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临床学科,内容丰富,包括疮疡、皮肤病、肛门直肠疾病、乳房病、瘿、瘤、岩、男性前阴病及性传播疾病、外伤性疾病与周围血管病等。在历史上,跌打损伤、金刃刀伤、眼耳鼻喉口腔等病曾属于外科范围。由于医学的发展,分工愈来愈细,以上各病都先后发展分化成了有关专科。中医外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逐渐成熟等不同阶段。一、起源
在原始社会,人们因劳动和生活中与野兽搏斗,和严寒酷暑抗争,创伤很多,就自发地运用树叶、草药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形成外科最原始的治疗方法。以后发展到用砭石、石针刺开排脓治疗脓肿。这些原始的清创、止血、外用药和小手术就是外科的起源。大约在公元前1324年左右,甲骨文上有“疾自(鼻病)、疾耳、疾齿、疾舌、疾足、疾止(指或趾)、疥”等记载。《山海经·东山经》中说:“高氏山……其下多箴石。”郭璞注说:“砭针,治痈肿者。”当时砭针是切开排脓的工具,也是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该书载有38种疾病,其中包括痈、疽、痹、瘿、痔、疥等外科疾病,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民间行医者擅长各异,因此出现了医学的分科。外科成为独立的专科是在周代,《周礼·天官篇》把当时的医生分为疾医、疡医、食医和兽医四大类,其中疡医即是外科医生,主治肿疡、溃疡、金创和折疡。如说:“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之祝药刮杀之齐。(祝药即是敷药,刮是刮去脓血,杀是用腐蚀剂去恶肉或剪去恶肉,齐是疮面平复)在1973年出土的马王堆文物《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部医学文献,记载了感染、刨伤、冻疮、诸虫咬伤、痔漏、肿瘤、皮肤病等很多外科疾病,并在“牝痔”中记载了割治疗法,如“杀狗,取其脬(膀胱),以穿龠(竹管)人禃(直肠)中,吹之,引出,徐以刀剥去其巢,冶黄芩而屡傅之。”还有用地胆等药外敷“牡痔”,用滑润的“铤”作为检查治疗漏管的探针等。可见,当时外科已有一定的治疗水平。
二、形成
中医外科初具规模,形成一个学科是在汉朝。那时已有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问世,其中《灵枢·痈疽》所载的外科病名虽只有17种,但对痈疽的病因病机已有一定的认识。如说:“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脓不写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写,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藏,藏伤故死矣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46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