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死亡与器官移植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
器官移植,,脑死亡;器官移植;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1脑死亡的伦理问题与立法,2器官移植伦理与立法,【参考文献】
【摘要】 本文探讨了脑死亡与器官移植等医学领域的新发展所引发的伦理和法律问题,探讨了应对问题的途径。【关键词】 脑死亡;器官移植;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
医学服务的对象是患者,患者是人,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医学服务对象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医学学科必然具备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双重学科属性。特别是在医学科学飞速发展、患者主体意识日渐增强的当代,随着脑死亡、器官移植等医学新技术的临床实施,引发了很多新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1 脑死亡的伦理问题与立法
生命是生物体最本质的属性,死亡是生命的最终归宿。什么是死亡?即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命的终结应当从什么时候算起?严格意义上的死亡是否应该在细胞层次?其根本标志是什么?心肺死亡还是脑死亡?死亡过程是否应该划分为临床死亡和生物学死亡两个阶段?有关问题已成为医学、伦理学和法学等诸多学科探讨的共同课题。
1.1 脑死亡概念 死亡是生物界的自然现象。死亡是个体生命活动遭到严重损害以至达到生命的不可回归点。死亡意味着一个有生命实体的状态的全然改变,这种改变是这些具有某些特性的生命实体,经由对其有本质上意义的特性之不可复原地丧失 [1] 。关于死亡的这一描述适合于一切生物体,包括人类、动物、植物及其他们的器官。个体的人的死亡,传统的定义是心肺功能的丧失,心脏和呼吸系统停止运作。心脏跳动、血液流动、呼吸被视为生命的三大象征,是一切活的有机体明显的特征,这些功能不可逆转地丧失,就是死亡。因此,死亡是血液循环的完全停止,呼吸、脉搏的停止。心跳和呼吸的停止被看作是死亡的临床标准,接着是体温的下降。
生物学和医学高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死亡概念遇到了严峻挑战。现代社会,由于人工呼吸机、体外循环等精密医疗器械以及其他相关医疗技术的应用,外科手术可以长时间地在没有心跳、没有呼吸,甚至没有体内血液循环的情况下进行,并保证大脑不被伤害。脑功能与心功能本来是密切联系的,但是现代医学技术却可以把他们分离,使一个人在脑部大面积或全部损伤后还能维持他的心脏功能。这种分离使传统的心肺死亡标准受到了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医学界的人士纷纷探索新的死亡标准。
医学实践证明,个体生命的死亡不是骤然发生,而是一个连续过程。许多情况下,脑细胞在心脏停止搏动后10多分钟甚至几十分钟以后才开始死亡。但是,一旦出现广泛的脑细胞坏死、脑功能发生不可逆丧失,即使维持心肺功能的暂时运行,对于该个体而言,已丧失了其价值和意义,而真正的脑死亡个体是无法复苏的。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医生们提出了以不可逆的脑功能丧失作为死亡的另一条标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834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