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医事--从自己开始的医学救赎》
编号:10792122
医事16:聪明病人是沟通高手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0月24日 《医事--从自己开始的医学救赎》
     聪明病人是在沟通中强势、主动的病人,这并不是说,他粗鲁好斗、让人讨厌、质疑医生、不尊重医生。他能意识到自己的愿望和需要,是积极、主动提问题的病人,想知道每项检查和手续背后的原因。他是为自己的健康着想并时时刻刻要求求证下一步是否正确的人。他拒绝被操纵,不因为别的病人都对医生唯唯诺诺就会全盘接受。但他同时又在沟通中表现了对医生的尊敬、坦率和真诚。

    五年前在美国,我在一个研究抗结核药的多国部队的课题小组里工作时,一个印度同事送我一盘有声读物的CD《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位同事是个科学狂人,准确地说,是个DNA狂人。他的试验台和办公桌上贴满了结核杆菌的基因谱。他胸怀科研上的伟大抱负,那就是在《科学》或者《自然》这样的最高刊物上发表署着自己名字的生物论文。这样的抱负,他不止一次地在喝咖啡时跟我说起。他看不上自己那些纷纷投奔硅谷的做软件的印度同胞,觉得他们被绿花花的美钞和金融泡沫给诱惑了。这样的一个小伙子,在寻找使自己变得更快成功的技巧,自然,史蒂芬·柯维(Stephen R. Covey)的这本书闯入了他的世界。
, 百拇医药
    那张有声读物光盘一直被塞在我四处迁徙的行李箱中,却从未被放进CD机里。真正体会这本书的某些亮点,却是在五年后的一次公司培训。一位已在公司十几年的上司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在公司,90%的精力用来进行有效地沟通。”这一“公司真理”,对于我这样擅长埋头与论文与DNA对话的人来说,无疑在一刹那间否定了我大部分的潜能。我只能听称为“人类潜能的导师”的史蒂芬柯维给支的绝招,带我进入崭新天地。

    在讲到七个习惯中的第五个习惯——知彼解己(同理心交流原则)时,我想到了上司的90%那句话,似乎开始明白了点公司生存的真谛,但我很快开了小差,想得更多的是——医生和病人的沟通。

    一个病人去看心内科门诊,拿着几大本心电图给医生。病人说:“我在单位体检时查出有早博,去了好几家医院,做了好几本的心电图,就是治不了根。”

    医生问:“查出有其他心脏病吗?”
, 百拇医药
    病人说:“没有。”

    医生说:“那不用治,你这是良性早博。”

    病人说:“但我很担心。”

    医生有些不耐烦地说:“没事,良性早博一般不需要吃药。”

    病人将信将疑地离开了,医生觉得病人大惊小怪。医生肚子里一堆关于“良性早博不能滥用药”的知识也只简化为两句话:“你这是良性早博”,“良性早博一般不需要吃药”。

    这两个人显然都在自说自话,结果两个人都很懊恼。

    如果换成两个知道点沟通技巧的人,情景会变成:

    病人说:“我在单位体检时查出有早博,去了好几家医院,做了好几本的心电图,就是治不了根。”
, 百拇医药
    医生问:“我能理解你的苦恼。你这种情况不少见,你查出有其他心脏病吗?”

    病人说:“没有。有没有其他心脏病和早博有什么关系?”

    医生说:“是这样的,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早博一般没什么事,又叫良性早博。良性早博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也不需用抗心律失常的药。有时候,过度治疗反而会产生医源性症状,让你焦虑。用药越积极,精神压力更重,症状反而越明显。”

    病人说:“但我还是很担心。不吃药能自己消了?”

    医生说:“你知不知道?美国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导致的意外死亡大大超过其民航空难与战争中死亡人数的总和。从今天开始,不妨把你关心早博的精力放在其他更有意思的事上。正常生活、正常工作,每年来复查一次。”

    病人的疑虑被打消了,医生也让病人理解了不用药的意义。可惜的是,这一幕多是理想境界,医生在拥挤的门诊哪有这么充裕的时间给一个没什么事的病人解释这么多,我们的病人又哪有这么积极的态度努力去强势地要求解决自己的问题?
, http://www.100md.com
    我在西单的一家医院走廊里看到这么一条标语:“换位思考——假如我是患者。”心想总算有家医院已经开始认识到了同理心对医生有多重要。但去他们的门诊和病房看看,不谙沟通技巧的场景时有发生,当场吵起来的也不在少数。

    在医生和病人的关系里,似乎无时无刻不面临着沟通的难题和困境。这是因为我们都缺少有效沟通的常识——首先去了解对方,然后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真正做到“知彼解己”。医生和病人,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这种沟通对自己有多重要,他们大多可能也象刚进公司的我一样,没听说过史蒂芬·柯维的“知彼解己”,那些沟通的障碍和难题如山堆积,年复一年。

    在这点上,心理专家似乎做得要远比临床医生出色。我曾经开玩笑问过一个做心理咨询多年的朋友,你说为什么电影里、小说里的心理医生往往最后自己也疯了?

    我的上司,这位上世纪80年代的文青,不忘先针砭一下时弊,“中国目前80%的心理咨询师,都不能算师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医生。”他随后转入正题,说:“真正的心理医生在咨询时,最重要的是同理心,你要先理解病人的苦恼,然后才能让病人理解你给支的招。这种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很重要。但心理医生的同理心职业要求,容易使他经常进入精神病患者的语境。所以,一个心理医生,也不能玩命看病人,一个星期看十个就不错了。除此之外,他还需要一些工具来纠正自己,保证自己的心理健康。否则就象你说的,自己也疯了。”
, 百拇医药
    知彼解己,并非只是大公司生存法则。史蒂芬·柯维的七个习惯,曾在美国掀起一股全民培训高潮,其中也不凡医生和护士。它是一种沟通技巧,一种新角度,希望获得最后的有效沟通,而不是大家白忙乎一场,完了还带着怨愤和疑虑分手。你一定还记得前面提到的一篇网络小短文——《我希望遇到一个什么样的医生》:

    “我希望能遇到一个知道如何才是真正的沟通的医生,他不会连看都不看我一下,他会随时跟我分享他心中的想法,让我知道他也让他知道我的心怀意念。我们应该要时常的对话,不对话没办法了解对方在想什么。”

    但一个病人是怎么先学会成为沟通高手的呢?医生是一群希望有控制权的人,他们喜欢那些听话、少提问题、按部就班、服从安排的病人,但这样的病人因为失去了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医生其实从病人那里得不到任何治疗的反馈,最后,治病更多地变成了医生自说自话、一意孤行的独角戏。病人自轻自贱,认为自己本来在医院里就应该是“弱者”。
, 百拇医药
    聪明病人是在沟通中强势、主动的病人,这并不是说,他粗鲁好斗、让人讨厌、质疑医生、不尊重医生。他能意识到自己的愿望和需要,是积极、主动提问题的病人,想知道每项检查和手续背后的原因。他是为自己的健康着想并时时刻刻要求求证下一步是否正确的人。他拒绝被操纵,不因为别的病人都对医生唯唯诺诺就会全盘接受。但他同时又在沟通中表现了对医生的尊敬、坦率和真诚。这样的病人,他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并用自己的敏感参与及时地消除内心的疑虑,及时地向医生提出自己的愿望和想法,避免医生万一可能会犯的错误。他时刻采取主动,从医生那里争取到最好的服务,发展好和医生的关系。要记住,好的医疗服务,是病人和患者的协作关系。

    聪明病人在看病前要准备什么去见医生?他需要详细、有条理地列出眼下和过去的病史、资料。告诉医生掌握的所有资料,即使有的可能不好意思说出口。这些资料包括:

    n 你的症状:什么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什么频率发生?在什么情况下发生?
, 百拇医药
    n 你的健康史。准备一本个人健康笔记,上面列着你既往的健康问题。

    n 个人信息:你是否感觉到有压力,你的生活发生了那些变化。

    n 现在正在服用的药,把药瓶带给医生看,或列张单子,包括什么时候服,服用的频率,剂量。

    n 服药后有没有副作用出现:让你感觉不舒服的症状,是否对药物过敏。

    n 有没有服用其他补药。

    n 做过那些检查,检查单和报告单,在其他医院看过的病史记录。

    聪明病人时刻不忘问问题,随时告诉医生哪里没明白。明白的机会是自己争取来的,如果不问,医生以为你全部理解了。要知道,病人对于自己的健康问题承担着必须了解的责任,这种疾病具体来说是什么机理,有什么危害。但要记住,如果你质疑医生所有的话,会激起他对抗和防卫的心理。你问问题,不是为了挑刺,也不是为了显示懂得比医生更多,只是希望对自己的病了解更多。面对医生,聪明病人如何问问题?
, 百拇医药
    l 如果不止一个问题,以最重要的问题开头。提问时注意技巧,首先要说明,你问这些问题,是为了更好地接受医生的治疗建议,这对于奠定你和医生的良性关系很重要。

    l 畏惧、尴尬、怨恨……这些情绪会在病人和医生之间筑起屏障。不要害怕张口问,但也要注意有礼貌地问。礼貌地告诉医生你需要点时间,问点问题。如果害怕某种检查,对身体的某些部位检查感觉害羞,你要开口说出来。如在检查过程中感觉不舒服,要及时让医生知道。如果医生在检查过程中,发出了让你不安的感叹词或者说了让你多疑的话,不要自己猜想,开口说出来,让医生解释清楚。

    l 如果你对诊断或者治疗计划有疑问,告诉医生。如果你不愿意进行某种治疗,需要询问医生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如果可能,再去问问其他的医生。

    l 如果事后发现忘了问或没有理解的问题,写下来,下次复诊一定要问清楚。

    作者邮箱:guzhici@sina.com, 百拇医药(欧歌)