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用脂质体的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05年9月18日
作者:丁明和 彭朝霞60年代初期,Bangham在电镜下发现磷脂在水中形成脂质体(liposome)。1971年,Rymen等人开始将脂质体用作药物载体,由于其组成和结构的特点,脂质体用作药物的载体使药剂学的研究领域进入靶向给药的新天地,同时也更新了给药途径和护肤观念。
脂质体是将药物包封于类脂双分子层形成的薄膜中间所制成的超微型球状载体制剂。脂质体类似细胞结构,有生物膜的特性和功能,它可以包裹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种类型的药物,是一种具有多功能的定向药物载体,能够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提高生物利用度、并具有长效缓释作用。
近年来脂质体局部给药引起人们的兴趣,已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并开发出不少适用于外用的药物剂型,现综述如下:
1 透皮吸收理论基础
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脂肪组织组成。完整的表皮组织有阻止物质透过皮肤的功能,一般认为表皮的角质层是限制化学物质向内、向外移动的主要屏障。
扩散模型 是长期以来用以说明药物经皮肤渗透的主要模型,即稳态时透皮速率满足Fick’s第一扩散定律Js=Ps·DCs,其中DCs为皮肤两侧的浓度差、Ps为渗透系数=Km·Dm/Hm, Hm为角质层厚度,Km为角质层与载体之间的分散系数,Dm为扩散系数,因而通过改变Ps和DCs均可改变透皮速率。
药物透皮吸收及体内情况可假设为隔室模型来研究。当有载体时形成隔室模型,此时皮肤药浓远高于药物血浓,可以忽略药物的回扩散。当载体从皮肤上移去时,皮肤即可认为是一个简单的单隔室模型,但这种模型只用于参数预测而不用于参数估计。一个扩散模型中多个参数不同组合可能产生很多表面上很相似的药物动力学模式,而用同一隔室模型估计可能产生矛盾结果。对此,国外有人提出了有其共性的改进数理模型,骨架、皮肤角质层被认为是扩散层与一个包括表皮/真皮、血浆、周围组织的三室模型相关。
Kiyoshi等通过对单层模型研究表明,单层模型在样品有较大变化时,预测药物动力学比扩散模型具有更大优越性。同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83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