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药业 > 分析研究
编号:10771206
中药材产业化开发探索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0月1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420期
     中药材产业的组织和人才是中药材产业化开发的组织保证和力量源泉,要促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强中药材产业化组织建设和人才培养。

    中药材产业化开发探索

    中药材产业化组织是围绕中药材产业化开发需要而衍生出来的各种单位,包括政府主管部门、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介服务组织和龙头企业。中药材产业化组织遍布中药材产业化开发的各个环节,是保证产业开发工作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领导力量。国内外大量产业开发的成功先例表明:健全的产业化组织是产业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任何一项成熟产业的开发,都离不开完善的、强有力的产业主管部门的宣传、咨询、服务和组织参与。人才是产业开发的基础力量,人才素质的高低、人才数量的多少,直接推动和制约着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前进步伐。中药材产业的组织和人才是中药材产业化开发的组织保证和力量源泉,要促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强中药材产业化组织建设和人才培养。

, 百拇医药     一、准确定位、量体裁衣,加强中药材产业化组织建设

    (一)加强管理,设立中药材行政主管部门。由政府机构设立专门的主管中药材产业的职能部门,专门负责所在区域中药材产业开发的组织领导、规划调控、行政审批等事项,如安徽亳州的中药产业发展局、河南禹州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办公室、甘肃陇西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局。这些区域性的基层行政主管部门,大多是适应产业开发的需要,由当地政府组织成立,专门负责中药材这一涉及种植、加工、市场、科研等多个领域的特色产业的指导规划、政策咨询、信息技术服务,有效地解决了产业多头管理、相互脱节、分散生产的传统小农生产格局,使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效益更加突出,成了当地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了“富民强县(市)”的主要支柱。但从目前情况看,这些组织大多局限在中药材产业相对发达的少数传统药材主产地或集散地的部分县市,省一级的主管部门不多,国家也没有独立的主管部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项目建设中,由于没有上级主管部门,各地在重大产业开发项目的审批和建设中困难重重,制约着这一传统产业的现代化、产业化发展步伐。因此,建立国家和省一级的中药材产业行政主管部门,加强中药材资源在全国、全省范围内的协调开发,保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 百拇医药
    (二)因势利导,建设中药材中介服务网络。包括组建涉及中药材产销各环节的种植协会、加工协会、运销协会、科技协会等各种中介服务组织,组织农户、企业、运销大户、技术部门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合作发展机制,进行订单化种植、规范化生产、规模化加工、集约化经营,健全、壮大中药材产业链,从根本上消除传统生产方式造成的生产不稳定、大起大落、盲目发展、效益不高的不利局面,形成组织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经营、集团化运作的现代化发展格局,提高中药材产业开发的水平和效益,促进产业各环节的和谐发展。目前,全国各药材主产区都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甘肃省陇西县成立的中药材行业协会,由15家中药材龙头企业组成理事单位,发展会员60多个,行业涉及中药材种植、加工、科研、生产、信息服务等领域,面积覆盖了全县17个乡镇,初步形成了以县中药材行业协会为主体,各乡镇、市场、村社运销协会为骨架的协会网络,在中药材产业化开发项目的争取和实施、订单生产、药材收购、市场开拓、产品销售等方面协同作战,有效整合了中药材产业各种生产要素,走上了良性循环的道路。
, http://www.100md.com
    (三)扶优扶强,培养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产业开发中的主要带动力量,龙头企业的数量多少、实力强弱,直接影响到其对药材原料需求量的多少。一个年消耗1000吨中药材的龙头企业,就可以带动一个乡镇的药材种植,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中药材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产业增效和财政增税的意义更大。因此,国家要结合中药现代化战略的实施,在中药材主产区有重点地规划扶持发展一大批资金实力强、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大的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和企业群,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科技增效,加工增值”上重点突破,加大企业对药材原料的消耗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使其为发展特色产业、构建和谐社会多作贡献。

    二、优化体制,创新机制,加快人才培养

    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有很多方面,其中关键的一个,就是人才缺乏。中药材产业来源于传统,也一直没有走出传统的发展模式,特别是种植业,到目前也没有摆脱低水平重复的圈子,近年来虽然大力推广GAP规范,但收效甚微,其原因一是缺乏操作性,二是从业人员特别是药农素质不高,难以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据某地对中药材经营人才的调查,全县从事中药材加工、运销的300多家企业负责人和运销大户,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到1%,大部分企业的负责人连初中文化程度都达不到,更不用说数以万计的贩运大军和种植人员了。由于人才缺乏,药材加工企业缺乏产品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不仅不能发挥带动作用,就连自身生存都存在问题。因此,加快中药材产业的人才培养,刻不容缓。
, http://www.100md.com
    (一)大力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为了尽快改变中药材产业从业人员素质低、科技含量低、效益低的状况,一些地区如甘肃省陇西县实施了科技特派员制度,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从政府机关、职能部门、事业单位选拔一批懂科技、会管理的科技人才,充实到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工作,为龙头企业、种植基地提供科技服务。这些特派员下到企业、基地之后,大力加强科技培训和企业管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从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加强企业建设,推动了中药材企业和基地GMP、GSP、GAP等规范的实施,通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受到了普遍好评,值得各地借鉴推广,但这只是权宜之计,难以解决产业长期发展的需要。今后要结合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为人才提供用武之地,为企业提供科技保障,实现企业、单位和个人的双赢。

    (二)改革办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加强院地、院企合作,借助中医药和农业大专院校的办学和科研优势,通过定向招生、委托培养等多种途径,加快中药材种植基地、龙头企业的人才培养和储备,为基地、企业培养一批用得上、留得住、能干事的中药材高层次急需专业人才,充实企业的科研、管理、生产人员队伍,增强企业的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要以基层中等专业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广播电视学校、农技站(所)为平台,加强和扩大中药材从业人员和药农的培训,从源头上抓好中药材种植、加工、养护保管技术,普及各种专业知识,用无公害、标准化要求加强对药农的教育引导,把各项政策法规和技术规程落实到中药材生产的全部过程,提高产业的科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三)改进人才引进和使用模式。中药材产业既是传统产业,又是朝阳产业,各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专业人才相对不足,大部分地处经济落后地区的中药材产区,人才和研究更少。各中药材主产区政府要把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作为重要的任务进行研究和部署,认真加以解决。一方面要出台优惠政策,尽可能地为人才提供优越的工作、生活和创业环境,吸引优秀人才到本地工作;另一方面,要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与有志于投身药材产业的人才签订协议,委托其进行重点课题的攻关,或实行重大课题招投标制度,弥补本地环境条件相对不足造成的人才“引进难”的现状。同时,可以采取与大专院校联姻,在当地设立后续教学基地等形式,借助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千方百计引进和使用好各类人才资源,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http://www.100md.com(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