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经典著作 > 伤寒、金匮类 > 伤寒杂病论
编号:10783950
《伤寒杂病论》——永世的丰碑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0月2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427期
一、中医临床重要经典——“医方之祖”,二、方药施治趋于规范,三、奠定了“辨证论治”坚实的基础,四、仲圣的辨病论治与通治方,五、反映我国早期医学高水平的阐论
     根据史料分析,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可能成书于1800年前。张仲景在自序中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九卷》指《灵枢经》)、《八十一难》(即《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凭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其中“建安纪年”指东汉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犹未十稔”指仲圣撰此书离公元196年还不足10年,今年是2005年,正好与此大致相符。我们虽然难以铁定今年是《伤寒杂病论》成书1800周年,但其可能性是最大的。有鉴于此,我试写本文,将《伤寒杂病论》全书的主要学术临床特色及其突出贡献,作如下阐介,以作深切纪念。

    后世学者,根据《伤寒杂病论》原著所述病证重点的不同,分之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方化》(简称为《金匮要略》或《金匮》)二书。《伤寒论》的注本及研究性著作多达六七百种之多,《金匮要略》注本亦有一百几十种。《伤寒论》首注本为金代成无已《注解伤寒论》,《金匮》注本最早则是元代赵以德《金匮方论衍义》。关于成氏注本,明代赵开美校刻《仲景全书》(相当于《伤寒杂病论》,又不宜划等号)时盛赞成氏注本“博极研精,深造自得。”而清代名家周扬俊在《金匮玉函经二注》赞誉赵以德所注《金匮》“理明学博,意周虑审。”这反映了后世某些医家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最早期注本的学术评价。

    《伤寒杂病论》全书内容被后世分为两书,始见于宋代。明代赵开美《集注伤寒论·凡例》谓:“仲景之书,精人无伦,非善读者,未免滞于语下。诸家论述,各有发明,而聊摄成氏(指成无已)引经析义,尤称详洽。虽牴牾附会,间或时有,然诸家莫能胜之。”北宋时期,孙奇、高保衡、林亿等整理、编校《仲景全书》时,曾介绍了《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的流传和刊本情况。他们说:“张仲景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今世(宋仁宗时期)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相当于后世所说的《金匮要略》主体内容)未见其书,或于诸家方中载其一二矣。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得《仲景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辨伤寒,中则辨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乃录而传之士流……。国家召儒臣校正医书,臣奇(指孙奇等)先校正《伤寒论》,次校定《金匮玉函经》,今又校正此书(指《金匮玉函要略方》),仍以逐方次于症候之下,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也。”由此可知,宋代儒臣们整理编纂仲景著作的方法和《伤寒论》、《金匮》,是由仲景原著变为二书的概况,现分下述五个方面阐介《伤寒杂病论》全书的主要学术特色及其相关的学术建树如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25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