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传染科 > 传染病
编号:10968043
关注生命 关注健康 关注传染病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0月10日 科学时报 10月10日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10月3日宣布,将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导致人类罹患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罪魁——幽门螺杆菌。这对今年的生物学界而言,无疑是一个震撼性的消息,而在结果公布之前,人们更看好的是获得了今年“艾伯特—玛丽·拉斯克基金会奖” 的DNA“指纹识别”和干细胞研究领域。

    相对于近年来出现频率颇高、进展飞快的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领域以及干细胞等尖端研究成果,1982年发现的“幽门螺杆菌”这一成果得到今年这一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奖似乎令人感到意想不到甚至有一点“失望”:因为与近年来“曲高和寡”的获奖成果相比,今年的获奖成果显得平民化得多。但是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实实在在地开创了人类对胃溃疡等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提高了人类的健康水平。但今年的获奖成果还是被一些科学家认为“平淡无奇”,可能也会引起一些争议。

    在1901年首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导致白喉和破伤风的病原微生物之后104年的今天,病原微生物的发现与研究又站在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尤其是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一方面,人们已经拥有越来越多的手段和疾病作斗争,但另一方面,各种病原微生物导致的重要的人类和动物疾病,尤其是一些高危传染性疾病却是愈演愈烈。2003年“轰轰烈烈”的SARS刚刚走远;2004年禽流感又至;2005年猪链球菌病疫情更是令人谈猪色变……
, 百拇医药
    纵观动物与人之间的疾病史,从早期的鼠疫、霍乱、埃博拉病毒到艾滋病、疯牛病、禽流感,来自传染病的威胁从来没有停止过。在这些疾病出现之后,科学家针对这些疾病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在短期内压制了这些病原微生物的进一步流行扩散,取得了人类与病原微生物斗争的胜利。

    但是,迄今为止,还不可能判定哪怕是其中一种病原微生物完全退出了世界历史的舞台。昔日令人谈虎色变的天花病,今天看来好像是已经被人类彻底消灭了,但是并不能肯定地说天花病毒(Smallpox virus)从此再也不会出现,因为在人类进步的同时,病原微生物也在不断地变异以适应现在的环境,维持其自身的生存。

    20世纪60年代,科技发达的美国人曾经认为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已经被人类所控制;20世纪70年代,美国总统尼克松曾经向世界宣称要在十几年之内消灭癌症,然而时至今日,全世界还没有什么有效的对策,凸显出人类在战胜自然的征途上还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对于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人类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科学家已经开展了近25年的研究,还没有找到治疗该疾病的行之有效的途径。针对艾滋病疫苗的研究更是出乎全世界科学家的预料,到如今仍是进展不大。
, 百拇医药
    在这一场共同进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对这些病原微生物深入地开展全方位的系统研究,包括对病原微生物的分子流行病学、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机制及致病机理、病原微生物的主要致病因子的结构与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同时又要开展宿主的分子免疫系统等的研究,并根据这些研究成果设计并开发出高特异性的基因工程疫苗;研制出有靶向性的多肽类或小分子药物;筛选、改造或合成新的抗生素等才能更好地应对那些新生、突发、重组的病原微生物。

    与引起人类和动物的重要传染性病原微生物作斗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球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国外的科学家在病原微生物领域的研究与防治上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并有诸多教训。当前,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国际发展态势与我国国情,并尽可能地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同时在各个相应领域和国外科学家开展广泛地合作,更好地提高我国预防和治疗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重要疾病的能力!

    , 百拇医药(冯友军 高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