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 2005年第8期
编号:10780874
表面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现状及展望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2005年第8期
Geschichter,1临床表现和病理学表现,2影像学诊断现状,3影像学技术比较,4影像学展望与面临的挑战,参考文献】
     自1951年由Geschichter和Copeland[1]首先报道皮质旁骨肉瘤以来,标志着人类对骨肉瘤的认识又达到一个新的水平。1967年,Dahlin将骨膜骨肉瘤从皮质旁骨肉瘤分出,1976年,UNIN等分析了102例骨肉瘤,也发现了23例骨膜骨肉瘤[2]。1983年,Wold在复习Mayo chiaic的1200例骨肉瘤时,发现了9例高度恶性表面骨肉瘤,其预后及影像学表现,组织学表现均不同于皮质旁骨肉瘤和骨膜骨肉瘤[3]。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发生于骨表面的骨肉瘤称为表面骨肉瘤,并将其分为:皮质旁骨肉瘤(parosteal osteosarcoma),骨膜骨肉瘤(periosteal osteosarcoma),高恶性表面骨肉瘤(high-grade surface osteosarcoma)。以下是笔者根据自己的了解,对表面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进行简单的阐述。

    1 临床表现和病理学表现

    上述3种肿瘤在病理组织学上均以肿瘤细胞直接形成肿瘤性骨样组织及肿瘤性骨组织为特征[4],但是它们的组织学结构,临床表现,预后各不相同。高恶性表面骨肉瘤预后最差。

    1.1 皮质旁骨肉瘤 大多发生于是20~40岁的成年人,女性多见,好发于股骨下端。病程长,发展慢,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大体标本上表现为皮质旁的球形或梭形肿块,外缘分叶,与软组织大多分界清楚,基底较宽,紧贴骨皮质,瘤体与骨干之间有包膜分隔。组织病理学上,见不规则的成熟骨小梁,环以单层梭形成骨细胞,小梁间有致密的纤维组织杂以软骨岛和边界清楚的骨样组织带,梭形成骨细胞和活动性纤维组织间质是病理上诊断的重要依据,可区别于良性骨旁骨瘤和髓内型骨肉瘤[5]。皮质旁骨肉瘤可以发生去分化,同一肿瘤内各个地方的恶性程度不同,去分化成分和常规成分共存[6~7,30];有报道有的含有脂肪性骨髓[8]和软骨帽[9]。

    1.2 骨膜骨肉瘤 来源于骨膜,发生于骨表面。它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胫骨为好发部位。肿块与骨皮质紧密相连,呈分叶状突向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大部分为软骨成分,同时有骨样组织及骨组织、纤维组织。缺乏成熟骨小梁,不累及骨髓腔[10]。病理组织学上属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镜下为丰富的软骨组织构成异型分叶状软骨岛,周边为高度间变的梭形细胞,纤细的骨样组织位于软骨的中央及恶性梭形细胞之间,骨样组织和骨呈明显的放射状排列。软骨岛和恶性梭形细胞之间的花边状骨样组织可区别于软骨肉瘤[11~12]。

    1.3 高恶性表面骨肉瘤 肿瘤位于皮质表面,有皮质的破坏,病理组织学上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95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