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时珍国医国药》 > 2005年第9期
编号:10781943
脾肾两虚、痰瘀互结与糖尿病发病机理的探讨
http://www.100md.com 《时珍国医国药》 2005年第9期
脾肾,,脾肾两虚;瘀血;痰浊;糖尿病;消渴,1脾肾两虚与糖尿病,2痰瘀互结理论与糖尿病,3健脾益气补肾、化痰活血是中医调理糖尿病的根本法则,参考文献:
     摘要:就目前糖尿病(消渴)致病机理的多样性发展、运用中医理论并通过对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的分析总结,认为糖尿病的形成是由于虚实夹杂多因素所致,其中虚在于脾肾两虚,而实则在于瘀血与痰浊两大类,且脾肾两虚与瘀血、痰浊对糖尿病的形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兼为病,均将发生的。并提出脾肾两虚、痰瘀互结是致糖尿病的主要机理,而补肾健脾、化痰活血法则是治疗糖尿病的一个理想途径。

    关键词:脾肾两虚;瘀血;痰浊;糖尿病;消渴

    糖尿病(DM)是由于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不足和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电解质和水的代谢紊乱,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组内分泌代谢综合征[1]。在祖国医学中糖尿病属于“消渴病”范畴。中医辨证论治“消渴病”总体认为可分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及气滞血瘀;以养阴、清热、益气、补肾、温阳、理气、活血的治法为主导[2]。认为病机为阴虚燥热,其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习用养阴清热方法治疗,但常常难以获得理想的疗效。近年来对其辨证论治以及在用药方面有了新的进展。其病机研究,已经越过了传统的“三消学说”及以肾为Ⅱ型糖尿病的中心脏腑的观点,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病机学说,如认为脾也是本病的中心脏腑,倡导脾气虚弱,脾胰同病,气阴两虚,瘀血痰浊内阻等病机新论[3]。笔者通过对文献的查阅及分析后认为糖尿病发病的主要病机具有多虚实因素的特点,其中脾肾两虚为糖尿病发病的基本病理特征,痰瘀互结是糖尿病的必然趋势,而补肾健脾益气、活血化痰法为治疗糖尿病的根本途径。

     1脾肾两虚与糖尿病

    1.1肾虚与糖尿病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认为胃热肾虚是导致消渴的主要机理,首创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等治疗方剂,至今仍为临床医家所推崇。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消渴病诸候》认为消渴发病原因主要是服五石散,使下焦虚热,肾燥阴亏所致。唐代王焘在《外台秘要·消渴消中门》中谓:“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至甜。……腰肾既虚冷,则不能蒸于上,谷气则尽下为小便者也,故甘味不变。”宋代王怀隐在《太平圣惠方》中谓:夫三消者,一名消渴,二名消中,三名消肾[4]。”

    金元时期,刘河间《三消论》是阐述三消燥热学说的专著。提出三消的治则是“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人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日已。”明代医家赵献可力主三消肾虚说,提倡当以治肾为本。而张景岳、喻嘉言等也推崇治肾为本[4]。可见传统中医学对糖尿病辨证论治,历来着重于肾虚为本,阴虚燥热的观点:补肾、清热养阴为其主要治法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25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