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与清道夫受体A亚类MSR1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清道夫受体;巨噬细胞,1SRA的分类、结构与分布,2SRA在动脉粥样硬化(AS)中的作用,3SRA在机体
【摘要】 A类清道夫受体(SRA)家族,包括3个亚类成员:MSR1、MARCO、SRCL。其中,MSR1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密切相关,MSR1主要参与了以下过程:(1)血液中的单核细胞侵入动脉壁并分化为巨噬细胞,MSR1介导的细胞黏附作用在单核细胞募集于动脉粥样硬化(AS)病理组织中起着重要作用;(2)调节动脉粥样硬化损伤巨噬细胞的活性,由MSR1介导的巨噬细胞对ox-LDL的内吞不受胞内胆固醇水平的负反馈调节,使得胞内脂质无限制积聚,形成泡沫细胞。【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清道夫受体;巨噬细胞
清道夫受体家族(SRS),按其结构和性质划分为A类、B类、C类、D类、E类等,每一种清道夫受体都有多个配基,包括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多聚核苷酸、脂多糖、阴离子、磷脂以及原核生物的细胞壁成分等,并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参与宿主的防御、凋亡细胞的吞噬、细胞黏附等,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1979年Gdstein等首次发现巨噬细胞上有摄取和降解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的结合位点,后来被称为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1[1]。本文仅对SRA亚类MSR1做一综述。
1 SRA的分类、结构与分布
11 SRA的分类与分布 A类清道夫受体家族[2,3]目前包括3个亚类成员:MSR1、MARCO、SRCL。SRA各成员的结构相似,由5~6个结构域组成,均是同源三聚体跨膜糖蛋白。MSR1由SRAⅠ、SRAⅡ和SRAⅢ三型组成,由同一基因经选择性剪接而产生。已分别从牛、鼠、兔及人克隆出MSR1基因,其同源性超过60%。MSR1的结构包括N端胞质域、跨膜域、间隔域、α螺旋卷曲螺旋域、胶原蛋白样域和C端结构域。MSR1的N端胞质域存在3个可能的磷酸化位点,α螺旋卷曲螺旋域对于三聚体的形成起到了很大作用,胶原蛋白样域是其配体结合位点,C端结构域的功能还不甚清楚。Ⅰ和Ⅱ型SRA的结构差异在于C端。Ⅰ型的C端结构域是SRCR,可能同机体防御有关。而Ⅱ型则代之以6~17个氨基酸。目前的研究表明,Ⅰ型和Ⅱ型MSR1介导摄取ox-LDL时无明显差异。SRAⅢ只存在于内质网中,其C端胶原蛋白样域变短,不能形成有结合功能的蛋白,推测Ⅲ型可能通过与Ⅰ和Ⅱ型肽链形成异源三聚体,起负调控作用[2]。MSR1在各类组织巨噬细胞表面大量表达,其他类型细胞中也有一定量的表达。MARCO和SRCL[2,3]是近几年新发现的清道夫受体,这两个基因都已分别在人和鼠中克隆,结构上与MSR1十分相似。与SRAⅠ相比较MARCO缺少α螺旋卷曲螺旋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244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