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采集加工的质量问题与对策
中药材的真伪优劣、净选和炮制加工合格与否,直接关系着临床疗效和患者的安危。历代医药学家对此都非常重视。正如《用药法象》说:“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时,则性味不全“。《神农本草经》又说:“阴干、曝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这都说明中药材的采集、干燥及加工炮制等各有法度。实践证明,适时采集、合理干燥和科学加工是保证药材质量的重要途径。纠正当前中药材不合理采集和加工,加强其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已成为改善和提高中药材质量的重要课题。
1中药材采集加工质量问题的现状
1.1采集失时,有“药效难保”之忧
《新修本草》说:“乖于采摘,乃物是而实非”。如连翘有青老之别,白露前采初熟果,色青绿称青连翘;寒露前采熟透者即老连翘。目前采集者已无青老之分,且常有果壳内带腐质而色黑暗者,则为采集不及时而久经风雨、隔年未落之果,已不堪入药。茵陈又名绵茵陈,应纤嫩如绵,但现售者多已梗硬如柴,药性已失。谚语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当柴烧”之训。又如厚朴、杜仲、黄柏等皮类药材,一般15~ 20年树木方可采剥,而今竟把3~5年幼树采剥殆尽,既药性难全又破坏了药材资源。女贞子、砂仁、地肤子等应采集成熟果实,但其幼果时有所见。总之,不少药材不按季节采集,以至于瘦小干瘪,质地药效难于保证。
, 百拇医药
1.2采集混乱,有“名存实亡”之虞
采集时不精心,混有较多杂草。如白花蛇舌草中混有水线草;青蒿中混有黄蒿、白蒿;仙鹤草中混有黄龙尾草;紫苏子中混有白苏子、石荠宁;地肤子中混有藜子(胞果)。尤为甚者,真伪难辨、鱼龙混杂。如以翻白草当白头翁,泡桐花当凌霄花,红茴香野八角当八角茴香,大小蓟不分,黄精、玉竹混淆等,不胜枚举。严重影响了中药材的正确使用和安全有效性。
1.3净选不落实,纯度不保
药材采集之后,首当净选,以除去泥沙、混杂物及非药用部分。目前市售药材纯净度极差:草类种子类药材混有泥土沙石(未经淘洗),果皮类药材时有糖果纸、碎布条混杂,甚至霉变生虫。如茵陈、蒲公英、菟丝子所含泥沙重量几乎占20%以上。又如白芍不去老根,板蓝根不去根头部,知母、香附不去老皮须根,山茱萸不拣去核,金毛狗脊、骨碎补不去毛等,已屡见不鲜。药材纯净度不能保证,加之医院药房人力、设备和场地所限,也不进行深加工,使用中剂量准确度、功效等更无法保证。
, http://www.100md.com
1.4干燥失当,药性难全
选择适当方法,及时干燥是保持药材正常色泽、药效和利于贮藏的重要手段。有的红花色泽暗萎,多因曝晒不及时或阴干所致(若采后及时曝晒、一次干透则色泽鲜明);金银花色萎不艳、其花半开,则因烈日晒干所致(采后阴干则无此弊);薄荷亦应阴干,但传统方法均行晒干,以致色泽焦老萎黄,且其挥发成分损失。若遇阴雨时,多采用土法烘干,温度难于控制,药材又失于选择,其有效成分的保持更不堪设想。
1.5润切失度,药效难求
润切饮片操作中,粗制滥造现象也较严重。浸润时有的大小不分档,甚至整包入水泡之。小个的已润软如泥,有效成分流失;大个药材尚未润透、切制受限。不需分档的药材亦因浸润伤水而药效降低,如黄芩饮片色泽变绿即为伤水所致切制的饮片大小不符合药典规定。如苦参、何首乌、葛根、穿破石等片厚达l cm以上,形如大劈柴块,配方时分剂困难,煎煮中难出药效。有的只好单包嘱病家破碎后等分之。
, http://www.100md.com
1.6毒性成分超限,安全堪忧
目前,毒性中药材炮制不规范,不做毒性成分含量测定,因超限而中毒或死亡者,也屡有报道。近年来,我院救治多起外地转来的服制川乌、制草乌中毒之病例。表明市售毒性中药材炮制质量不合格情况严重,应引起医药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2几点对策
2.1必须了解本地药材资源的蕴藏量
要想掌握第一手资料,收购人员必须做到腿勤心细,脚踏实地,深入基层,拜老药农为师。对当地自然条件、地理环境、野生药材分布等情况,要全面了解、综合考察。这对收购和扩大再生产无疑起到指导性作用。抓紧收集整理老药农、老药工的采收制藏经验,结合现代科研成果汇编成册,以便培训、推广、普及之。中药事业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更多的有知识有技术的新药农、新药工。
, http://www.100md.com
2.2熟悉当地药材的习惯用名
每年收购计划落实后,收购部门必须组织宣传。若收购人员不懂药材当地用名,只按书本中的商品名向群众宣传,将事倍功半。如鸡内金在安徽又被称为鸡肫皮。设立县级“中药材技术指导站“,可由县药检所或当地中药分科学会兼理,或成立老药农、老药工“技术协会”,负责中药材采收制藏等技术指导、培训和质量监督。
2.3掌握采摘后的产地加工方法
正确指导群众对药材进行合理加工处理,可以保证药材质量,提高药材规格档次,避免因加工不当引起的浪费,这对充分利用药源、提高群众的劳动效益有很大价值。如桔梗、天冬不刮去粗皮而降档收购,厚朴没经过“发汗”等,既是对药材的浪费,又是对群众采药积极性的打击。可建立“毒性药材炮制加工厂“,按《中国药典》方法进行加工和检测毒性药材。市场流通的毒性中药材应有质检部门加封的标志(以大包装套小包装,小包装流通中不得开封),以杜绝中毒事故。对普通中药材的净选、饮片切制等亦应加强监督、管理和质检,充分发挥各地药检、药政部门的职能作用,把好药材初加工这一关。
, http://www.100md.com
2.4必须具有药材鉴别能力
鉴别是把好药材真假和品质优劣的重要环节,是一项细致、技术性强的工作。收购人员对原植物和加工后的半成品或成品应具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当前,有些不法商贩运用各种手段制造假药或以次充好,如将百合科老鸦瓣充当川贝母,菊科大理菊根充当天麻等。
2.5具有包装和保管知识
鉴于中药材品种繁多,性质不同,规格复杂,包装的方法要求也不同。通常全草或树皮类用麻袋片打成捆,如瞿麦、厚朴。果实、种子类用麻袋封装,如山楂、扁豆。易碎、较贵重的药材用木箱装钉,如茯苓、鸡内金。颗粒小、易流失的药材用塑料袋或细布袋封装。收购来的药材大多需在仓库储存一段时间,这需要具有一定的保管知识,注意仓库中的湿度、温度、光线等。环境湿度高,药材易发霉变质;长期堆放底层的药材要定期搬翻;易燃、剧毒药品要单独存放,专人保管。
, http://www.100md.com
2.6掌握采收季节、时间
一般根及根茎类药材在植物的休眠期采收,即秋冬两季。因根为植物的贮藏器官,植物地上部分开始生长时,往往会消耗根中贮藏的养分,如葛根在秋末冬季采收才是坚实粉性,到春天则完全无粉质而成“柴”了。树皮类药材通常在春天或初夏四五月间采收,此时植物体内汁液充沛,形成层细胞分裂迅速,易剥离,如杜仲、厚朴。叶、全草类药材通常在花蕾将开或花朵盛开、枝叶茂盛时采收,因此时植物已完全生长,生命力最旺盛,如艾叶、苏叶夏天采收,叶浓而茂盛:茵陈应于春初采幼苗为佳。花类药材应正当花朵开放时,少数是含苞欲放时采集,若过迟则花干后易散瓣、变色,如旋覆花。果实类药材应在完全成熟时采摘,此时种仁才有油性,如莱菔子、车前子。动物类药材,一般根据生长时间、活动季节捕捉,如桑螵蛸三月收集,卵鞘入药;鹿茸清明后适时采收,过时则角化。矿物类药材全年均可采集。, 百拇医药
1中药材采集加工质量问题的现状
1.1采集失时,有“药效难保”之忧
《新修本草》说:“乖于采摘,乃物是而实非”。如连翘有青老之别,白露前采初熟果,色青绿称青连翘;寒露前采熟透者即老连翘。目前采集者已无青老之分,且常有果壳内带腐质而色黑暗者,则为采集不及时而久经风雨、隔年未落之果,已不堪入药。茵陈又名绵茵陈,应纤嫩如绵,但现售者多已梗硬如柴,药性已失。谚语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当柴烧”之训。又如厚朴、杜仲、黄柏等皮类药材,一般15~ 20年树木方可采剥,而今竟把3~5年幼树采剥殆尽,既药性难全又破坏了药材资源。女贞子、砂仁、地肤子等应采集成熟果实,但其幼果时有所见。总之,不少药材不按季节采集,以至于瘦小干瘪,质地药效难于保证。
, 百拇医药
1.2采集混乱,有“名存实亡”之虞
采集时不精心,混有较多杂草。如白花蛇舌草中混有水线草;青蒿中混有黄蒿、白蒿;仙鹤草中混有黄龙尾草;紫苏子中混有白苏子、石荠宁;地肤子中混有藜子(胞果)。尤为甚者,真伪难辨、鱼龙混杂。如以翻白草当白头翁,泡桐花当凌霄花,红茴香野八角当八角茴香,大小蓟不分,黄精、玉竹混淆等,不胜枚举。严重影响了中药材的正确使用和安全有效性。
1.3净选不落实,纯度不保
药材采集之后,首当净选,以除去泥沙、混杂物及非药用部分。目前市售药材纯净度极差:草类种子类药材混有泥土沙石(未经淘洗),果皮类药材时有糖果纸、碎布条混杂,甚至霉变生虫。如茵陈、蒲公英、菟丝子所含泥沙重量几乎占20%以上。又如白芍不去老根,板蓝根不去根头部,知母、香附不去老皮须根,山茱萸不拣去核,金毛狗脊、骨碎补不去毛等,已屡见不鲜。药材纯净度不能保证,加之医院药房人力、设备和场地所限,也不进行深加工,使用中剂量准确度、功效等更无法保证。
, http://www.100md.com
1.4干燥失当,药性难全
选择适当方法,及时干燥是保持药材正常色泽、药效和利于贮藏的重要手段。有的红花色泽暗萎,多因曝晒不及时或阴干所致(若采后及时曝晒、一次干透则色泽鲜明);金银花色萎不艳、其花半开,则因烈日晒干所致(采后阴干则无此弊);薄荷亦应阴干,但传统方法均行晒干,以致色泽焦老萎黄,且其挥发成分损失。若遇阴雨时,多采用土法烘干,温度难于控制,药材又失于选择,其有效成分的保持更不堪设想。
1.5润切失度,药效难求
润切饮片操作中,粗制滥造现象也较严重。浸润时有的大小不分档,甚至整包入水泡之。小个的已润软如泥,有效成分流失;大个药材尚未润透、切制受限。不需分档的药材亦因浸润伤水而药效降低,如黄芩饮片色泽变绿即为伤水所致切制的饮片大小不符合药典规定。如苦参、何首乌、葛根、穿破石等片厚达l cm以上,形如大劈柴块,配方时分剂困难,煎煮中难出药效。有的只好单包嘱病家破碎后等分之。
, http://www.100md.com
1.6毒性成分超限,安全堪忧
目前,毒性中药材炮制不规范,不做毒性成分含量测定,因超限而中毒或死亡者,也屡有报道。近年来,我院救治多起外地转来的服制川乌、制草乌中毒之病例。表明市售毒性中药材炮制质量不合格情况严重,应引起医药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2几点对策
2.1必须了解本地药材资源的蕴藏量
要想掌握第一手资料,收购人员必须做到腿勤心细,脚踏实地,深入基层,拜老药农为师。对当地自然条件、地理环境、野生药材分布等情况,要全面了解、综合考察。这对收购和扩大再生产无疑起到指导性作用。抓紧收集整理老药农、老药工的采收制藏经验,结合现代科研成果汇编成册,以便培训、推广、普及之。中药事业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更多的有知识有技术的新药农、新药工。
, http://www.100md.com
2.2熟悉当地药材的习惯用名
每年收购计划落实后,收购部门必须组织宣传。若收购人员不懂药材当地用名,只按书本中的商品名向群众宣传,将事倍功半。如鸡内金在安徽又被称为鸡肫皮。设立县级“中药材技术指导站“,可由县药检所或当地中药分科学会兼理,或成立老药农、老药工“技术协会”,负责中药材采收制藏等技术指导、培训和质量监督。
2.3掌握采摘后的产地加工方法
正确指导群众对药材进行合理加工处理,可以保证药材质量,提高药材规格档次,避免因加工不当引起的浪费,这对充分利用药源、提高群众的劳动效益有很大价值。如桔梗、天冬不刮去粗皮而降档收购,厚朴没经过“发汗”等,既是对药材的浪费,又是对群众采药积极性的打击。可建立“毒性药材炮制加工厂“,按《中国药典》方法进行加工和检测毒性药材。市场流通的毒性中药材应有质检部门加封的标志(以大包装套小包装,小包装流通中不得开封),以杜绝中毒事故。对普通中药材的净选、饮片切制等亦应加强监督、管理和质检,充分发挥各地药检、药政部门的职能作用,把好药材初加工这一关。
, http://www.100md.com
2.4必须具有药材鉴别能力
鉴别是把好药材真假和品质优劣的重要环节,是一项细致、技术性强的工作。收购人员对原植物和加工后的半成品或成品应具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当前,有些不法商贩运用各种手段制造假药或以次充好,如将百合科老鸦瓣充当川贝母,菊科大理菊根充当天麻等。
2.5具有包装和保管知识
鉴于中药材品种繁多,性质不同,规格复杂,包装的方法要求也不同。通常全草或树皮类用麻袋片打成捆,如瞿麦、厚朴。果实、种子类用麻袋封装,如山楂、扁豆。易碎、较贵重的药材用木箱装钉,如茯苓、鸡内金。颗粒小、易流失的药材用塑料袋或细布袋封装。收购来的药材大多需在仓库储存一段时间,这需要具有一定的保管知识,注意仓库中的湿度、温度、光线等。环境湿度高,药材易发霉变质;长期堆放底层的药材要定期搬翻;易燃、剧毒药品要单独存放,专人保管。
, http://www.100md.com
2.6掌握采收季节、时间
一般根及根茎类药材在植物的休眠期采收,即秋冬两季。因根为植物的贮藏器官,植物地上部分开始生长时,往往会消耗根中贮藏的养分,如葛根在秋末冬季采收才是坚实粉性,到春天则完全无粉质而成“柴”了。树皮类药材通常在春天或初夏四五月间采收,此时植物体内汁液充沛,形成层细胞分裂迅速,易剥离,如杜仲、厚朴。叶、全草类药材通常在花蕾将开或花朵盛开、枝叶茂盛时采收,因此时植物已完全生长,生命力最旺盛,如艾叶、苏叶夏天采收,叶浓而茂盛:茵陈应于春初采幼苗为佳。花类药材应正当花朵开放时,少数是含苞欲放时采集,若过迟则花干后易散瓣、变色,如旋覆花。果实类药材应在完全成熟时采摘,此时种仁才有油性,如莱菔子、车前子。动物类药材,一般根据生长时间、活动季节捕捉,如桑螵蛸三月收集,卵鞘入药;鹿茸清明后适时采收,过时则角化。矿物类药材全年均可采集。,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