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保健 > 中医预防 > 治未病
编号:10742386
《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原本解读
http://www.100md.com 2005年9月2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415期
     周鸿飞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所

    浏览中国思想史就不难发现,春秋到西汉这个历史时段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盛世,从礼崩乐坏、百家争鸣,到百川汇流,逐渐形成以黄老学术体系为骨架的无所不包的意识形态,直到近代西方思潮对它进行整体冲击之前,一直作为中国思想的基础和背景而存在。从战国末期到秦汉之际,各种知识思想有逐渐融合沟通的趋向,而西汉初期占尽政治优势的黄老之学,“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史记·太史公自序》),建构了一个庞大而严密的学术体系。这个学术体系的终极依据是起源于“天”的“道”,自然、社会与人被囊括在一个由“一”(道、太极、太一)、“二”(阴阳两仪)、“三”(天地人三才)、“四”(四方、四象、四时)、“五”(五行)、“八”(八卦)、“十二”(十二月)乃至“二十四”(节气)等构成的有序格局里(《中国思想史(第一卷)》)。恰在此时期的《黄帝内经》,其思想体系与黄老学术体系具有极为接近的一致性,甚至可以说,《黄帝内经》是黄老学术思想落实在医药方技上的产物。《黄帝内经》同样以“天”、“道”作为理论体系的终极依据,所以相信“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人之合于天地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灵枢·经别》)。

    因此,了解春秋至西汉这段历史时期存在的学术思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6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