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一副牌两种打法
2004年12月底,北京北三环西路边一个不起眼的小胡同里,民营医院北京德仁门诊部,打出了“京城首家私人医生”的招牌,自此象征着贵族化的私人医生亮相京城。其实,“私人医生”对于北京人来说并不陌生,2004年7月,北京的一家公立社区医院——方庄医院就推出了免费家庭签约医生制度,让方庄社区的60户家庭有了自己的医生。尽管上述两种新医疗服务模式的主体和服务对象完全不同,但都把过去只在电视、电影里才能见到去一个电话,医生马上就赶到家里的场景,复制到了中国普通人的生活中。出“平民版”.
住在北京方庄社区芳星园的张大爷,听说自家被定为家庭医生签约户时,有一种“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觉。他从没想过,外国电影里“我的医生”的字眼将用在自己身上。
家庭签约医生制度的推出是方庄医院院长王洪斌的主意。北京方庄社区曾是京城早期知名的高档商品房区,业主不乏社会名流。可姿色平平的社区医院吸引不了高端业主的眼光,用王洪斌的话来说:“他们眼中只有协和、友谊、人民医院”。社区身份的方庄医院,既没能力花巨资更换设备,也无法用高薪招揽人才,使自己跻身协和这样的三甲医院。王洪斌认为,只有充分利用社区优势,吸引业主接受服务,才能增加医院收入。方庄医院开始了第一次转轨——砍掉手术室、大型医疗设备,加强了计划免疫接种、母婴教育等初级预防保健等医疗服务项目。有了贴近业主需求的服务,医院效益开始攀升。这时,一个更富想象力的构想开始在王洪斌的脑海里成熟,他想效仿国外私人医生制度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73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