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教育 > 中医药院校 > 正文
编号:10742371
中西医结合教育任重道远 全国第二届中西医结合教育暨教材建设研讨会侧记
http://www.100md.com 2005年9月23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2414期
     全国第二届中西医结合教育研讨会、教材建设研讨会暨全国第一版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规划教材(第一批16本)正式出版座谈会于2005年8月9日~11日在湖南长沙湖南中医学院召开。会议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主办,湖南中医学院、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共同承办。参加本次会议的领导和专家有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秘书长马晓昌,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建设研究会秘书长、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王国辰,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中医学院院长尤昭玲,会议特邀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黄启福教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吴根诚教授以及全国各医药院校的中西医结合教育专家、教师和出版社编辑等共10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v'(x/1, 百拇医药

    会议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交流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基地建设、实践教学、毕业生质量标准等教育研究的成就与体会;二是有关中西医结合教材建设的成就与经验交流及第一版中西医结合国家规划教材教学参考用书和第二批基础教材的编纂方案研讨和实施准备。v'(x/1, 百拇医药

    一、交流与研讨v'(x/1, 百拇医药

    湖南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主任何清湖教授、湖南中医学院凌锡森教授、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院长杜惠兰教授以及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副院长徐晓玉教授在大会上作了专题发言。各与会专家就会议主要议题分组进行了广泛讨论。v'(x/1, 百拇医药

    何清湖教授的大会报告题为《中西医结合高等本科教育的思考》。他指出中西医结合高等本科教育至今已经历了10余年的历史,目前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全国很多院校开设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部分院校成立了中西医结合学院或中西医结合系,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中西医结合“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培养模式得到一致认可,中西医结合专业培养的人才也深受社会欢迎,历史和现实均说明有必要将中西医结合正式纳入高等本科教育体系。而现存问题是,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只有“中西医临床医学”,而无“中西医结合专业”,仍有许多院校仅将其作为中医学专业的一个方向。因此,报告认为应将中西医结合正式纳入高等本科教育体系,以谋取中西医结合教育事业的更大发展。他提出要构建多层次的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办学体系,包括三年制的中西医结合专科教育、五年制和七年制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以及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构建中西医结合(含临床与基础)博士后工作流动站。何教授还就中西医结合高等本科教育的培养模式和教材建设等相关问题提出了鲜明的看法,认为目前存在多种中西医结合高等本科教育培养模式,不同的培养模式各有其优缺点,但其中“两个基础、一个临床”培养模式,最能充分反映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的现状,体现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与优势,应是现阶段中西医结合高等本科教育切实可行的培养模式。

    凌锡森教授在《中医学专业西医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与方案》的大会报告中,详细介绍了由其担任课题负责人的国家教育部和世界银行贷款课题“中医学专业西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改革”的立项背景、改革的基本原则、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具体改革方案、课题实施、课题成果、自我评价等。这项改革课题虽然是针对中医学专业的西医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但其改革难度、改革内容与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关系密切,引起与会代表的强烈兴趣。a&7m, 百拇医药

    杜惠兰教授在《中西医结合师资培养模式的探索》报告中认为,随着中西医结合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能够胜任中西医结合临床课教学的师资严重匮乏,成为本专业本科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杜教授呼吁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将师资队伍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中西医结合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工程,不是单靠某一项措施就能解决的,师资培养工作的进行也不是单靠某一部门就能独立完成的,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抓住机遇,积极探索,改进和完善师资培养的方法,使师资队伍建设得以更加完善,促进和保障中西医结合教育事业的发展。另外,杜教授就中西医结合师资培养工作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方法和建议。a&7m, 百拇医药

    徐晓玉教授的大会报告题为《中西医结合本科·中药药理学教材编写方案探讨》,就中西医结合基础改革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并具体提出了此教材的编写思路及编写提纲,这对于即将启动的相关中西医结合基础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很好的借鉴。a&7m, 百拇医药

    二、共识a&7m, 百拇医药

    通过大会专题报告和各与会专家的踊跃发言、认真讨论,会议取得以下几个方面共识:a&7m, 百拇医药

    (一)代表们充分认识到中西医结合教育对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的重要性,认为中西医结合事业要取得更大发展,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与会代表充分肯定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的领导和支持下,中西医结合教育事业所取得的成就:①“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已列入教育部的新增专业;②中西医结合教育现阶段“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已得到基本确定;③已顺利启动了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和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的考试,这对于中西医结合的教育事业关系重大,影响深远;④由国家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宏观指导,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组织,全国40多所中西医院校参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协办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第一版国家规划教材第一批16本现已正式出版,将于2005年秋季学期正式投入使用,这对于中西医结合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专家建议中西医结合教育工作委员会扩大组成,以更好地团结全国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力量,共同推动中西医结合教育事业的更大发展。lq'&$, 百拇医药

    (二)本次会议充分肯定了全国第一版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规划教材(第一批16本)正式出版的历史意义,认为尽管第一版中西医结合专业国家规划教材可能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但毫无疑问,教材的出版将促进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大步发展,为下一步中西医结合基础教材的建设也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模式。专家建议:①各相关部门、医药院校应加大宣传力度,尽快推动规划教材的推广使用;②加强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教师的师资培训工作,以适应新的教学形式需要,最好由中西医结合学会组织开展全国性的中西医结合师资培训;③尽快启动与规划教材配套的口袋丛书、习题集及参考书的建设;④尽快做好精品课程的遴选和建设;⑤大力启动相关的中西医结合教学研究课题。lq'&$, 百拇医药

    (三)在充分听取与会专家的建议后,会议原则上通过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建设思路与方案(讨论稿)》,认为继第一批中西医结合临床和引导性课程教材正式出版后,下一步基础课程教材建设将成为当务之急,基础教材仍由国家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宏观指导,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材建设委员会负责组织,各院校联办,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协办,各教材实行主编负责制,主编由相关专家评定,副主编、编委由主编根据标书情况负责选定和组织。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的建设应遵守下述原则:①保持中、西医基础课程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充分体现专业基础教材的科学性,突出“三基”,构筑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的专业基础,能支撑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的专业学习;②体现中西医结合学科学术发展的现状,保持教材的先进性和启发性;③突出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特点,立足于五年制教学层次的需要,把握适当的深度与广度。建议将讨论稿提交中西医结合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论证,由学会组织,尽快确定基础教材的编写方案,明确牵头单位,遴选主编、副主编,启动中西医结合第二批基础教材的编纂工作。lq'&$, 百拇医药

    回顾过去,中西医结合教育事业在困难中前行,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瞻望未来,中西医结合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全体中西医结合人应抓住机遇,排除困难,努力工作,促进中西医结合教育事业和整个中西医结合事业的长足发展,以实际行动落实温家宝总理的指示:“实行中西医结合,发展传统医药学。”(何清湖 刘朝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