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284521
对脑胶质瘤应进行局部强力“打击”——访解放军304医院著名神经外科专家李安民教授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0月22日 《中国医药报》 2005.10.22
     脑胶质瘤作为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一直是世界神经外科领域所面临的重大治疗难题。解放军304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李安民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根据脑胶质瘤的生物学特性,在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脑胶质瘤的治疗Α按右酝匀怼⑷缘闹瘟疲奈跃植拷星坑辛Υ蚧鳌钡闹瘟?br>新策略,并将这一策略应用于脑胶质瘤的临床治疗之中,使脑胶质瘤治疗从过去的手术加放疗、化疗,发展到以多元化技术实施个体化综合治疗,有效地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近日,在该院于海口市主办的“全国第二届脑胶质瘤治疗研讨会”上,笔者就脑胶质瘤的有关情况及上述治疗新策略的具体内容,采访了本届大会主席李安民教授。

    ■脑胶质瘤的特征及治疗现状

    据李安民介绍,脑胶质瘤是起源于神经上皮组织的一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全球发病率为3/10万~10/10万,占全部颅内肿瘤发病率的46%,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中青年人发病率高。脑胶质瘤造成的高致残率、短生存期和低生活质量,严重威胁中青年群体的生命:在全球,每年脑胶质瘤夺去18万~60万中青年人的宝贵生命;该病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只有1~2年,而中位平均生存期仅为40~50个星期。
, http://www.100md.com
    脑胶质瘤是一类细胞起源、病理结构、生物学特性和临床症状都很特殊的肿瘤:该肿瘤细胞对脑组织有很强的嗜居性,极少产生颅外转移,也很少在脑内播散和种植,是人类为数不多的终位性恶性肿瘤;肿瘤细胞存在多异质性和弱免疫原性,使得人们难以用免疫方法以及分子外科技术对其进行有效治疗;肿瘤细胞的“韭菜样”增殖特征,使得手术切除肿瘤后,残留的肿瘤细胞会迅速增殖,同时形成低分化复发;血脑屏障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亚临床区肿瘤细胞,使其成为术后该肿瘤复发的“基地”;肿瘤细胞在细胞增殖周期中处于休眠期的群落较大,肿瘤细胞膜类脂成分多,对传统的放疗和化疗有很强的抵御能力;肿瘤细胞呈无包膜浸润样生长,外科手术和其它治疗手段均无法对其达到镅谐蛏泵穑?br>极少量残存的肿瘤细胞也会迅速增殖——有资料表明,即使术后仅残留0.001%的肿瘤细胞,这些细胞也会迅速增殖;由于脑是富血性器官,凭借丰富的血供,肿瘤细胞的增殖周期仅为3~7天。

    脑胶质瘤的治疗方法包括传统的手术、放疗、化疗和新近发展起来的免疫、基因等疗法。李安民指出,这些方法对脑胶质瘤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但又存在各种不足。
, 百拇医药
    手术可以达到减少脑胶质瘤细胞数量、缓解荷瘤症状、暂时降低颅内压、完成肿瘤病理诊断这4个诊疗目的。然而,由于该肿瘤的浸润性生长与脑组织间无明显边界,手术很难做到对该肿瘤的全切。并且,多数患者在接受外科手术后会出现两种结局:一是手术造成重要的神经功能缺失,导致偏瘫、失语和视丘下部损害;二是手术的刺激会使处于休眠期的肿瘤细胞迅速进入增殖期,造成术后短期内肿瘤恶性程度升级、复发,实际上缩短了患者的生存期。因此,在没有把握从根本上控制肿瘤增殖或治愈肿瘤的情况下,不能贸然以手术切除脑胶质瘤。

    针对该肿瘤的术后辅助放疗,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均被证实没有价值。而针对该肿瘤的术后经静脉系统化疗,也由于脑血流量仅为全身血流量的1/5,经体循环所携带入脑的药物仅为药物全身总剂量的1/5而在肿瘤瘤床内和瘤体周围的亚临床区形不成高浓度药物环境。此外,亚临床区相对健全的血脑屏障也限制了药物进入脑组织内。另外,脉管系统内复杂的药代动力学因素,进一步削弱了脑胶质瘤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
, http://www.100md.com
    由于脑胶质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明显不同于人体其它部位的肿瘤细胞,因而分子生物学、基因治疗学在脑胶质瘤的临床应用存在更多的问题,有关方面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进展较慢。

    接受上述治疗的绝大多数患者,平均中位存活期不到一年。

    ■强调个体化局部治疗

    在谈到对胶质瘤进行局部强力打击这一治疗新策略时李安民介绍,他所带领的课题组,吸取国外先进的治疗理念与方法,针对脑胶质瘤终位性特点和不断增殖的现实,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和年龄以及肿瘤部位、性质和特点,将脑胶质瘤分为7个治疗类型:大脑半球、小脑半球、脑干、囊性、脑深部、幕上低级别和小儿的胶质瘤。然后,他们对其分别采取7种方法进行治疗,即术后瘤内间质化疗、术后瘤内近距离放疗、术后经脑动脉介入化疗、非高颅压状态下单纯经脑动脉介入化疗、免疫导向放疗、瘤组织间液放疗、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支持下的大剂量化疗。这7种治疗方法操作简便,重复给药方便,生物相容性好,全身毒副作用轻微,临床疗效好,从而大大减少了传统脑胶质瘤治疗的弊端。从1991年开始,这些方法在全国20多家军队和地方医院的神经外科得到推广应用,至今已累计治疗脑胶质瘤2296例,其临床治愈率(生存期超过3年)为25.47%,影像学治愈率为16%,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
, 百拇医药
    ■小体积肿瘤患者可带瘤生存

    李安民指出,不少人的体积较小、部位较深、没有临床症状的早期脑胶质瘤是在健康查体中被意外发现的。另外,对一些肿瘤细胞分化较好、颅内占位效应不明显的脑胶质瘤患者,理想的治疗方案是应用微创、立体定向辅助治疗,或采取不开颅的经脑动脉介入化疗等。

    病理学图像上显示,脑胶质瘤的瘤中心和亚临床区存在一道由淋巴细胞形成的“瘤栅”,这道“瘤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速度和浸润范围。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能力在破坏“瘤栅”的完整性,而脑内防赴河?br>在努力构筑“瘤栅”的完整性,这一对矛盾随时都在发生着。不合理的外科手术尽管短期内减少了肿瘤数量,改善了人体荷瘤症状,但手术治疗对肿瘤细胞的增殖促进是公认的事实。一些在重要部位和功能区的低级别脑胶质瘤、位置深在的小体积脑胶质瘤,在不破坏“瘤栅”完整性的情况下,患者梢源錾妫⑷?br>可有良好的生活质量。

    ■开展精确制导放射治疗
, http://www.100md.com
    上个世纪90年代,单克隆抗体曾作为免疫治疗载体而进入肿瘤治疗领域。李安民说,2002年他带领的课题组与国外科研机构合作,率先开展了利用嵌合体型抗核抗体标载的I131对脑胶质瘤进行免疫导向放疗的研究。他们巧妙地利用抗核抗体与肿瘤细胞坏死组织高亲和力的特点,将其标载的I131运载到瘤体中心坏死区域,与生长过快而崩解的瘤细胞结合,无选择地杀伤坏死区域附近增殖活跃的脑胶质瘤细胞,达到抑制或治愈脑胶质瘤的目的。他们把这项新技术形容为“精确制导的导弹携带核弹头,对锁定区域进行核打击。”

    2002年5月~2005年1月,他们共对56例脑胶质瘤患者进行了这种治疗,结果为影像学治愈3例,临床治愈6例,生存期超过1年的52例,无效4例,从而探索出一种疗效确实、毒副作用轻微的脑胶质瘤治疗新技术。

    目前,国内有12家医院正在协作开展免疫导向放疗2期临床研究,并已将这一技术作为标准的临床研究方法。

    (张献怀),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