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口吃的心理阴影
在生活中遇到口吃者时,一些人可能会觉得他们好笑,一些不懂事的孩子还会有意去模仿他们。殊不知,这种过度的“关注”,会给本来就有心理压力的口吃者,带来更大的伤害。
本期编发的几篇稿件,一个目的是想帮助口吃者走出困境;另一个目的是让大家知道心理因素对口吃的影响,提醒大家要默默关心口吃者,而不要在言行上过度“关注”口吃者的语误,以免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
——编者按
一位30岁的女医生,因口吃而不敢交接班,不敢和病人谈话,工作受到了严重影响,心情也很压抑。她是怎么患上口吃的呢?原来在小学二年级时,她经常模仿邻家的口吃儿童说话,后来在上课发言时因多次口吃而出丑,遭讥笑后口吃越来越严重。参加工作后,每次和别人说话时她都提醒自己别口吃,但每次口吃都同样发生了。她听说人们在唱歌时不口吃,就学歌曲,但并未起到很好的矫正作用。这位女医生不知道,训练只是矫正口吃的一个方法,而要从根本上摆脱口吃,先得进行心理上的矫正。
, 百拇医药
■了解口吃者的心理
大家都知道口吃患者有与常人不同的言语模式,然而,他们的言语模式是由特殊的心理定式决定的,这一点却很少有人知晓。
口吃患者与常人在言语表达过程中有明显的心理差异。表现如下:
▲言前心理恐惧
口吃患者说话前常常有恐惧感,没张嘴说话,就害怕说不好,害怕出丑、丢面子,甚至怕得哆嗦、浑身出汗。心理准备是提醒自己千万别发生口吃。正常人说话前一般心平气和,想说就说,毫不迟疑。心理准备主要是说什么和怎样说。
▲内心矛盾,兴奋中心转移
口吃患者在言语表达过程中多疑多虑,每句话都怕露出破绽,内心矛盾突出。边怕边说,边说边怕,注意力不能集中于表达的内容,而是分散到具体的字音或其它方面。这样,大脑皮层就会形成新的兴奋中心,对如何讲话、讲些什么等重要问题,大脑皮层的相应部位则不能给予正确的分析,更容易发生言语失误。
, 百拇医药
▲遇到某个言语失误,如临大敌
正常人在言语表达过程中注意力集中指向要表达的内容,十分注意自己说话的层次、分寸。遇到无论哪种言语失误都能随机应变,改口重说,面不改色地继续讲下去。而口吃者有语误时立刻会惊惶失措,使语流中断,越急越不知该怎么说。
▲言后自我否定
在说完话以后,口吃患者不能控制情绪,对自己言语失误程度的自我判断与客观现实差距较大,如出现很少很细微的发音失误,别人还没有听出来,自己就感觉无地自容了,自我贬低。越害怕越口吃,越口吃越害怕,陷入恶性循环。
■口吃患者为“心理”所困
正常人说话有时为了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常出现边说边想的情况,在调整词句、拖延时会出现赘词赘字、语音错合、句子成分不全或顺序倒错等语误。生活中,有些人把这些言语失误当作过眼烟云,不留痕迹,不受刺激。而口吃者则把语误看成洪水猛兽,把语误统统算在口吃的账上,这样就更加重了对口吃的恐惧感。这部分人对自己的语误一句也不肯原谅。一位患口吃的研究生曾说:“记得我在患口吃病之前,是一个学校的领操员,要喊好口令还真不容易,开始时偶尔有一点口吃现象,便引起了前排女生的讥笑。所以,每次在喊操之前都先提醒自己:这次一定要喊好,不能再出丑了。可事与愿违,越这样想越喊不好,最后只好向老师提出‘辞职’。自那以后,父母认为我给他们丢脸,并且时时提醒我‘说慢点,好好说’。最糟糕的是遇见熟人,这时我内心的矛盾极为尖锐,鼓起勇气先练几次,可在人面前,嘴巴怎么也张不开,真是恨不得立即钻到地缝里去。”可以说,一部分患者的口吃是因心理因素而起,而口吃又使他们的心理受到更大的损伤。
, http://www.100md.com
我们曾对1000多名口吃患者发病经历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口吃症既不是发音器官的疾病,也不是大脑言语区的器质性病变。而只是在心理因素的作用下,使偶然性的言语失误,转化成了不良言语条件反射的“动力定型”。
口吃患者的外界环境压力、内在心理压力等联系起来,形成不良的条件反射系统,这种条件反射反复多次、不断强化,使之固定下来,成为“动力定型”。这时不管出现哪一个不良条件刺激物,都会引起固定的系列生理连锁反应——肌紧张、心跳、气短、脉快、呼吸不畅、发音受阻,以至头晕。结果必然出现与这些反应相联系的定型的言语障碍——连发、中阻、难发等口吃症状。
口吃者在这样的“动力定型”里周而复始,形成了越害怕越口吃,越口吃越害怕的怪圈。这种状态与神经症相似。这种心理病态使他们在口吃泥潭中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
通过无数的病例我们也看到,每个口吃患者不论程度轻重,都有心理障碍和精神痛苦,其中相当数量的人已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及身心健康。有的学生因怕老师提问,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状态,阻碍了智力的发展,记忆力有所下降;有的因受不了老师的挖苦、白眼和同学的讽刺打击而中途弃学;有的青年因口吃失去了可心的恋人、良好的工作机会。据有关方面调查统计,口吃患者约占我国人口的l%,对这样众多的特殊人群的特殊心理,应当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 百拇医药
■走出阴影战胜口吃
情绪是影响口吃程度的关键因索。口吃者本人也有这种体会:情绪好时口吃就轻些,反之就重些。根据伊扎德“一种情绪可以抑制另一种情绪”的理论,我们可以把情绪的控制与调整作为矫正口吃的突破口,努力用积极、主动、自信、敢说的情绪去控制、调解自己,抑制、驱除消极、被动、自责、胆怯的情绪。从一定程度上说,口吃症是心因性疾病,心理治疗对其矫正起着治本的作用。
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位女教师,在系统地回顾了口吃的历史,找到了口吃的根源后,又通过一些矫正训练,39天后,她的口吃现象就消失了。用她自己的话说,“心理病好了百分之九十,口吃也随之消失了。现在,我什么场合都能应付,交接班基本顺利,与病人交谈也能流畅自如了。”
口吃患者应该沿着启发自我认识——改变自我评价——改善情感体验这个途径,塑造新的自我形象,排除顽固的心理障碍,走出自己设置的心理羁绊,这样才能做到“畅所欲言”。
文/林岚, 百拇医药
本期编发的几篇稿件,一个目的是想帮助口吃者走出困境;另一个目的是让大家知道心理因素对口吃的影响,提醒大家要默默关心口吃者,而不要在言行上过度“关注”口吃者的语误,以免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
——编者按
一位30岁的女医生,因口吃而不敢交接班,不敢和病人谈话,工作受到了严重影响,心情也很压抑。她是怎么患上口吃的呢?原来在小学二年级时,她经常模仿邻家的口吃儿童说话,后来在上课发言时因多次口吃而出丑,遭讥笑后口吃越来越严重。参加工作后,每次和别人说话时她都提醒自己别口吃,但每次口吃都同样发生了。她听说人们在唱歌时不口吃,就学歌曲,但并未起到很好的矫正作用。这位女医生不知道,训练只是矫正口吃的一个方法,而要从根本上摆脱口吃,先得进行心理上的矫正。
, 百拇医药
■了解口吃者的心理
大家都知道口吃患者有与常人不同的言语模式,然而,他们的言语模式是由特殊的心理定式决定的,这一点却很少有人知晓。
口吃患者与常人在言语表达过程中有明显的心理差异。表现如下:
▲言前心理恐惧
口吃患者说话前常常有恐惧感,没张嘴说话,就害怕说不好,害怕出丑、丢面子,甚至怕得哆嗦、浑身出汗。心理准备是提醒自己千万别发生口吃。正常人说话前一般心平气和,想说就说,毫不迟疑。心理准备主要是说什么和怎样说。
▲内心矛盾,兴奋中心转移
口吃患者在言语表达过程中多疑多虑,每句话都怕露出破绽,内心矛盾突出。边怕边说,边说边怕,注意力不能集中于表达的内容,而是分散到具体的字音或其它方面。这样,大脑皮层就会形成新的兴奋中心,对如何讲话、讲些什么等重要问题,大脑皮层的相应部位则不能给予正确的分析,更容易发生言语失误。
, 百拇医药
▲遇到某个言语失误,如临大敌
正常人在言语表达过程中注意力集中指向要表达的内容,十分注意自己说话的层次、分寸。遇到无论哪种言语失误都能随机应变,改口重说,面不改色地继续讲下去。而口吃者有语误时立刻会惊惶失措,使语流中断,越急越不知该怎么说。
▲言后自我否定
在说完话以后,口吃患者不能控制情绪,对自己言语失误程度的自我判断与客观现实差距较大,如出现很少很细微的发音失误,别人还没有听出来,自己就感觉无地自容了,自我贬低。越害怕越口吃,越口吃越害怕,陷入恶性循环。
■口吃患者为“心理”所困
正常人说话有时为了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常出现边说边想的情况,在调整词句、拖延时会出现赘词赘字、语音错合、句子成分不全或顺序倒错等语误。生活中,有些人把这些言语失误当作过眼烟云,不留痕迹,不受刺激。而口吃者则把语误看成洪水猛兽,把语误统统算在口吃的账上,这样就更加重了对口吃的恐惧感。这部分人对自己的语误一句也不肯原谅。一位患口吃的研究生曾说:“记得我在患口吃病之前,是一个学校的领操员,要喊好口令还真不容易,开始时偶尔有一点口吃现象,便引起了前排女生的讥笑。所以,每次在喊操之前都先提醒自己:这次一定要喊好,不能再出丑了。可事与愿违,越这样想越喊不好,最后只好向老师提出‘辞职’。自那以后,父母认为我给他们丢脸,并且时时提醒我‘说慢点,好好说’。最糟糕的是遇见熟人,这时我内心的矛盾极为尖锐,鼓起勇气先练几次,可在人面前,嘴巴怎么也张不开,真是恨不得立即钻到地缝里去。”可以说,一部分患者的口吃是因心理因素而起,而口吃又使他们的心理受到更大的损伤。
, http://www.100md.com
我们曾对1000多名口吃患者发病经历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口吃症既不是发音器官的疾病,也不是大脑言语区的器质性病变。而只是在心理因素的作用下,使偶然性的言语失误,转化成了不良言语条件反射的“动力定型”。
口吃患者的外界环境压力、内在心理压力等联系起来,形成不良的条件反射系统,这种条件反射反复多次、不断强化,使之固定下来,成为“动力定型”。这时不管出现哪一个不良条件刺激物,都会引起固定的系列生理连锁反应——肌紧张、心跳、气短、脉快、呼吸不畅、发音受阻,以至头晕。结果必然出现与这些反应相联系的定型的言语障碍——连发、中阻、难发等口吃症状。
口吃者在这样的“动力定型”里周而复始,形成了越害怕越口吃,越口吃越害怕的怪圈。这种状态与神经症相似。这种心理病态使他们在口吃泥潭中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
通过无数的病例我们也看到,每个口吃患者不论程度轻重,都有心理障碍和精神痛苦,其中相当数量的人已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及身心健康。有的学生因怕老师提问,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状态,阻碍了智力的发展,记忆力有所下降;有的因受不了老师的挖苦、白眼和同学的讽刺打击而中途弃学;有的青年因口吃失去了可心的恋人、良好的工作机会。据有关方面调查统计,口吃患者约占我国人口的l%,对这样众多的特殊人群的特殊心理,应当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 百拇医药
■走出阴影战胜口吃
情绪是影响口吃程度的关键因索。口吃者本人也有这种体会:情绪好时口吃就轻些,反之就重些。根据伊扎德“一种情绪可以抑制另一种情绪”的理论,我们可以把情绪的控制与调整作为矫正口吃的突破口,努力用积极、主动、自信、敢说的情绪去控制、调解自己,抑制、驱除消极、被动、自责、胆怯的情绪。从一定程度上说,口吃症是心因性疾病,心理治疗对其矫正起着治本的作用。
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位女教师,在系统地回顾了口吃的历史,找到了口吃的根源后,又通过一些矫正训练,39天后,她的口吃现象就消失了。用她自己的话说,“心理病好了百分之九十,口吃也随之消失了。现在,我什么场合都能应付,交接班基本顺利,与病人交谈也能流畅自如了。”
口吃患者应该沿着启发自我认识——改变自我评价——改善情感体验这个途径,塑造新的自我形象,排除顽固的心理障碍,走出自己设置的心理羁绊,这样才能做到“畅所欲言”。
文/林岚,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