭配出什么口味,是什么菜系,条条是道,百试不爽。中医药的有效与安全,也经过数千年的反复检验,并不是玄虚无据,毫无规律可言。中医总结的病名毫无可取吗?辨证论治的“证”从何而来?显然,中医的病不是理想的形态病灶,中医的证也不是理想的功能表现。形态病灶与临床症状之间有联系,也有相当程度的分离。是形态病灶决定的症状吗?为什么有无症状型心肌梗死?慢性肝硬化、慢性肾衰患者为什么相当数量的病人没有相关病史?为什么75%的人群出现身体和心理的严重不适,到医院检查却无阳性发现而被称为亚健康?其实,病灶就像植入人体的起搏器,或者像一个陈旧的疤痕。如果没有同时伴随的复杂“分子水平”的微观改变,病灶说明不了多少问题。
, 百拇医药
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处在代谢过程之中,对细胞内部保持平衡,完成各种基本物质的生产,对细胞外交换物质,维持细胞基本形态,完成所属分工的功能。各个细胞既受内环境自身的控制,也受外环境的调节制约。当生存状态不佳,缺乏生存下去的基本条件时,细胞经过“判断”,得出“结论”就会启动自我摧毁机制,把各种内容物分别打包,形成数个凋亡小体,再进一步由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清除。这个过程不产生白细胞趋化物质,不会引起炎症反应。而严重的伤害因素,引起细胞的变性坏死,细胞膜破裂。细胞内容物质溢出,就会进一步引发白细胞趋化,进一步释放致炎物质:白介素、溶菌酶、肿瘤坏死因子、氧自由基、血管活性物质、代谢产物等等,多种化学分子物质大量释放,在清除外来微生物感染的同时,“炎症因子”的“呼吸爆发”有可能加重组织损害,SARS的病理过程,外伤导致的急性肺损伤、肾损害、肾功能不全,都是这样发生的。值得注意的是,给动物注射脂多糖、内毒素等等,都可以形成急性肺损伤,而不是只有微生物直接的侵害才能伤肺。真就是“五脏六腑皆能令肺伤,非独肺也”。细胞的各种功能,基因的转录、蛋白质的合成,都是许多因素调控的结果,不是单一因素的作用。因此,才有了基因组学、蛋白组学。
, 百拇医药
“一证”之出,必有其内在的分子机制。也许像我们可以感知蚊虫叮咬、皮肤扎刺一样,很快就能产生“证”。“神经反射”一词简化了许多复杂环节,事实上,刺激出现要经过感觉末梢,形成化学信号,化学信号几经传导达到中枢,中枢整合形成感觉,感觉传出再行验证,然后才能形成主诉。这个症状从病人到医生,如果写成程序,参与的组织、细胞相当复杂,各细胞的位置靶点、作用机制十分具体,信号的汇总、判断需要一系列的过程,形成概念、送出判定结果,也不知要经过多少复杂环节。然而,人体竟然在几秒之间就完成了,完成得是那么准确无误!或许,这个结论来得太容易了,我们才开始怀疑它的客观性。在这个“黑箱运作”的背后有什么实质呢?有多少不同种类的分子机制参与了这个“反射弧”?这的确是一个课题,也是很复杂的课题,值得科学家研究、说明。临床上在黑箱理论的指导下完成了医疗的任务,“比较简单”的辨证论治,简便廉验的中医特色,不值得我们自豪吗?我们一定要弄清“反射弧的分子机制”,经过各种检查再去处置病人,这才是现代科学的中医吗?何况这个证产生之后,可以长期存在,也可以随时变化,其复杂性又在随时随地增加。
, 百拇医药
辨清了“反射弧”的复杂机理,中药的复杂机理仍然是一个未知数。我们用哪一种中药去切断这个反射弧?每一种中药都含着几十种以上的化学成分,哪一种成分最有效?如何提取、分离、纯化?如何保证质量、控制偏倚?复方的复杂性更是无法说清。中成药组分固定,有安全性、有效性的数据,尚可“黑箱”着使用。而汤剂的有效性、安全性、化学成分、分子机制、吸收代谢都是未知数,怎么办呢?我们还能使用完全属于黑箱的“临时组合的汤剂”治病吗?
如果冠状动脉的内皮细胞只有凋亡替换,而不受损坏死,就不可能发生粥样硬化。现在我们还生产不出不再狭窄的导管,高科技的产品仍然不能代替生物自身进化后的内皮细胞。有形病灶说明不了辨证论治,我们为什么不跨越病灶的局限性,不去透过细胞的形态结构,用复杂的分子机制说明“证”的客观性、可靠性呢?尽管这分子机制是那么复杂、多变,但是经过高度进化的人类的中枢系统进行整合,就能表现出来“证候”。“候之所始,道之所生”。我们只要抓住这个经过整合的证候,进行辨证论治,也就间接地与微观复杂分子机制互动起来。依靠原本是来源于微观整合的传统病证,难道比依靠有形的病灶更不可靠吗?坚持传统不一定就是倒退,不是“要让中医回到童年”。因为传统之所以成为传统,成为现代科学仍然无法完全揭密的独特理论体系,就一定有它客观的依据,只是这个依据未必是有形的病灶。,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