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地大物博”退出历史舞台
近日,在上海市政协召开的一次关于“节约型社会”的讨论会上,政协委员沈思提出,我国现在资源非常紧缺,总量并不丰富,人均资源拥有量更少得可怜,因此,现在必须从娃娃抓起,灌输一种资源匮乏的紧迫感,让他们从小就养成珍惜资源,节约利用的理念。他认为:“中小学教材一说到中国就是‘地大物博’,我看早就该改成‘地大物不博’。”(引自8月25日新华网)
“地大物博”几乎是每个孩子在学校接受国情教育的首选形容词,一代代中国人就这样对自己的国家有了初步的认识。不可否认,“地大物博”里,包含着一个民族的自豪和信心。但笔者以为,上海这位政协委员的建议极具现实意义,“地大物博”应该跟孩子告别了。
首先,告别“地大物博”是尊重客观事实的表现。据资料显示,在世界144个被排名统计的国家中,我国资源总量确实算得上“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却非常落后——人均煤资源排在50位以后;淡水资源量排不进前55位;土地、耕地、森林等资源远远排在100位以后;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和9.7%。面对这样的数字,我们是闭上眼睛只片面强调“总量”,还是睁大眼睛,得出一个更公允、更客观的结论?到底哪种做法会保持我们国家的持续健康发展?答案不言自明。
其次,告别“地大物博”也是对公民,特别是对孩子进行“危机教育”,形成珍惜资源、节约利用资源理念的良好契机。日本是世界上资源较匮乏的国家,但日本人的国民资源危机感却很强,所以日本是世界上节能、环保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这有赖于日本的节能教育和资源匮乏教育做得到位。而我们在资源的利用率上却远远不如人家,我们生活中的浪费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有媒体报道“50年浪费6个百亿吨煤田资源”。面对这样的现实,还有谁会沉浸在“地大物博”的自我陶醉中呢?所以,必须将“地大物博”式的教育换成“危机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和习惯,这不但是影响深远之举,更是迫在眉睫之举。
最近一段时间,世界范围内的能源紧张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可见,无论是从培养公民的求真意识、能源节约意识,还是从珍惜有限资源、求得更大发展的角度来看,“地大物博”都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文/李家伟, http://www.100md.com
“地大物博”几乎是每个孩子在学校接受国情教育的首选形容词,一代代中国人就这样对自己的国家有了初步的认识。不可否认,“地大物博”里,包含着一个民族的自豪和信心。但笔者以为,上海这位政协委员的建议极具现实意义,“地大物博”应该跟孩子告别了。
首先,告别“地大物博”是尊重客观事实的表现。据资料显示,在世界144个被排名统计的国家中,我国资源总量确实算得上“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却非常落后——人均煤资源排在50位以后;淡水资源量排不进前55位;土地、耕地、森林等资源远远排在100位以后;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和9.7%。面对这样的数字,我们是闭上眼睛只片面强调“总量”,还是睁大眼睛,得出一个更公允、更客观的结论?到底哪种做法会保持我们国家的持续健康发展?答案不言自明。
其次,告别“地大物博”也是对公民,特别是对孩子进行“危机教育”,形成珍惜资源、节约利用资源理念的良好契机。日本是世界上资源较匮乏的国家,但日本人的国民资源危机感却很强,所以日本是世界上节能、环保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这有赖于日本的节能教育和资源匮乏教育做得到位。而我们在资源的利用率上却远远不如人家,我们生活中的浪费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有媒体报道“50年浪费6个百亿吨煤田资源”。面对这样的现实,还有谁会沉浸在“地大物博”的自我陶醉中呢?所以,必须将“地大物博”式的教育换成“危机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和习惯,这不但是影响深远之举,更是迫在眉睫之举。
最近一段时间,世界范围内的能源紧张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可见,无论是从培养公民的求真意识、能源节约意识,还是从珍惜有限资源、求得更大发展的角度来看,“地大物博”都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文/李家伟,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