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米非司酮半年致子宫明显增大1例
1 病历摘要
患者,38岁。入院诊断:子宫肌腺病合并子宫肌瘤。患者既往月经正常,无痛经史,3年前起月经期下腹部疼痛不适,放射至腰、腿部,经净后腹痛自然缓解,半年前在外院就诊,B超提示子宫中位,大小65mm×62mm×60mm,宫内膜厚6mm,前壁29mm×31mm大小的回声团。诊断为子宫腺肌病。给予米非司酮12.5mg/d,每日1次,用药6个月,用药期间无月经来潮。停药半个月后来我院检查。妇科检查:宫颈中度糜烂,子宫前位、孕16周大小,质硬,活动可,表面光滑,附件阴。B超提示子宫大小153mm×81mm×132mm,后壁下部明显突起,范围约91mm×60mm×77mm大小,内回声杂乱,强弱不均,宫腔分离54mm,内充满小条状回声,呈蜂窝状改变。超声提示子宫增大,滋养叶细胞疾病可能,子宫腺肌病可能。入院后行诊刮术,刮出大量内膜样组织,似蜕膜。病理报告:子宫内膜简单型增生过长。血β—HCG正常。入院1周后行全子宫切除术加右侧卵巢囊肿剥除术,术中见子宫如孕15周大小、质硬,后壁粘连,有一100mm×90mm×70mm大小的肌瘤,骶韧带增厚。术后切开离体标本见宫腔内膜明显增厚,灰白色棉絮状,肌层无浸润,后壁外突,肌壁间见散在出血灶。病理报告:子宫肌腺病并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右侧卵巢内膜囊肿。
2 讨论
随着米非司酮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利用其抗孕激素的作用,已用于治疗子宫肌瘤及子宫肌腺病,用药期间闭经、肌瘤变小、血红蛋白上升。但在应用的过程中应注意长期应用抗孕激素药物,使子宫内膜处于无对抗的雌激素影响下存在着子宫内膜增生,或增生癌变的可能性。本例患者应用米非司酮6个月子宫明显增大,子宫内膜增生明显。故在用此药时应注意个体的差异性、不同年龄段用药的时相性、用药期间密切随访监测的必要性。
(编辑:若 月)
作者单位: 201900 上海,上海市宝山中心医院妇产科, 百拇医药(赵 艳 赵明红)
患者,38岁。入院诊断:子宫肌腺病合并子宫肌瘤。患者既往月经正常,无痛经史,3年前起月经期下腹部疼痛不适,放射至腰、腿部,经净后腹痛自然缓解,半年前在外院就诊,B超提示子宫中位,大小65mm×62mm×60mm,宫内膜厚6mm,前壁29mm×31mm大小的回声团。诊断为子宫腺肌病。给予米非司酮12.5mg/d,每日1次,用药6个月,用药期间无月经来潮。停药半个月后来我院检查。妇科检查:宫颈中度糜烂,子宫前位、孕16周大小,质硬,活动可,表面光滑,附件阴。B超提示子宫大小153mm×81mm×132mm,后壁下部明显突起,范围约91mm×60mm×77mm大小,内回声杂乱,强弱不均,宫腔分离54mm,内充满小条状回声,呈蜂窝状改变。超声提示子宫增大,滋养叶细胞疾病可能,子宫腺肌病可能。入院后行诊刮术,刮出大量内膜样组织,似蜕膜。病理报告:子宫内膜简单型增生过长。血β—HCG正常。入院1周后行全子宫切除术加右侧卵巢囊肿剥除术,术中见子宫如孕15周大小、质硬,后壁粘连,有一100mm×90mm×70mm大小的肌瘤,骶韧带增厚。术后切开离体标本见宫腔内膜明显增厚,灰白色棉絮状,肌层无浸润,后壁外突,肌壁间见散在出血灶。病理报告:子宫肌腺病并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右侧卵巢内膜囊肿。
2 讨论
随着米非司酮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利用其抗孕激素的作用,已用于治疗子宫肌瘤及子宫肌腺病,用药期间闭经、肌瘤变小、血红蛋白上升。但在应用的过程中应注意长期应用抗孕激素药物,使子宫内膜处于无对抗的雌激素影响下存在着子宫内膜增生,或增生癌变的可能性。本例患者应用米非司酮6个月子宫明显增大,子宫内膜增生明显。故在用此药时应注意个体的差异性、不同年龄段用药的时相性、用药期间密切随访监测的必要性。
(编辑:若 月)
作者单位: 201900 上海,上海市宝山中心医院妇产科, 百拇医药(赵 艳 赵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