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医事--从自己开始的医学救赎》
编号:10792135
医事03:活着就是赢?
http://www.100md.com 2005年9月28日 《医事--从自己开始的医学救赎》
     也许,人们离真正掌控生命的那一天还远着呢。或者说,人们从来就没有想去正视一个现实:疾病其实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几个月的生存期在医学上是有效的,甚至也是重要的技术突破,不过对于个体生命来说,可能意味着巨大的资金投入、巨大的痛苦,这些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开始对这个已经无可挽回的衰败的机体产生了期望,这个期望越高,投入越大,对病后的生命质量影响就越大。

    活着就是赢?

    我曾经在一家新兴生物医药公司做抗癌新药的研究。我们产品的治疗概念很新鲜,时常有各国投资者找上门来,也时常有一些已经试遍已有治疗方法的病人主动找上门来。我们甚至开始去找国际大公司谈上市后合作推广的事。我经常忙于整理成打成打的幻灯,从原理到试验,五六十张幻灯一一陈述。有段时间,我感觉自己快接近某种可能会成功的理论天堂了,甚至自己相信癌症治疗真的会因此发生些改变了。

    但当这些理论被现实证明延长了几个月的生存期后,当我翻着桌上成垛成垛的国际试验资料时,当看着亲近或是敬重的人离开时,我就不禁倒吸一口冷气。也许,人们离真正掌控生命的那一天还远着呢。或者说,人们从来就没有想去正视一个现实:疾病其实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几个月的生存期在医学上是有效的,甚至也是重要的技术突破,不过对于个体生命来说,可能意味着巨大的资金投入、巨大的痛苦,这些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开始对这个已经无可挽回的衰败的机体产生了期望,这个期望越高,投入越大,对病后的生命质量影响就越大。
, http://www.100md.com
    那段时间,我的朋友跟我打听“伊丽莎”,这个名字我太熟了。它是一家国际大公司开发的新型治肺癌的小分子靶向治疗药,可以口服,副作用比化疗药物小,但真正的疗效那时还在验证中。

    朋友的婆婆患肺癌,在去世前她有着超强的求生热情,忍受了化疗、放疗的所有痛苦,最后的希望就是这个叫“伊丽莎”的药丸。因为当时还没在中国上市,许多病人千方百计打通关系托人从国外带。我见过许多肺癌病人都不惜千金搞来“伊丽莎”,他们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这粒昂贵的小药丸上。有一次,在饭桌上,几个搞文科的朋友好奇地问起我所做的抗癌研发。我深有感触:“生存期是大家常用的一个词,从科学意义上讲,抗癌的效果在于延长了生存时间,哪怕是一两个月,都可能算是有统计学差异,算是成功,算是有效。但从另外的意义上说,这个时间对一个病人意味着什么实在很难说。面对疾病其实不仅仅是医学这么简单。”

    我依旧在读那些为制造出一点新花样而欢呼雀跃的学术理论和最新发表的文章,依旧在朋友生病的时候接电话,提供一点渐渐不再新鲜的医学知识,然后提供两三个可联系的熟人医生电话。我不禁自问:在医学概念中,活着就是赢,但是在生活中呢?我们有身体,有感受,有亲人,有全部的生活,活着应该是这些全部质量的总和。
, 百拇医药
    自说自话的医学?

    对普通人来说,医学是晦涩的。跟我们所景仰的很多学问一样,有着所谓的大词儿逻辑。生活里涌出了一本本教人如何经营如何成功的智慧宝典和心灵鸡汤,这些是身体健康时考虑的大事。然而,却很少有人去生动地关心人在疾病王国的生存,以并不晦涩的语言告诉我们医学的真相,告诉我们如何拿出全部人生智慧,去做一个聪明的病人,去面临无法逃避的死亡。

    我很喜欢一本叫做《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的书。作者自学了六门语言,喜欢一切似乎低俗和不上道儿的学问。他戴着一副墨镜,模样和经历与一贯的科学家形象很不相符。他决定和正统学者们开个玩笑,写本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

    除了揭开那些被遮掩事实的井盖之外,他还想试图向人们说明一点,其实文明历史中有许多看起来荒诞可笑的细节,但在写历史时,这些包含着真相的杂音常被人筛掉,总被省略不计。因为按照正统的思维来说,这样的事实列举出来总让某些人的神经承受不了。于是,有人愤怒地评论他是在和正统叫板。而这位戴着墨镜的作者在序言里说:
, 百拇医药
    “我们拿教科书来说吧,历史总是遵循着这么一条逻辑线索:有某些伟大的战争,然后就是某些条款,再后就是某些伟大的男人和女人。”

    “当我读到有关过去的几乎所有的事时,都会发现作者的方法太符合逻辑了,太有秩序了,太狭窄了。其实,历史是凌乱不堪的。”

    我们来看看书中讲述的医学里那些可能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个被视为“怪诞的狂人”作者历数了整个维多利亚时代,一支数目庞大的医生队伍一直在忙乎着这么一些医疗活动:放血、大剂量腹泻汤和灌肠术。著名诗人拜伦即死于放血,临死前,诗人的太阳穴上放着吸血的水蛭趴了一晚上。在作者看来,这位诗人可谓“活得洒脱,死得愚蠢”。在当时,对精神病人的治疗,更令人毛骨悚然:水淹、放血、灌肠、电击、切除脑页……这些医疗活动在当时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还徒增病人的痛苦,但是在当时,却以医学的神圣名义出现,然后胡闹。

    在我们大家抱怨现在的医疗何等地让人失望的时候,其实在过去,医疗更不怎么的。这位作者有些夸张的感慨,多少说出了大家可能都不愿承认的一个事实,“在过去,医疗活动是何等令人恐惧的一个深渊”。拜伦就那么不明不白地、无奈地摔死在这个令人恐惧的深渊里。
, 百拇医药
    不仅如此,一些看起来荒诞不经的医学野史,其实也隐藏着几丝讽刺的味道。比如,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的八颗牙齿,其实是从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士兵嘴里拔来的。而拿破仑在滑铁卢的失败,除了历史学家分析的各种理由之外,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重要原因,就是他的痔疮发作,使得这位伟大的战略家无法骑马出去查看战况和部队。所以,“历史不再是按照逻辑从战斗走向战斗,从一个时代走向另一个时代”,“拿破仑疼痛的屁股改变了历史的进程”……这些表面上看似荒诞可笑的细节,其实提醒了身体是我们无法忽略的存在,对医学一样重要。但这些细节,因为不符合人们赋予医学的严肃面孔,总是被忽略不计。

    看看我们教科书里的医学,从来都是从经验到实证理论的飞跃,从来都是什么时候医生开始使用听诊器,什么时候外科器械开始出现,又是什么时候核磁共振检查仪器问世。那些句子的语法,是理顺的医学语言,套上了标准的、统一的医学表述面具。作为医学生,从年轻时就把自己凡俗的六根摘净,进入这样的标准化、消毒水世界,学到的是一些刻板的、事先被人梳理好的史实和资料。我们很少能听到一点鲜活的、具有个性的观点,更别说离经叛道的见解了。
, 百拇医药
    看看我们能读到的医学读物,闻上去也是一股消毒水的刻板味道,大都是《防病治病一百》之类的患者教育简易教材。医学似乎很不乐意用另一种轻松可读的语言说话,很不乐意被用另一种“不严肃”的方式解读,结果就是,给普通的病人带来了距离感。病人无法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了解疾病,了解医学。

    可以说,医学的世界近于是一个自说自话的世界,行话、术语、专有名词充斥其间。因为医学是和健康、和生命、和死亡有关的,一直以来,人们似乎认为严肃、刻板是医学最好的表达方式。医学的每次出场,都是以近乎八股的形式,以行话和专有名词先把自己包裹起来。而这些,对于不熟悉这种方式的普通人来说,陌生感和无助感油然而生,距离一下子被拉开。我们感觉不到一个温暖的、贴近的、有血有肉的医学存在。如果不能了解疾病了解医学,我们又如何去做一个聪明病人?

    医学的这种陌生感、距离感,其实不是医学本身的错,而是表述的错,它没能以最恰当的形式出现在医学圈子之外的人们面前,出现在最需要它的病人面前。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容忍象《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的作者那样的口吻去描述医学呢?它起码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更人性化、更有趣、更鲜活的方式谈论医学,这正是圈外人士需要的读物。
, 百拇医药
    我曾经听过一个吹萨克斯小有名气的老演奏家的讲座,这位脑袋后面梳着马尾巴的艺术家除了对Louis Armstong烟雾一样的爵士嗓推崇备至外,还认真地对我们说:医学也是一门艺术,其实各种艺术最终抵达的境界是相通的,比如一个外科医生能弹手好钢琴,一个内科医生喜欢吟诗作画,都能修身养性,最终在面对病人时会一并连着医学知识回馈给病人。“生命虽短暂,艺术却长存”,希波克拉底自己就希望每个从医的人能把医学最终做到艺术的境界,这和多样化的生活密不可分。

    而Atul Gawande就是这样一位人文化医生。这位在美国波士顿行医的外科医生,喜欢思考、有很多酷想法的医生,在他《并发症》一书的扉页写着——医学,一门不完美的科学。这位《纽约客》的医学专栏作家,哈佛医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在一手紧握手术刀的同时,仍旧像呵护财富一样让自己保有开放、活跃的思想。在他的身上,没有染上消毒水味道的古板医学气。他喜欢摇滚乐,“没有比摇滚乐里的生活更美妙的了——当然我指的是很棒的摇滚乐。”换了大部分没什么业余爱好的医生,肯定会说句脸谱式的话,救死扶伤是最美妙的生活。仿佛不这样,就不能维持医生的形象。但这位音乐爱好者的喜好并不妨碍对医生这一职业的投入,甚至有可能更深化了他的思考。这位喜欢THE WHO和鲍比迪伦的外科医生,一手拿着手术刀,一边思考着医学背后的问题,最后集成了《并发症》这本书。人们评价说,他的文章就像他的手术刀一样,刀刀稳准,切中要害。这些文章消解了医学刻板面孔,但不妨碍把现实解剖给你看。
, 百拇医药
    但是看看我们身边所能读到的医学读物,他们的作者大多没这么有趣。仿佛不板起脸来,不行文晦涩,不带着消毒水味,就不能在读者面前获得权威性和说服力。没有人告诉我们如何在一个进步与缺陷并存的世界里,去拿出自己全部的智慧,直面疾病王国,去做一个聪明病人。

    自从学医近十四年以来,医学展现的是一个无比纷繁庞杂的世界。一个聪明病人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不是这本书可以涵盖的。可能更多的时候,问题和答案一样多。但因为曾经受过的医学生教育,因为我多年来怀揣却未遂的人文化医生的理想,因为曾经做过医学的基础研究,因为现在每日从事的医药工作,因为期间我目睹过种种患者、朋友生病的经历,这样的思考,也许具有了某种多样性和多角度。我希望用这种理性唠叨的方式,和你一起说说关于生病这件事,关于医生医院和病人病患这种共同奋斗、但多少是互相很难谅解的奇妙关系,但愿这多少能促使你重新去打量我们生活中的部分真相,重新调整和它们之间的距离。

    作者邮箱:guzhici@sina.com

    【访问欧歌的博客专栏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