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康复中心 > 养生专辑 > 信息 > 正文
编号:10783790
养生杂谈.pdf
http://www.100md.com
第1页
第70页
第25页

    参见附件(435kb)。

    养生杂谈第一篇 说寿索源

    攀登寿山一见

    古人有两句祝福长者的最好的吉利话,叫“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如

    何才能享有南山高寿,这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事。古往今来一些有志于

    生命科学研究的名人志士、专家学者也作过苦苦的探索,但南山高寿却寥寥

    可数,长生不老者更不可见。因此寿山的奥秘一直被人们视为神秘难测的圣

    地。笔者着意对其作一浅探,但一得之见难免是 “九牛一毛”和“班门弄斧”,不过希望能对世人在艰难的寿山攀登中洗尘助兴,有所补益。

    健康与长寿,人皆求之,但得之却不易。这并不是人天生就命短,当古

    代人的平均寿命还不到30 岁时,就有人活到100 多岁。人的自然寿命被认为

    是100 —120 岁,但大部分人却享受不到这个应得的“天年”,对此,专家们

    有过种种说法和解释,但没有一种学说能完全解释生命现象。对寿命起影响

    的诸多因素未能——被揭示。同样一个因素在不同人的身上又有不同反映,有的能够致命,有的却毫不介意,所以生命现象往往带有许多神秘的色彩,存在着一些未知数。不仅在古代由于受生产力发展的限制,人们把寿命的长

    短归之于天,即所谓“生死由命,富贵在夭”。即使在现代虽然科学对生命

    研究有新的突破,但人体衰老很多方面至今仍是个谜,不过专家们认为,决

    定人的生死寿夭,决不是天命,这里除了社会环境和历史因素以及人体遗传

    基因的阴晴圆缺外,主要还是决定于人的自身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据国

    外有关资料证明,由上述内在原因而死亡的约占生老病死者50 %。如现代人

    约有三分之二亡于癌症、冠心病、脑血管病,而这些疾病并不是由病菌病毒

    引起的,却主要是由于人们自身的不良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造成的。由此可

    见,人的健康长寿的钥匙,不是握在医生手中,也不是握在上帝手中,而是

    握在自己手中。生命由天赋,寿命靠人为。健康生活才是寿命重要泉源。所

    以应着重引导人们强化自我意识,从困惑中醒来,以便在生活中握紧打开寿

    山之门的钥匙。

    攀登寿山,似乎仅仅是中老年人的事,其实不然,青年人也不例外。否

    则,人到中年,一有疾病就会惊慌失措,或者缺乏底功,而一蹶不振。攀登

    寿山,是人人之事,是一生之事。既不能侥幸,又不能囿于年龄。我体会到

    要保持身体健康,必须做到四个字:即一“动”。就是要经常坚持运动,体

    育锻炼、家务劳动都要做,不动就要生病;二“静”。这是指遇事冷静,不

    要急躁,急躁暴躁对身体不利;三“乐”。要直面人生,豁达乐观,积极进

    取。这才能使精神愉快,而精神愉快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基础。旷达得高寿,乐天双耄期。四“寿”。前三个字做到了,就能健康长寿。所以人到老年之

    前,就要懂得一些养生之道和保健知识,以免在攀登寿山之前走弯路,或者

    出现半途夭折的痛事。

    万物过之或不及都不能正常运动和发展。健康长寿也是一样,营养不良

    影响健康,营养过剩也有害身体;不劳动者体格难健壮,过劳者又易积劳成

    疾;精神抑郁能成病,兴奋过度又伤心;睡眠不足影响健康,睡眠过多也有

    害身体;筋骨不动则废,动过了则损;没有性生活不行,性生活过度又有害。

    凡此种种,健康长寿应取其“中”,这也是本书一个重要观点。

    通向寿山之路不是只一条途径,有人吃素能长寿,有人吃肥肉也能长寿;住在幽静山区长寿多,居住繁华城市也不少长寿者。各自应根据自己的气质

    和生理特点,选择奔向长寿之路,不拘一格降寿星。

    疾病是健康的杀手,但又是健康的先导,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吃五谷没

    有不生病的,不怕有病,就怕盲日。盲目,小病可以酿成大病,可治之症可

    以演变成不治之症,得一病要长一智,经过自己的医疗体验,达到提高抗病

    能力、积累抗病经验、增加抗病智慧、通晓祛病延年之真谛,这是长寿的重

    要一环。

    人们应该确信,寿山难攀,但也不是高不可攀;健康长寿得之不易,但

    也不是不可得;衰老难抗,但也不是不可抗。人的衰老是不可避免的,但延

    缓衰老是可能的,防止未老先衰也是做得到的。这里所说的抗衰老,是抗 “天

    年”之前的衰老,并不是追求长生不老。希望世人通过群体攀登实践,通过

    自己的健康生活来揭示寿山之谜,以便在人世的海洋里自由地驾驭自己的生

    命。

    南北随炎凉

    一次,在海滨疗养,一位疗友送我一组养生诗笺,使我记得最牢而又最

    感兴趣的并经常抄送给朋友的几句诗是:

    世人服暖药,皆云壮元阳

    元阳本无亏,药石徒损伤

    人生百岁期,南北随炎凉

    君看田野间,父老多康强

    茅檐弄儿孙,春垅驱牛羊

    何曾识丹剂,但喜黍秫香

    不能不说这是劝人养生的良言,不管是南是北,都要随着四时八节去养

    生修性。应该说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开始崇尚自然,如自然饮料、绿色食物、生物圈等等。顺呼天道、健身养性,已成为时尚。

    其实,我国老祖宗传下来最精辟的一条养生箴言,当推“循天之道以养

    其身”。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也提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

    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也就

    是说,只有顺应四季气候的变化,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才能保护生机,达到

    延年之目的。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的学生庄子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养生学家,他主张“顺乎自然”,“回归自然”,他说:“静为天下正”,又说:“平

    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清静来自对外

    界诱惑的无动于衷,他崇尚恬淡寡欲,归真返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

    计功名荣辱,“鸡犬之声相闻”那样古拙、宁静、和谐的生活,这就是最早

    的道家养生思想。

    道家特别强调精神方面的修炼,把“清静无为”,“离境坐志”作为养

    神的核心。认为自然界博大无边,欲望又无有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

    求无穷的物质名利,势必会劳神伤身,损害健康。要做到“不以名害身,不

    以位易志”,就必须“去物欲、简坐事”。道家所提倡的这种心理上,精神

    上的清静无为,虽然是不现实的,但对生活在快节奏,竞争激烈中的人们,如若在紧张喧闹的现代生活中,有那么片刻的时间,使整个身心回归到自然

    状态,进入上乘修道境界之中,对削减疾病,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恐怕是会有神益的。

    《内经》首言《上古天真论》认为:上古真人年逾百岁而动作不衰,关

    键就在于能“美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占人类很大比例的穷山僻壤

    之民,未必刻意研究长寿之道,有什么吃什么,忙时忙,闲时闲,而长寿者

    众。他们都是自觉不自觉地掌握了养生的底蕴。现代医学越来越重视环境、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的作用;人类对古朴恬静的村庄与天真

    无邪的童年的怀恋,旅游业兴旺(旅游胜地大都在郊外、海滨)都是归返自

    然的心理体现,酷似中国的庄禅,有益于身心健康。当然,作为社会的人要

    正视现实而不是逃避,超脱,明晓道家自然养生道理就足要我们避免鸡毛蒜

    皮的小事的纠缠和无所谓的烦恼,学会艺术地生活,既有所为又青春永驻。

    顺应四季的变化和自然界的规律,自然会让人想到,要随着气候的冷热

    变化增减衣着、调整生活起居。因而,民间也时常流传一些谚语,诸如“春

    捂秋冻,不得染病”,“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加冠”等等。无非就是告诉人

    们,人体适应“冷”和“热”的环境,需要一个过程和适当的节奏。在寒冷

    的季节,温热时不要突然减衣,宜逐渐减少,以适应人体对冷热感应的转移;

    在温热的季节遇到骤冷,也应逐渐递增,不要过于保暖。违背了这一规律,人体就会经受不住忽寒忽热的变化。机体抵抗力下降,病菌就会乘虚而入。

    应该说,这一浅显的道理,多数人已重视。

    然而,很少有人会想到,人的情志调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35KB,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